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不上火,还能调脾胃,这个宫廷茶疗方赶快收好!

学术   健康   2024-09-27 19:01   北京  
作者 | 陈俞含   编辑 | 春风  审核 | 小也



最近有朋友说自己浑身乏力、精神倦怠、食欲下降,舌头胖大、舌苔也是厚厚的。


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体内湿气过重,阻滞了脾胃阳气而导致的,有一个健脾化湿的清宫代茶饮就很合适,而且作为代茶饮喝起来也比较方便,它就是清胃化湿代茶饮。


清胃化湿代茶饮记载于著名中医专家陈可冀院士整理编撰的《清宫代茶饮精华》一书中。


清胃化湿代茶饮


清胃化湿代茶饮组成为:厚朴6 g,炒白术9 g,陈皮6 g,菊花9 g,天麻12 g,法半夏9 g,茯苓15 g。在用法上既可以煎煮后服用,也可以研末后开水冲泡服用。


全方以辛温芳香祛湿的药物为主,可以化水湿、健脾胃。


那么为什么脾胃湿气会导致疲劳无力、精神不振呢?


大家都知道,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不仅人体摄入的食物需要脾胃来吸收运化,同时人体内水液的代谢和运化也依赖于脾胃来完成。


脾胃就相当于人体内的发电机,承担着将水的能量(食物、水液)变成电能(气血)的过程。


发电机每天那么多水液经过,久而久之就容易腐蚀生锈,那么人体内的脾胃也是一样,一旦气候环境比较湿或者饮食运动不当,体内水液过多就会影响脾胃运化。


当水湿内盛,脾胃运化无力,就会导致脾胃生成的气血减少,而脾胃的阳气也会被困住。


而我们人体的大脑是需要脾胃产生的气血滋养的,脾胃阳气被湿气困住,气血就无法滋养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体内的湿气也会蒙蔽住头部的经络气血。


加上现代人大多缺乏运动而多食肥甘厚腻,这样一来,头部气血不足、营养缺少而水湿、痰浊等废物多了,自然就大脑昏沉、精神倦怠。


此外,脾还主肌肉,脾胃健运肌肉才能丰满有力,一旦脾胃虚弱、水湿内盛,四肢肌肉自然也就痿软乏力,如果肌肉中水湿积聚还会引起肌肉酸重或酸痛。


因此,对于此类病证,当以辛香燥湿为主,并适当补气健脾。


清胃化湿代茶饮中,厚朴和陈皮都是行气燥湿之药,一方面可以使胃腑之气往下走,增强胃肠蠕动和脾胃运化,对于湿气阻滞和饮食积滞有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两味药都富含挥发油,芳香之味都较明显,芳香则可以燥湿祛湿。


法半夏则可以燥湿化痰。此外,半夏还具有一定的消食化积的功效,对于过食肥甘厚味导致的饮食积滞而腹中胀满、食欲不振亦有佳效。


茯苓和白术都可以健脾燥湿,和半夏、陈皮这些燥湿药相比,还多了一定的补益作用,不仅帮助脾胃减轻了湿气的负担,还可以增强脾胃的动力。我们也经常会使用这两味药来制作茯苓糕或者白术汤。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茯苓和白术的健脾燥湿效果并不相同。白术比茯苓补益作用更强,还有一定的补气作用,其燥湿效果也比茯苓更强。


茯苓补益和燥湿作用较缓和,但是性味也比较温和,不容易造成上火,同时还有通利小便的作用,对于水湿内盛导致小便量少或者小便色黄较为合适。


此外,对于脾虚湿盛的腹泻或者便溏,则用炒白术较为合适,而对于脾虚引起的便秘、排便次数减少或者排便不净的,则用生白术为宜。


菊花和天麻都可以清肝火,对于容易生气,心情烦躁的人群比较适用。

天麻还有疏通经络、祛除痰浊的作用,对于湿气阻滞头部经络,造成精神困倦、思维迟钝有良好效果。

事实上,这个代茶饮方子看似简单,其实既可以祛湿,也可以健脾,还有一定的清热作用,对于很多种病证都有佳效,比如下面列举的几种。

湿热腹泻


相信很多人都有因为食用了不卫生的食物或者贪食冷饮而导致腹泻的情况,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由于湿热引起的。


湿热的腹泻一般会出现一天排便数次甚至近十次、大便稀溏甚至如水样、肛门灼热感明显、大便臭晦难闻甚至其中还有未消化的食物,部分患者还可能有腹痛和呕吐。


这种情况用清胃化湿代茶饮祛除消化道的湿热,对腹泻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不过,由于这张方子以健脾祛湿为主,清热力量比较弱,还可以加上黄连、败酱草、黄芩、葛根等清除胃肠湿热,加强止泻的作用。


饮食积滞


体内湿气较重和脾胃运化无力形成恶性循环,此时如果再大量贪食冷饮或者饮食过于肥甘厚腻和辛辣,则容易导致食物消化不畅,积聚于肠胃,引起食积。


这种情况常常会出现食欲下降、腹胀、腹满甚至有上腹部隐隐胀痛、大便次数减少或者排出不净等症状,其舌象多有厚腻苔,右脉还常出现滑脉。


这种情况也可以尝试使用清胃化湿代茶饮,还可以适当加入生山楂、神曲等消食导滞之药。


需要注意的是,这张方子偏于温燥,对于热象明显而湿气不重者,有心烦口渴咽干、甚则咽痛、舌红苔黄、舌尖有点刺等表现,或者是平素阴虚者,表现为平素口咽干燥、大便干枯、舌上少苔或无苔者,应该慎用清胃化湿代茶饮。


同时,若属于湿气困阻脾胃适合此方者,也应在临床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人制宜地加减药物和调整剂量,如此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交流&合作

1.进爱好者群 长按扫码添加编辑微信,备注“进群”与众多朋友交流中医药知识。无备注无法进群。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原创投稿:xmt@cjcmm.com.cn(邮箱)、chunfeng52566(微信)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官方微信平台,每日发布权威的中医药政策、学术、产业、文化、养生资讯,打造最靠谱的中药知识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