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学员们愿意或以实名或笔名与广大读者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会、领悟、临床思考等。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学员分享文章的原汁原味,曼陀海斯公众号只做简洁的排版,不做文字修改。文章内容仅代表学员个人观点,若有异议,请理解并见谅。欢迎大家投稿,期待更多来自学员的声音!
温尼科特情绪成熟过程理论经典语句
张守勤 摘录
温普四期学员,中级组二期学员
健康…包含着一种理念:苦痛的生活和亲密关系的魔力。
——温尼科特
温尼科特情绪成熟过程理论论述了人类早期情绪成熟发展过程,其独人性理论范式视角及思想体系涵盖了人类健康、疾病、文化、宗教、社会现象等几乎所有的人类领域,对精神疾病预防、临床治疗、教育、人类文明进步有着震耳发聩的影响力。其语言深刻、睿智而充满诗意,许多的思想观点读来如在其思想花园中不断遇到的朵朵奇葩,闪耀着温暖而明亮的光,让人忍不住走近细闻它的芬芳。理论中的经典语句离不开成熟过程理论的整体语境,希望摘录的语句离枝意不破,作为情绪成熟过程理论的小甜点以飨温尼科特爱好者。
*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
*不要忘了去游戏、去梦想、去创造,这是世上最严肃的事情。
*生活最终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要以尽可能真实的方式去生活。
*来到了创造性世界,创造了这个世界;只有你创造出来的东西,对你才有意义。
*我所关注的创造性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一种有生命力地活着的状态……我们正在研究的创造性是一种个体与外部现实进行接触的方式。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有创造性或者有创造的能力,那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创造性地完成的。
*父母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
*全能感的体验是个人与世界创造性关系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错觉,心灵和环境之间就不可能产生联系。
*难道人类不恰恰是从先感受到自己是神,而后逐渐发展出与人类个性相匹配的谦卑吗?
*只有以单调性为基础,母亲才能有益地增加婴儿的丰富性。
*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在任何一个文化领域中,除非根基于传统,是不可能做到原创的。
*当我们有了生命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原初的现实—接触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而我们也都按照自己在生命开始时(母亲)介绍现实给我们的方式来处理着这件事情。
*母亲的终极任务就是逐渐幻灭婴儿,然而,除非一开始就能给予婴儿足够的机会去体验幻想,否则她将没有任何希望成功完成这个任务。
*游戏本身是令人兴奋和不确定的。这并不是因为游戏唤起了本能,而是源于儿童心中主观内容(近乎幻想)与客观感知内容(实际的或共享的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
-----节点1
*除非婴儿在存在(DEING)的意义上有联结,否则就不会出现自体感……纯粹的女性元素塑造了可能是所有体验中最简单的体验。即存在的体验。
*存在之后,才是行动,以及完成行动。但首先必须要,存在。
*自我先于本我,存在先于行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终的赞美是被发现和被使用。
*当我看的时候,我就被看见了,因此我就存在了。我现在能够去看和看见了。现在,我可以创造性地看了,我也知觉到了我所统觉到的东西。事实上,我小心翼翼地不去看见那些不该在那儿被看见的东西(除非我感到疲倦了)。
*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发现和使用客体的能力。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终值得称赞的是被发现和被使用。
*将婴儿视为一个人。
*在一个母亲身上最引人注目的东西,是她能被她的孩子如此苛刻对待,都并不反击或者期待未来某个时候获得补偿的能力。
*创造性进程不需要在任何事物面前屈居其次,也不应被作任何形式的矫正性或者补偿性活动。相反,创造性进程是“生而为人”之意的一种核心表达。
*抱持性环境的主要功能就是把那些婴儿不得不去反应、会造成个人存在湮灭的侵入降至最低水平。
*如果注定将有一些粗鲁的情感体验被转嫁到分析师身上的话,他最好有所预警,这样才能为此做好准备——这是因为他必须忍受被置于那个位置的体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不能否认确实在他内心存在着的恨。在当前情境中合理的恨必须被整理出来并被保存起来,以便用于最终给出的诠释。
*在给婴儿喂奶的过程中,母亲必须允许婴儿感觉创造了喂奶体验的人是婴儿自己。
*对于那些“在生命的最早阶段经历了强烈的匮乏或扭曲,以至于分析师必须成为其生命中第一个提供特定环境要素的人”的患者而言,技术性细节是具有治疗价值的。
*无论母亲有多么爱孩子,有多渴望孩子,照顾小孩子可能就是令人厌烦的。
-----节点2
*除了孩子的亲生母亲之外,谁是真正的母亲。
*表现最好的母亲是那些一开始就能屈服的人:在这些条件下失去了一切,但她们后来能很快恢复过来。
*一个人的健康世界不是平淡无奇的,而是丰富和充实的,它阐述了心智和心灵在内部和外部基本上可以做出的各种可能性。
*健康的出现需要在一开始就有足够好的条件,环境具有高度可预测性,并能适应儿童的个体需求:这是道德的基础。
*内疚和道德并不是父母被赋予的教导孩子的任务,而是被视为一个足够好的环境下可预见的结果。
*从婴儿的角度来看,顺从是构成不道德的基础。
*如果我们只是理智健全,那么我们确实是贫瘠的。
*健康的人可以与自己的精神病部分嬉戏相处。
*艺术家有能力和勇气碰触神经症所无法忍受的原始过程,而健康的人可能会由于自身的匮乏而错过那些精彩。
*临床上真正的健康的个体更接近抑郁,更接近疯狂,而非更接近神经症,神经症很无聊。当一个人能够(体验)疯狂,能够玩转精神病症状,这是一种解脱。
*尽管一个人遭受痛苦,但抑郁的能力是有价值的。能够抑郁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健康和发展,也伴随着以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丧失的风险。
*临床工作者必须有比私人生活更高的职业标准,守时、正直、保持活力和清醒,但从根本上说,要做自己而不逾矩。
*强迫性恶劣大概最不可能被道德教育治愈,甚至制止的事情了。孩子们骨子里就知道,希望是被锁闭在恶劣行为里面的,而绝望总是与顺从和虚假的社会化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反社会或恶劣的人来讲,道德教育者们才是站错一边的人。
*当一个孩子偷拿糖果的时候,实际上他正在找寻好母亲,他有权利从她那里拿回就在那里的,且属于他自己的甜蜜。事实上,这种甜蜜本来就是他的,因为他凭借他自己的爱的能力,凭借他自己的原初创造性,发明和创造出了母亲和她的甜蜜……
*孩子也在找寻属于他自己的父亲,也可以说,父亲是一位能保护母亲避免遭受孩子对她攻击的男人,而这种攻击产生于原初的体验之中。
-----节点3
*由孩子所激发出来的严厉父亲,也可以是有能力爱的,但他首先必须是严厉的和强有力的男人。只有当严厉的和强有力的父亲形象明显存在的时候,孩子才能重新获得原初爱的冲动、他的罪疚感,以及重新获得他的修复愿望。
*一开始,婴儿的自体既软弱又强大。
*在个人情感发展的框架内,攻击性的维度对于同时获得自我意识和现实意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婴儿式的魔法中,世界可以因为闭上眼睛而湮灭,再一睁眼、有新的需要时,就创造了新的世界。
*如果允许婴儿有时间逐步经历成熟过程,那么它就会变得具有破坏性,会憎恨,会踢,会尖叫,而不是用魔法毁灭世界。这样一来,实际的攻击性行为就被视为一种成就。
*与魔法的破坏性相比,攻击性的想法和行为具有积极的价值,当我们牢记个人情感发展的整个过程,尤其是早期阶段时,仇恨就成为文明的标志。
*我建议,在婴儿恨母亲之前,而且在婴儿知道母亲恨她之前,母亲先恨孩子。
*分析师必须在一段无法预见时长的时期内,为病人提供一个专门的环境,一个适应病人基本情感需求的环境。
*在个人的中心,与非我(not-me)世界没有任何方式的沟通。
*恰恰是创造性统觉,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让个体感受到了生命是值得过活的。
*当我看的时候,我就被看见了,因此我就存在了。我现在能够去看和看见了。现在,我可以创造性地看了,我也知觉到了我所统觉到的东西。事实上,我小心翼翼地不去看见那些不该在那儿被看见的东西(除非我感到疲倦了)。
*没有一个能够提供促进性环境的足够好的母亲,要想讨论女性元素是不可能的事情。
*母亲必须有一个存在的乳房,那么当婴儿与母亲还没有在婴儿的原初心智中发生分离的时候,婴儿才能够存在;否则,母亲没有能力在养育中做出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不得不在没有存在能力的状态中发展,或者不得不在存在能力严重缺陷的状态中发展。
*存在之后,才是行动,以及完成行动。但首先必须要,存在。
*行动(to do)的能力,基于存在(to be)的能力。
-----节点4
*对于温尼科特来说,文化在生命的一开始属于母亲和婴儿合并一体体验的核心,伴随着可能发生的事实——母亲在其中发现她自己的环境。
*非说教(道德)的方法是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的基础,但这种方法是不用语言来沟通的,它依靠的是工作人员本身非说教的能力。
*交互作用的体验,既取决于母亲,因为她认同婴儿;也取决于婴儿,因为他有着成长的内在潜能。对于婴儿来说,这就构成了一种成就。
*婴儿第一次成为一个婴儿,之前从来没有过妈妈,当然也没有接受过任何指导。婴儿通关的唯一凭证就是他携带着的全部遗传特征,以及朝向成长和发展的先天倾向性。
*每一个个体都是孤立的,因此非沟通的权利必须要得到尊重。
*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一种快乐,但自己不被发现却是一种灾难。
*在健康状态下,婴儿创造出了那些实际上闲散在周围等待被发现的东西。
*除非客体是被婴儿创造出来的,否则好客体对婴儿来说没什么益处。
*为了创造出客体,客体必须被发现。这是一个不得不被接受的悖论。
*尽管健康的人都是能沟通的,并且是享受沟通的;另一个同样真实的事实是,每一个个体都是孤立的,长久非沟通的,永远是未知的,实际上是一个未被发现的人。
*那些导致原始性防御组织的创伤性体验,可以产生对孤立的人格核心的威胁,对其被发现的威胁,对其被改变的威胁,以及对其被沟通的威胁。
*为什么病人对于属于过去的事情还继续担心和害怕?答案一定是这样的:早期那些原始极端痛苦的体验还未能真正进入过去式时态,除非自我能够首先将其聚集并纳入到自己当前的体验中,并同时进入到自己无所不能的控制领域之内。(假设现在存在着母亲/分析师的辅助性自我—支持性功能)
*如果我们能够等待,我们就成为病人自己时间中的客观知觉性客体,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以一种促进病人分析进程(相当于婴幼儿的成熟过程)的方式来运作我们的行为,那么对于病人而言,我们就突然变成了一种非我的东西,于是我们知道得就太多了,而且我们就是一种危险,因为我们在与病人自我—组织中寂静和沉默的中心点的沟通太过接近了。
*当个体正在经历着青春发育期的变化,还没有充分地准备好成为成人社会的一分子时,他们就会加强防御来对抗被发现,也就是说,要防御准备好在那里被发现之前而被发现,在那里,那些真正私人的东西和那些感到真实的东西,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地被防御,纵使这意味着对妥协的意义价值保持暂时性无知也在所不惜。
*模糊不清的价值在于胜过虚假的澄清。
-----节点5
*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是从前同情阶段到同情阶段或担忧阶段的转变中形成的。
*通过良性循环的运作,婴儿变得可以容受担忧,因为婴儿懵懂地认识到,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可以做些什么来修复那个空洞,以及本我冲动对母亲身体造成的各种影响。
*如果客体没有被摧毁,这是因为客体本身的幸存能力强,而非婴儿对客体的保护。
*为了能健康发展,就必然要经过一个幻灭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性客体一定不能被摧毁,因为它是内在生命丰富性的源泉,也是文化生活和游戏能力的基础。
*在发展过程中,恰恰是有了贡献的机会,才能把担忧掌控在儿童能力的范围之内。
*如果儿童自身没有首先发展出内在的担忧感,那么道德教育就毫无意义。
*婴儿时期的担忧能力是成人道德感、伦理感的基础,而伦理道德感则是情绪成熟与健康的组成部分。
*心理治疗不是给出聪明而恰当的诠释;大体上,心理治疗是持续将病人带到治疗中的东西返还给他/她。
*当儿童体验到对母亲很有信心时,即儿童相信如果自己突然需要母亲,母亲会在,儿童和母亲之间的潜在空间就产生了,而文化体验始于这个潜在空间。
*人们要么是创造性地活着,并感受到生命值得过活,要么就是无法创造性地活着,并怀疑活着的价值。这种人类的差异性,直接与环境供养的质和量有关,这里指的是每个婴儿生命体验的最开始和早期阶段时的环境供养。
*游戏是自然的事,而精神分析则是高度复杂的20世纪现象。应该不断提醒精神分析师,精神分析不仅要归功于弗洛伊德,也要归功于自然而普遍存在的游戏,这很重要。
*游戏具有一般、共同的特质,它属于健康:游戏能促进成长和健康;游戏能引导进入团体关系;游戏能成为心理治疗中的一种交流形式;最后,精神分析已经发展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游戏形式,服务于与自己和他人的交流。
*如果儿童在游戏,那么空间只会留给一或两个症状;如果儿童能够享受游戏,不管是独自的还是和其他儿童一起玩的,都不会有严重的问题。如果在游戏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且从游戏中获得了巨大的快乐,那么即使儿童处于问题之中,如尿床、口吃、乱发脾气或反复地经受攻击或抑郁,他也可以是相当幸福的。
*游戏表明,只要给予够好的以及稳定的环境,儿童是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生活的,最终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被人需要,受到世人的欢迎。
*只要我们能等待,病人就会带着极大的喜悦,创造性地达成理解……原则是,是病人拥有答案,也只有病人才拥有答案。我们也许能,也许不能使他/她全然接受我们所知道或意识到的。
-----节点6
*一想到出于我个人的需要去诠释而阻止或延迟了某类型的病人(边缘的个案)所要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就感到恐惧不已。
*对于某些病人来说,在某些时候,“在一起”就足够了。
*对于一个未曾有过足够好生命开始的病人来说,分析师“有必要成为病人生命中第一个提供那些基本环境必需要素的人”
*在成功的精神分析中,我们所做的一切是清除发展的障碍,促进病人个体的发展过程以及遗传倾向。
*治疗师没有可以让自己安心的立足点或支点,只能依靠自己以开放的心态去见儿童、接受惊讶以及让别人惊讶的能力。
*母亲恨婴儿要先于婴儿恨母亲,甚至要在婴儿能够认识到他母亲恨他之前。
*主观性客体要被遇见、被憎恨、被使用、被破坏并会在破坏中幸存的,然后在全能感的范围内、在自发性姿态的范围内再次被发现。
*促成“改变”的不是诠释,而是能够沟通和游戏的体验。
*诠释本身并不具有治疗性,但是它促进了治疗性的因素,也就是说,让儿童重新呈现可怕的体验。在治疗师的自我的支持下,儿童第一次能够将这些关键的体验整合到整个人格中。
*在发现客体的过程中错觉和幻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客体在允许自己被发现、被客观感知到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这个过程是通过客体忍受无情的攻击并在攻击中幸存而完成的。
*成熟意味着要承受最大的痛苦,而且一个人越健康,承受痛苦的能力就越强。
*真自体的真实并不会简单地消除错觉,也不会减轻痛苦。
*生命不仅是创造性的生活,还是创造性的自我设定。
*生命设定好了本身的条件,能让婴儿在该条件下“准备好”去创造性地生活。
*人性几乎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节点7
*我们只有通过体验到人性,人性才会显现出来。
*原始痛苦的原初体验不能进入过去式,而是需要错觉的中间区域(过渡性空间)来将它聚合到当下体验中。
*崩溃的恐惧是对已经经历过的一种崩溃的恐惧。
*即使在最灾难性的情况下,如果对灾难的恐惧可以通过“重现”被体验,那么,希望犹存。
*如果在分析过程中浮现出了崩溃这一症状,那么这是治疗进展的标志。
*如果最初没有体验过幻象,之后也就不会有幻灭;如果最初没有好的喂养,之后也就没有断奶可言;如果最初没有存在,之后也就无行动可言。
*创造性生活会让我们感到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增强我们活着的感受,以及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感受。
*艺术家创作渴望的实质是寻找那种和文化位置,以及母婴融合体验相捆绑的创造性统觉。这是因为只有在这种感受上,真正的自体感才能开始成长。
*只有在属于信任和接纳的职业可靠性治疗设置的基础上产生的放松状态中,才会为毫无关联性想法序列的出现腾出空间;而分析师只需接受即可,无需假定其中存在着某个有意义的线索。
*精神分析不单是解释压抑的潜意识,它更在于提供一个可信任的专业设置,以此才能开展工作。
*我们需要承认婴儿同时既是依赖的,又是独立的。
*促进性环境让成熟过程的稳步展开成为可能。但是,环境并不能造就孩子,它最多能让孩子实现其自身的潜能。
*父母并不知道婴儿的遗传倾向到底是什么,但父母正是要去适应和响应孩子的个人风格。他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提供适合的环境(适应需求),因为他们不可能把婴儿变成他们幻想中的那个婴儿。
*对于男人和女人而言,就会有这种尴尬的事实,即每一个人都曾经依赖过女人,如果要达成人格的完全成熟,无论如何这种恨就得转变为某种形式的感恩。
*当病人退行到婴儿早期阶段,退行到合并状态时,分析师一定不能知道答案,除非病人会给出线索。
*婴儿只能通过被一个献身于他,致力于婴儿照护任务的人类养育,才能对外在现实的呈现产生清晰的认识。
*世界上真正有价值的人是那些有能力抑郁的人。
*我们并不需要被他人从我们自己的心境中推挤出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容受我们,有时能帮我们一把,并能够等待的真正朋友。
-----节点8
*自我之前无本我。
*在生命开始拥有足够好的母性养育的情况下,婴儿只有在自我—参与的时候,才能体验到本能的满足,否则就会遭受本能满足之苦。
*温尼科特提到婴儿有着这样的母亲:她会响应他的需求,而不是在他发出信号之前就已经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婴儿感觉到是靠自己的努力(责任)让自己得到了所需的东西。
*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如果不能被自我—功能所覆盖,那么喂养(食)的满足可以成为一种诱惑,而且可能是创伤性的。
*整合的能力从生命的最开始就开始了:有必要认为,从包含运动和感官元素的材料中,即从原初自恋的材料中浮现出整合。这将会获得朝向一种存在感的趋势。
*如果要说这个新人类已经开始了存在,已经开始聚集可说是个性化的体验,那就必须要假设:已经有了对纯粹身体功能进行想象性精细加工的雏形。
*真自体就是遗传潜质,它体验着一种持续性存在,以自身的方式和速度获取一种个人化的精神现实和一种个人化的身体图式。
*似乎有必要认为,真自体的孤立状态是健康的一个特征。
*第一个自我组织源自受到湮灭的威胁,但却没有导致湮灭,并且不断地从中得到恢复的体验。从这样的体验中,对恢复的信心开始建立,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自我和一种应对挫折的自我能力。
*精神病性疾病是一种对原初极端痛苦的防御。
*为什么病人会对一件属于过去的事情一直担心?而回答必定是,那些导致原初极端痛苦的最初经历无法成为过去时态,除非自我能够首先把它纳入自己当下体验之中和全能控制范围之内(假设已有母亲或者分析师的辅助性自我—支持功能存在)
*温尼科特指出,无论是治疗师,还是病人,都需要意识到:病人早年生命中所经历的环境失败必须要出现在治疗关系中,才有希望让病人第一次真正体验到环境失败。
*把精神病性疾病当作崩溃是错误的,它是针对原初极端痛苦的一种防御组织,并且它通常是防御成功的。
*可以说,母亲提供足够好的自我—覆盖(相对于无法想象的焦虑而言),让这个新新人类在连续性存在模式基础之上建立起了人格。
*“我”,包含“所有一切不是我的东西”
-----节点9
*我们会说,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她献身于她的婴儿,虽是暂时的,却无比真诚。
*玩起来的普遍意义在于,在时空的连续维度中作为一种创造性的体验。
*玩耍在温尼科特的使用下包含了与自己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的照料。这是一种好好生活的形式。
*儿童是成人之父。
*一个自然健康的母亲是一个自己本身得到过好的母性养育的女人。
*就发展而言……健康意味着精神的进化发展过程要保持连续性,也意味着情绪发展的成熟度与个体年龄相一致。
*除非母亲能够反复而成功地满足婴儿的自发性姿态或感官幻觉在先,否则真自体就不会变成一个鲜活的事实。
*极具悖论意味的是,当母亲和婴儿最终经过实际的分娩过程而分离以后,母亲与婴儿反倒成为一体——一个环境—个体组合体。
*感到真实要比存在有着更多的意义;这意味着个体找到了一种成为他自己的存在方式,并且找到了一种以做他自己的方式关联到客体,以及找到可以为了放松和休息而撤退的一种自体存在方式。
*游戏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被爱在生命的开始意味着被接受。如果母亲—人物拥有一种态度:“只有你是好的、干净的、微笑的、把奶全喝完等,我才爱你”,那么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扭曲。
*每一个病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而且这个过程还有着它本身的进程;这个过程中所有重要的特征都来自病人,而非来自作为分析师的我们。
*分析师必须要相信人性,以及相信人性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点很快就会被病人感觉到。
*只有真自体才具有创造性,也只有真自体才能感受到真实性。
*对于婴儿来说,不道德就是以牺牲自己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为代价而去顺从。
-----节点10
*一想到我曾经因为自己的需要做解释而阻碍或延迟了病人多少深刻的变化,就让我感到诚惶诚恐。要是我们能够等待就好了,病人自己就可以达成创造性理解,并体验到极大的喜悦,而我现在更享受这种愉悦,远甚于曾经感到自己很聪明的快乐。
*我认为,我做解释的主要目的是让病人知道我理解的局限性。原则是,病人并且只有病人本人才有他需要的答案。
*朝向成熟的倾向持续存在着,而正是这种朝向成熟的倾向,在个体没有任何帮助可获得的情况下,赋予了个体走向痊愈的动力,以及走向自愈的动力。
*那些真正健康的个体更加接近于抑郁和疯狂而不是靠近精神—神经症。
*在儿童的反社会倾向的表现中存在着某种向社会的呼救,呼吁社会环境承认所欠下的债,并且呼吁社会为儿童重新构建一种安全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他们的冲动行为再一次被感觉是安全的和被接受的,就如在环境变得不适应之前那样。
*任何一种心理治疗师都不需要变得很聪明。你必须要做的是乐意留出专业化的时间卷入到当时孩子所发生的事情之中,或者通过与病人无意识的合作而参与到所出现的情境之中,这样做治疗性关系就会快速发展,也会产生有效的治疗性进程。恰恰是孩子的这种进展具有治疗性价值。
*成年人必须将自己对青少年时期的理解隐藏在自己心里。
*随着他们慢慢离开青春期这个阶段,少男少女也开始逐渐建立起了真实感、自体感和存在感,这是健康的表现。
*罹患精神疾病的人被困在疾病之中,甚至比囚犯感到更不自由。
*你需要准备好等待孩子的嬉闹和玩耍,不能着急,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能没有耐心。
*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就是,个体能够在想象上准确理解(进入)另一个人的思想、感受、希望和恐惧;同时也允许另一个人对自己做同样的事情。
*可以说:没有治疗性关系就没有治疗。
*每一个失败的分析都不是病人的失败,而是分析师的失败。
*治疗师要牢牢记住,儿童才是病人,儿童是首次访谈的主角。
*温尼科特认为,儿童的父母才是拥有心理咨询知识的专业人员。
*温尼科特范式的治疗关键,在于提供促进性环境和维持成熟过程发展的连续性的条件。我们认为症状有其暂时或者长期存在的必要性,治愈的目标不是消除症状,而是重新启动被打断的成熟过程,让自我得以重新整合,并逐渐被强化。
-----节点11
总编|赵丞智
主编|初 虹
编辑|李 雯
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询中心
北京温尼科特学习与研究小组
▲ 长按二维码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