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除了补,清也很重要!湿热淤积,肝气瘀滞,身体内的“垃圾”太多,快用这清宫秘方清一清!

学术   健康   2024-10-18 19:02   北京  
作者 | 莉莉 图片 | 子非鱼 编辑 | 春风 审核 | 小也


伯父今年快六十了,在南方工作,应酬较多,脾气暴躁,烟酒不离,喜食辛辣。

最近一年有时感觉身体酸软,有时头晕目眩,“两条腿拖都拖不动”;口干口苦,“甚至嘴巴干到完全吃不下东西,吃什么都没有味道”。

前不久他去做了个体检,报告提示肝脏多发低密度灶,肝功报告了总胆汁酸升高,谷草和谷丙也有点高;其余的都正常。

体检中心的医生也没特别嘱咐什么,但是伯父还是想吃点中药调理一下。

我认真观察了一下伯父,脸上油脂很多,口中异味明显。舌苔白厚腻,根部偏黄;舌下络脉迂曲青紫。脉象左关弦滑有力,右脉寸关濡。认真辨证以后我开了以下处方:

茯苓15 g、炒苍术9 g、陈皮9 g、炒薏苡仁15 g、白扁豆12 g、泽泻15 g、柴胡12 g、龙胆草12 g、丹参12 g、生地15 g、金钱草12 g、车前子(包煎)15 g。

伯父吃了一周,觉得身体松快了很多,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他好奇方子从何而来。我神秘地告诉他,这个方子可是宫廷秘方。

这个方子是由调脾清肝理湿饮加减化裁而来,原方来源于《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上医案课时觉得此方利湿健脾,很适合现在应酬多、脾气急的中老年人。毕竟湿热淤积易生,调脾清肝则难。记在读书笔记里,没想到这就派上了用场。


溯源调脾清肝理湿饮


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调脾清肝理湿饮的原方如下:

茯苓3钱(朱染)、炒茅术1钱5分、广皮1钱5分 、壳砂1钱(研)、薏米3钱(炒)、扁豆3钱(炒)、泽泻2钱 、酒胆草1钱5分、丹参2钱、生地3钱 、白鲜皮2钱、车前子3钱(包煎)、地肤子3钱。

原书中记载主治:脾胃湿热,或心肝郁闷,气滞夹湿,及肾阴湿热,膀胱之气不化,小水浑赤或少,顷则变白色,形如米泔,或少腹弦急,痛引子脐,则小水淋沥作疼。

这个方子主要治疗的是脾胃湿热气滞证

我们总说湿气重,其实湿气也是很讲门道的,湿邪停留在哪个脏腑?是寒湿还是湿热?

这些都各有不同,所以并不能一概而论去祛湿。就以本方的脾胃湿热而言,他的表现也各有不同。

湿热最容易停留的就是脾胃

所以脾胃湿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腹胀、食欲不佳,口黏、口渴却不想喝水。

这是因为有热邪想喝,但是体内有湿,身体拒绝接纳新的水湿,所以喝不下去;严重的还会恶心想呕吐。

如果说湿热是一团越揉越粘手的面团,那再加上爱生气引起的气滞,就像是面团加入了一点点酵母,面团逐渐就膨胀了起来。

但其实原因是里面开始产生了许多微小的气室,外面丝毫看不出来。

所以脾胃湿热的人一旦生气了起来,症状总看起来像是湿热:口苦没有味道,大便粘马桶,小便短黄难尽,四肢困重。和普通脾胃湿热的人相比,肚子更容易胀,胃口更加差,大便更加不爽。

医方选议中没有记载详细的医案,只能慢慢揣摩方中用药的含义。这也是读医案书中令人玩味的地方,像是解谜,或是解题。前贤已经走出迷雾,但是怎么走的,选药组方的思路是什么,总要读者盘上一盘。

这个方子从龙胆泻肝汤与四妙丸、四苓散化裁而来。取龙胆草、生地清泻湿热,

茯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上中下利水渗湿,苍术、陈皮化湿理气,拉上开胃上品的砂仁,醒脾调胃;

减去三方中栀子、黄芩、黄柏等以防苦寒败胃;同时将补血的当归升级成“功同四物”的丹参,搭配健脾益气的白扁豆;

再添擅于清皮肤湿热的白鲜皮和地肤子。整个方子以利湿为主,重点在于下焦湿热,清泻肝胆;同时渗中有补,补中有运,不伤脾胃,十分精妙。


利湿离不开三焦


本方并不如传统大复方将调脾和清肝分开,专病专药;而是抓住二者在本病中的突出特点——湿,通过三焦串联起来,沟通枢纽,调整人体机能达到正常运转水湿的能力即可。

调脾清肝理湿饮这个方子运用了大量利湿药,看起来杂乱无章,但是从三焦角度来看,条理十分清晰。

我们知道五脏六腑中最怕湿的就是脾胃了,而脾胃偏偏又是水湿调节的枢纽。脾胃困于湿邪,则会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呕吐泄泻。

在三焦中,脾胃属中焦,本方中选用砂仁化湿开胃,苍术燥湿健脾,一化一燥,可解除中焦湿困;再加上陈皮理气健脾——治脾贵在健运。

这就像是启动一架逐渐不太运转的水车,一边需要清理绊住水车不运转的脏东西,清理的同时也需要给水车添加风力,使水车运转动起来;

当水车正常运转的时候,随着水流不断,也就能一直冲刷着之前的积弊。

这里的陈皮就是一阵大风,如果没有苍术和砂仁在先化湿燥湿,即使用大量陈皮辛香走窜,也无法完全解决湿阻中焦的所带来的脾胃气滞、脘腹胀满。

茯苓利水渗湿,同时能入上焦心、肺经,补益心脾而宁心安神;薏苡仁走下,性凉兼清热;二者均能利水而不伤正气,淡渗甘补,渗上、下焦之湿邪。

上中下三焦都渗出水湿了,那么这个湿邪从哪里走呢?湿邪重浊,随性下行。这里我们不要忘了这个方子并不是仅仅是调脾理湿,还有清肝湿热。

因此在下焦理湿的队伍里加上了清热小分队——龙胆、泽泻、车前子,专治下焦湿热:龙胆苦寒沉降,善泻肝胆实火;泽泻泄肾热与膀胱湿热;车前子利尿通淋,给湿热以出路。

白鲜皮和地肤子是经典清除皮肤湿热的药对。二者一个清热一个利湿,同时均能祛风,因此自古医家常用此药对治疗皮肤湿热瘙痒,不论是内服还是煎汤外洗都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总的来说,调脾清肝理湿饮非常适合现代应酬多、酒肉不断的湿热人群。

这类人群的湿热不仅仅体现在脾胃方面:口苦口黏,经常腹胀、不消化,身体重,疲乏,大便黏腻、粘马桶;爱生气,脾气易燃易爆炸。

此外还可能会有小便短少、尿色深的湿热表现。

湿热重的时候甚至还会出现“膏淋”小便变白色,甚至浓稠如洗米泔水,或者有滑腻油物,或者有粘液凝块;

有时尿意小肚子胀痛,尿不尽,小便疼痛。这也是原文中后面一部分膀胱湿热的表现。

当然这个方子并不适合身体虚弱的人,也不适合体寒虚热、久病卧床的人。即使服用本方也需要医师控制服用剂数。“中病即止”一旦湿热已除,就不用继续服用本方了。

长按扫码添加编辑微信(chunfeng52566)

备注“进群”与众多朋友交流中医药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不代表本刊观点,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原创投稿:xmt@cjcmm.com.cn(邮箱)、chunfeng52566(微信)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官方微信平台,每日发布权威的中医药政策、学术、产业、文化、养生资讯,打造最靠谱的中药知识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