感谢学员们愿意或以实名或笔名与广大读者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会、领悟、临床思考等。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学员分享文章的原汁原味,曼陀海斯公众号只做简洁的排版,不做文字修改。文章内容仅代表学员个人观点,若有异议,请理解并见谅。欢迎大家投稿,期待更多来自学员的声音!
苗尔平
“他人即地狱”,很早就知道萨特的这句名言,当时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之对应的有“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常常听孩子们说学校像监狱,老师是灭绝师太,我们清楚那只是孩子们在应对压力,释放情绪,吐槽完该怎样还怎样,并不影响继续上学,大人们也只是听听而已并不当真。咨询室里,说学校是监狱的那些孩子,监狱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个环境令他们非常恐惧害怕。不然,学习没有困难的他们,为什么非得逃离学校呢?那个几次走不进校门的孩子,经过一段的时间酝酿,再次来到校门口儿,临近时,“难受”的体验又来了,眼见孩子脸色渐白,大脑空白,身体开始僵硬,手发抖,人杵在那里凌乱……如果不戴上精神分析眼镜,就理解不了为什么面对同样环境,大多数学生照常上学,而这些孩子却再也不敢走进校门?单从这一点来讲,似乎不是学校出了问题,出问题的是学生,是什么问题呢?是发展性困难的问题。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那个爸爸说,前几次到了校门口把孩子打进去了,这次上午打进去,下午就接回家了,待不下去,再打也打不进去了。
这些孩子内心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温尼科特理论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能力的,无论世界是好是坏,由于心智还没发展出来,此时ta没有能力去感受外界。刚初生婴儿生命的主要任务是先成为自己,然后再发展自己,这一步距作为一个人与世界打交道还有很多很复杂的前期发展成就需要达成。刚出生的婴儿要想首先作为一个人存在,需要借助母亲的原初认同能力、需要原初母性贯注。出生头6个月,婴儿感受里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我与世界是一体状态。。此时主观世界的幻觉与外界客观呈现达成的发展任务那就是幻象体验。比如婴儿饿了恰好妈妈奶水来了,千百次这种体验让婴儿得到了充分满足并开始产生了一种要啥有啥的魔法性思维。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婴儿开始了幻灭“要啥有啥”的全能幻象体验,对母亲的依赖也开始减轻,进入了过渡性阶段,也就是交叉认同阶段。交叉认同徐徐拉开了个体与大千世界正式接触的序幕,温尼科特有本书《婴儿、母亲与大千世界》,单从书名可以看出,母亲在婴儿个体与大千世界接触中桥梁作用。认同与交叉认同的能力来自于母亲,因此,是母亲早年养育方式决定了婴儿以何种方式体验和接触这个世界。具体来说“他人即地狱”还是“一花一世界”根源上是由母亲情绪(人格)成熟度决定了的。交叉认同能力基于个体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前体是幻想,也就是说幻想是不成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精神功能,一种人格情绪成熟能力。幻想是发展过程中达成的阶段性成就。当幻想成就的发展不顺利时,妄想就出现了(当主观世界的幻觉出现时,现实呈现迟迟没出现,此时婴儿就开始动用智力妄想产生。),妄想是病理性的。
一进幼儿园就哭,大人送进去偷偷离开,被小班小朋友抓破脸回家撒谎说老师打的……
小学第一天哭了一整天,第二天不哭了就开始“难受”…
用夸张的吞食辣根(芥末)行为“炸裂”内心的压抑,消解那种“难受”体验…
感觉手指畸形,外出戴黑手套,进一步想砍掉…
直到怕人、怕光、发不出声音、不上学、闭门不出……
所有这些,都是认同、交叉认同阶段出现了问题,母亲没能一点一滴把世界介绍给婴儿,到了青春期发展任务开始复杂时,个体应对不了现实生活固有的困难而自体崩塌,创伤是一种滞后反应。
认同是什么?认同是一个人以想象能力进入另一个人的思想、感受、希望和恐惧中,即进入别人的自体中去体会、感受和理解他人。认同能力高低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度。(当孩子说大人理解不了自己时,意味着父母不能进入孩子主观世界看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不能与孩子同频,没有感同身受就做不到休戚与共。)除了认同,也容许别人进入自己的自体中(低防御),二者之间形成交互关系,这就是交叉认同,是人际关系的精髓,是成熟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模式。总的来说,孩子与世界打交道开始于母亲的原初认同能力,有原初认同能力的的母亲将婴儿原初认同的潜在能力激发,大概6个月后,开启了真正的母婴交叉认同过程。交叉认同能力始于过渡性阶段,也是作为过渡性现象来发展的,因此交叉认同是一种过渡性现象。温尼科特对过渡性现象之所以浓墨重彩地研究,是因为它处于自我结构作为功能运作之前的生命早期的to be or not to be阶段。
温尼科特的过渡性阶段是人类文化空间的发源地,在这个空间里作为人的所有属性和文化符号都将在这里呈现:文字、音乐、舞蹈、绘画、建筑……,还包括政治、宗教、外交、军事等等,过渡性现象代表着人类生命现象的所有类别。在此阶段心智机制运作下的投射和投射性认同开始发挥作用,并极大地刺激和丰富着人类精神生活。12个月,婴儿的统整自体形成。只有统整自体形成,个体方才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才有了以皮肤为界膜作为边界的内在精神现实和外部现实。
内部现实会不断地与共享现实样本进行沟通交流调谐、匹配,人跟人交流开始。儿童表现在游戏中使用符号和象征,并创造性地游戏。逐渐可以使用可接近的潜在文化的能力,也就是说儿童的交叉认同能力的范围和对象开始拓展,比方说能够与邻居家小朋友进入到院子里玩耍,甚至跟亲戚和社会上的进行沟通。本能也不仅仅是通过生理性满足,而是开始通过象征化用符号满足本能。精神满足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本能满足。此时投射和内射也参与了交叉认同。这种相互关系和情感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自体人格。
孩子去买肉,因为要减肥告诉卖主想多点瘦肉,到家一看还是给了不少肥肉,妈妈“教育”自己“要看着卖肉的下刀,以免被骗”。(孩子非常鄙视妈妈这种提防心态,都普通老百姓,相煎何太急!孩子内心有一股对生活艰难老百姓的悲悯情怀不知怎样表达。)他说,就那十几块钱,即使骗能骗几个,怎么不去对抗社会大的不公,只专门针对和她一样的百姓!交叉认同经常被滥用,也有人不能使用,还有人强迫性使用,这都属于非正常现象。通俗来讲,交叉认同能力就是换位思考的能力,是同情共情的能力,是感同身受的能力。还有一种扭曲的交叉认同,一种非常危险的精神病性现象,双方在主观世界里相互认同,这种情况已脱离现实,被称作妄想性交叉认同,这是一种灾难。上面例子中的孩子,就处于妄想性投射的灾难之中,他们的内射和投射性功能被卡住。他们不能内射好的东西,认为好东西具有迫害性。他们只能诉诸以本能衬垫的见诸行动和移情,即原始阶段的行动化,比如逃离学校、不出家门,这是自我封闭性防御。
在他们内心里,他人即地狱,学校即监狱。
在他们内心里,他人即地狱,学校即监狱。
这是一种感受(非事实),是一种感受的极端;一花一世界,是感受的另一个极端。
两个极端事物的相似性大于任一端与中间事物的相似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不是病,只是感受与别人不同罢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对待。温尼科特说,在环境帮助下,不成熟个体或者说每一个发展受阻的个体身上,都隐藏着一种“治愈动力学”,也就是说,如果发展障碍被移除,那么由于人类遗传倾向的强大力量,继续成长便随之而来。这是人性的力量!
注:文中所使用的信息片段,已征得监护人及来访本人同意。
总编|赵丞智
主编|初 虹
编辑|李 雯
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
▲ 长按二维码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