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洞穴:梁武帝与乾隆的兴衰镜像

文摘   2024-11-04 07:30   湖北  

 

中国古代,有这样两位皇帝,他们的名字如同泼墨重彩,勾勒出了两个不同朝代的辉煌篇章。 

梁武帝萧衍,南梁的开国皇帝,他的统治长达47年之久,足以见证一个孩童从呀呀学语到成家立业的全过程。

以其勤政爱民、纳谏如流的形象,赢得了民心,他的政治改革和军事扩张,使得南梁成为了南方的霸主。

英国画家手绘的乾隆皇帝


而乾隆皇帝弘历,大清的盛世之君,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视为清朝的黄金时代。

他的在位时间更是长达60年,几乎占据了他个人生命的三分之二。

 

这两位君主,他们的统治初期,都是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象征,他们的名声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统治的疆域。


然而,历史总是波,即使是最辉煌的朝代,也难免有它的暗流涌动。


梁武帝和乾隆,这两位曾经英明的君主,他们的晚年执政,似乎也隐藏着一些令人费解的谜团。

 

01  忠言逆耳直臣进谏


历史总有那么一些勇敢的灵魂,他们不畏龙颜大怒,不惧权势滔天,只为了心中的正义和国家的明天,勇敢地向皇帝进谏。

在梁武帝和乾隆这两位皇帝的统治时期,贺琛和尹壮图就是这样的

 

首先让我们回到梁武帝的时代,那是一个佛教盛行、寺庙林立的年代。

梁武帝,这位曾经的军事天才和政治改革者,晚年却沉迷于佛教,以至于国事荒废,朝政日非。

在这样的背景下,贺琛,这位散骑常,挺身而出,他向梁武帝提出了四项谏言,如同四颗重磅炸弹,投向了那个看似平静的朝堂。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税赋沉重、贵族官僚奢靡、用人不善和徭役过多的问题。

 

而乾隆时期,这位自诩为“十全老人”的皇帝,他的统治下,国家看似繁荣昌盛,可晚期暗流涌动。

尹壮图,这位内阁学士,他的目光穿透了表面的繁华,看到了深层次的问题。

提出了对“议罪银制度”的批评,这个制度让一些犯了过错的大臣可以通过交纳罚银来逃避更严重的处罚

尹壮图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纵容贪污腐败,让那些贪官污吏更加肆无忌惮一些地方政府出现的巨额财政亏空,就与议罪银制度的实行有关。请求皇帝停止这项制度

 

这两位官员的谏言,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梁武帝执政晚期,国家虽然佛教盛行,但百姓生活困苦,国家财政吃紧。

乾隆执政晚期,虽然国库充盈,但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成风,地方财政亏空,老百姓负担极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贺琛和尹壮图的谏言显得尤为合理和紧迫。

 

02   权力的反弹:皇帝的应对

 

当贺琛和尹壮图这两位勇敢的配角,带着他们的谏言走进皇帝的视野,梁武帝和乾隆的应对,就像是两位老练的戏剧大师。

 

先说梁武帝,这位曾经以纳谏如流著称的皇帝,面对贺琛的谏言,却像是被踩到了尾巴的猫,反应激烈。

他不仅没有展现出一位明君应有的虚怀若谷,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自我辩护的演讲


梁武帝大摆自己为政的功劳说他如何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巩固和扩展了南梁的疆域;如何改革税收,减轻百姓负担,使国库充实;以及如何推崇佛教,建立众多寺庙,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还大谈自己怎么自律、怎么生活简朴。


对于贺琛的谏言,梁武帝不仅没有采纳,反而要求贺琛指名道姓,提供具体的证据。

梁武帝似乎忘记了自己作为皇帝的责任,反而将重担推给了一个小小的常

 

而乾隆皇帝,这位自诩为“十全老人”的君主,面对尹壮图的谏言,他的反应则是一副“你不懂我”的姿态。

乾隆对尹壮图的批评不以为然自诩其治下为史上最清廉,超越历代,严惩贪污,官员无不战战兢兢。


乾隆坚持议罪银制度,认为这是对人才的一种珍惜,是对国家的一种负责却掩盖了正是他同意和珅将议罪银制度化,这无非为了给自己弄些零花钱的私心,这些数量巨大的罚银滚滚流入皇帝的小金库,用于皇帝的额外开支,比如南巡路上花用,生日时的赏赐如果没有这笔银子,自己手头马上会困窘起来。


乾隆非但未就事论事,反而心,质疑尹壮图的动机,认为其因个人升迁无望而恶意中伤,企图借此出名。

他甚至反问尹壮图,要求他提供具体的证据,那意思是:“你有什么证据说我的制度不好?没有证据就别瞎说。


而且,乾隆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定给尹壮图一个“机会”,让他去全国检查,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公平的交易,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乾隆规定,尹壮图每到一处,朝廷先五百里提前通知地方官,这无疑是在告诉地方官们:“小心了,有人来查你们了。”


这样的检查,结果可想而知,尹壮图的全国“检查”之旅,变成了一场荒诞的闹剧。

他所看到的,都是地方官员精心准备的假象,而真正的问题,却被巧妙地掩盖了起来。

 

03   权力的代价:四年后的悲剧

 

历史有些瞬间如同分水岭,将过去与未来鲜明地划分开来。


对于梁武帝和乾隆这两位皇帝而言,从他们拒绝忠言的那一刻起,接下来的四年,就像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准备落下。

 

四年后,梁武帝的南梁,这个曾经在江南地区辉煌一时的王朝,遭遇了侯景之乱的重创。

侯景,一个曾经的降将,最终成为了颠覆梁朝的叛军领袖。这场叛乱不仅是对梁武帝晚年执政风格的直接反击,更是对他忽视忠言、沉迷佛教的惩罚。


梁武帝的悲剧,以他饿死台城的凄凉结局告终这个结局,成为了他个人悲剧的缩影,也是整个南梁王朝悲剧的开始。

 

同样地,四年后,乾隆皇帝的大清,这个曾经在他的统治下达到顶峰的帝国,也遭遇了白莲教起义的冲击。


这场起义,波及湖北、四川、陕西等多个省份,起义军因头系白巾也被称作“白巾军”。

起义的背景是乾隆晚年的政策,尤其是议罪银制度,助长了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导致了国家及地方财政的亏空和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


白莲教起义耗费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数十万军力,并导致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

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的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而且八旗、绿营等清朝正规军之腐朽在起义中暴露无遗,清政府被迫依靠地方团练镇压起义。


这场起义标志着清朝由盛转衰的开始。

 

04  权力的洞穴

 

萨达姆


《“倒萨战争”与萨达姆的结局》一书中写道:

长期执政的人容易形成一种权力幻觉”……权力成为一个洞穴,而这个权势人物就成为穴居人。他是自己权力的俘虏。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都作为错误的信息被清洗掉了。

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机制,它自动地过滤掉错误的信息,输入正确的信息。

在此情况下,这个领袖往往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他甚至都无法对自己的力量形成恰当的符合实际的判断。

 


《饥饿的盛世》一书中写道:专制者极易成为“洞穴人”。因为他周围聚集着大量以窥测他心思为生的人。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知道言比批评更容易入耳。

因此,最高权力所有者很容易被大量的正面信息所洗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见到许多官员在掌握权力之前行为做派都很正常,甚至不乏理智精明,而一旦握了重权,马上满面红光而满脑糨糊。

 

梁武帝与乾隆这两位皇帝,如同两滴水珠,虽然各自独立,却在阳光下折射出相似的光芒。


他们都曾是各自时代的雄主,虽然相隔千年,却都在权力的洞穴中找到了交集。


如此的罪大恶极,咋判的?
诺奖视角:制度、科学与兴衰
事情发生了,领导最后一个知道
沉没成本——决策的陷阱还是坚持的火种?
人事架构才是理解制度发生和演变的钥匙
教育的困境其实都在教育之外
清朝做错了什么?
杨笠、叶珂和共识
直言的代价:阿斯麦、周云逸、海瑞
只有选择轻放权杖,才能托起文明的重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