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药,搞定阴阳两虚,关节炎,风湿病,都能用,止疼痛,散寒湿

学术   健康   2024-09-28 19:01   北京  
作者 | 半斤附子喂你吃 图片 |子非鱼 编辑 | 春风 审核 | 小也




前段时间遇到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一年前因为和朋友们去山上露营,回来后左腿关节疼痛,稍微降降温,疼痛就加重。


用热水袋敷着倒是能好点,去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因治疗效果不佳,就想用中医治疗试试。


我诊了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濡弱,通过问诊得知,患者还兼有经常感觉到身体寒冷,全身上下没有力气的症状,是典型的寒痹。


投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以及针灸辅助治疗,一周后疼痛大减。




什么是寒痹



那么什么是寒痹呢?从字面意思来分析,寒即是寒邪,痹就是痹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寒邪痹阻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而导致的疾病。


寒痹属于痹证的范畴,《黄帝内经》中讲过,痹证是风、寒、湿三气同时侵犯人体所致的,其中风邪偏胜的称为行痹,寒邪偏胜的称为痛痹,湿邪偏胜的称为着痹。


其中痛痹即为寒痹,也就是说它即使名为寒痹,也并非仅仅由寒邪导致的,而是有风邪和湿邪参与,只不过寒邪较重而已,行痹(风痹)和着痹(湿痹)也是如此。


明白了病机,症状就更好分析了,首先就是剧烈疼痛,这一点从《内经》原文对其的命名也可见一斑。


中医常说“寒性凝滞”,这也很好理解,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气血被冻住了”,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就表现为剧烈疼痛。


既然是被冻住了,那么遇到温暖的东西,自然会慢慢融化,这就是得温则减,同样的,遇寒加重也是这个道理。


既然寒邪偏胜,患者自然也会感觉身体寒冷。全身上下没力气就更不用说了,气血都被“冻住了”,无法正常运行流通,四肢百骸得不到濡养,肯定没有力气。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芍药、甘草、附子组成,主要用于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等病症。



组成


芍药9 g、炙甘草9 g、炮附子3 g。


芍药


《伤寒论》中含有芍药的方剂有很多,但是却没有明确指出是白芍或是赤芍,所以历代医家对此一直有争议,我们都来介绍一下。


先看看白芍,《中药学》课本上说它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从这里就不难看出,白芍是偏于补的,而且它入肝经,所以主要是治疗肝血不足,胸腹脘痛,肢体挛缩急性疼痛的,也就是说它主要治疗的是一种“虚痛”。


而赤芍就不同了,它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从颜色就很容易看出,赤芍是入血分的。


因为它和血的颜色一样都是红色,所赤芍主要是治疗血热或血瘀导致的红斑瘀斑,胁肋疼痛,痛经,瘀伤的,是“实痛”。


但是临床上很少有单一的虚证或者实证,大多为虚实夹杂,所以往往赤芍和白芍一起配伍使用,一泻一补,使瘀血去,新血生。


炮附子


炮附子即炮制后的附子,其炮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毒,因为生附子是有大毒的,不过即使经过了炮制,在使用它时也要加倍小心。


因为炮制并不能完全杀灭它的毒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煎煮时先煎炮附子,煎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炮附子味辛,性大热,入心、脾、肾经,具有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散寒止痛的功效。


既然气血被冻住了,单靠白芍去补,赤芍去化瘀,那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大热的附子先去将上方的冰层化开,芍药的药力也恐怕难以到达患病部位,不能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所以炮附子可谓是方中之先锋。


炙甘草


炙甘草在很多方剂中都是起一个调和诸药的作用,似乎看起来很微不足道,但是在芍药甘草附子汤中,它的作用远不止这么简单。


文章题目中也提到了,对于阴阳两虚,芍药甘草附子汤也能搞定,这就有赖于甘草了,芍药配伍甘草,有酸甘化阴之用,对于阴虚不足诸痛证都有效;


炮附子配伍甘草,有辛甘化阳之功,对于各种阳虚痛证亦有效,故芍药甘草附子汤对具备阴阳两虚病机的痛证皆有良好效果是有赖于甘草之甘味的。



临床应用


芍药甘草附子汤在《伤寒论》原文中并不是用来治疗关节疼痛的,而是治疗伤寒表证“发汗,病不解,反恶寒”的,类似于现在的重症感冒。


但是这里的恶寒和最初的伤寒表证就不同了,伤寒表证的恶寒是阳气郁闭在体内,不能外出来温煦肌表,而这里的恶寒则是阴阳二气都外出了,都虚了。


因为它俩都因为之前的发汗散失了,体内没有阳气,自然也会恶寒。这时用芍药和甘草酸甘化阴,收敛肃降,把毛孔给收住,不让阴阳二气外出,再用附子来温阳散寒,迅速填补体内的阳气,恶寒的症状很快就会消失了。


不过在现代临床中,多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来治疗下肢的疼痛,无论疼痛是由阴虚还是阳虚所致,原方使用都有很好的疗效。


若是患者疼痛非常剧烈,像是骨头里在疼,难以忍受时,可以加生南星3-10g研末调服,因为它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往往一剂则痛止,但是注意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禁止服用。


使用注意


1.炮附子一定要先煎1小时左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2.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不代表本刊观点,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原创投稿:xmt@cjcmm.com.cn(邮箱)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官方微信平台,每日发布权威的中医药政策、学术、产业、文化、养生资讯,打造最靠谱的中药知识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