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读《木兰辞》,记得最深的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英勇,语文老师讲到花木兰在军中十二年,却无人发现她是女郎。
我当时只是觉得神奇,以为这只是故事里的夸张。
长大后再读,才渐渐明白,在那个年代,如果花木兰的秘密被发现,她可能面临的不仅仅是身份的暴露,更可能是作为女性在全是男人的军中的悲惨命运,包括被侵犯或被当作物品交换。
02
初中学《石壕吏》,当说到为什么老妇要急急忙忙主动和官吏一同去前往军营的时候,语文老师说:“老妇害怕再拖延下去,会出现更不好的事情。”
当时不明白,这个很不好的事情具体指的是什么。语文老师也不愿意过多解释,含糊着就过去了。
我当时的想法是,老头没跑远,老妇害怕官吏一搜就找到了老头。
直到过了好久,我突然意识到老师的意思大概是:如果再拖延下去,老妇年轻的儿媳妇有可能会遭到侵犯甚至被直接掠走。
03
《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六年放走了260名死囚,让他们回家过年,并约定次年回来受刑。
到了约定的时间,这些死囚竟然全部返回,无一逃脱。
唐太宗因此认为他们有悔改之心,于是将他们全部赦免。
刚看这个故事时还欣赏唐太宗的仁慈和死囚的诚信。
后来,看到《旧唐书·刑法志》的记载:在贞观四年,全国的死刑犯只有29人,然而到了贞观六年,死囚人数激增至260人。
这种变化令人费解,细思之下却有极恐之处。
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当时司法系统的严酷和滥杀无辜的问题,许多可能本不应判死刑的人被处以极刑。
而唐太宗不过是想通过体面的方式来赦免这些人,维护朝廷的名声。
04
初中从历史课本上读到的“湖广填四川”政策,那时只是简单地理解为清朝为了解决四川人口锐减而采取的移民政策,觉得这是一个促进地区发展和人口均衡的举措。
老师在讲述这一政策时,提到了明末清初四川的战乱,但并没有过多深入细节,我们当时也并未意识到这背后隐藏的深重历史。
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四川需要“填”人口。
直到后来,我了解到明末清初四川所遭受的大规模屠杀,才逐渐明白这一政策背后的残酷真相。
原来,四川在明末清初之际,由于战乱和灾害,人口骤减现象极为严重,被称为“四川大屠杀”。
这场屠杀涉及多方势力,包括张献忠的农民军、南明军队以及清军。
据估计,四川被害者不下五百万人,其中清军在四川的屠杀破坏共有三次,持续了十二年,分别是:
——顺治三年(1646年)肃亲王豪格领兵进入四川镇压张献忠的大西军及南明各地方武装;
——康熙时期为了镇压夔东十三家农民军;
——平定三藩之乱。
清朝的“湖广填四川”政策,实际上是在试图修复因连年战乱和残酷屠杀造成的人口锐减和地区荒芜。
05
小时候读《西游记》,对其中的妖怪和神仙的故事充满了好奇,有的妖怪被孙悟空打败,有的则被神仙收服。
老师在讲述这一古典名著时,提到了善恶有报的主题,但并没有深入解释妖怪命运背后的复杂性。
我们当时也并未意识到这些命运背后的深刻含义。也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妖怪会被打死,而有的妖怪则被神仙收上天。
直到后来了解到作者吴承恩自身的遭遇,他多次考试未中,对体制内的向往与失望,才逐渐明白这些不同命运背后的社会和政治隐喻。
吴承恩一生二十载奔波,七次科考均未中。
他的文章针砭时事,直中要害,对上位者也无所留情。
在腐败黑暗、奸佞当道的明末官场里,正直与清白是行不通的。
吴承恩的这种个人经历和对体制的深刻感悟,无疑影响了他的创作。
《西游记》中的妖怪,有的来自天庭,有的则是土生土长的山野精怪。
那些有“编制”的妖怪,即天庭下凡的神仙或神兽,他们在故事中犯了错误或私自下凡,最终被收服,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体系内犯错者的宽容和救赎;
而那些没有“编制”的妖怪,即草根出身的妖怪,他们往往因为反抗天庭或阻碍取经而被打死,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底层反抗者的无情镇压。
06
很久以前,看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一群国民军被围困在一个高地上,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困境。
大部队决定空投补给,但空投时没有使用降落伞,而是用了火鸡。一方面是因为降落伞不够,另一方面是火鸡可以吃。
所以当火鸡努力扇着翅膀不被摔死时,被围困的国民军不仅拿到了物资,还吃到了火鸡大餐。
初看时,感觉有些荒诞和幽默。
现在才认识到,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士兵们的生存状况如此艰难,以至于他们不得不依靠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获取食物。
世人往往看到的都是宏大叙事,而普通士兵永远是战争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