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个四线城市中有一条古巷。
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一身“反骨”的历史名人都是这条古巷族人的后裔。
这条古巷,就是广东韶关南雄的珠玑巷。
一个承载着岭南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神秘之地;
一个承载了无数家族的荣光与梦想的家园;
一个见证了中华民族南迁历史的活标本。
张公凿路通南北 峻岭梅关古道长
这一切,都要从唐代宰相、广东韶关人张九龄说起。
对!就是写出以下这些千古名句的诗人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感遇十二首·其一》)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送韦城李少府》)
张九龄,这位在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告老还乡的宰相,在途经中原岭南的大庾岭时,面对崎岖难行的道路,发出了“人苦峻极”的感慨。
但他不仅是文人,更是一位具有远见的政治家。
为了改善南北交通,充分利用岭南资源,张九龄向唐玄宗建议并主持开凿了梅关古道。
这条古道位于大庾岭,是江西省和广东省的分界线。
张九龄将原有的狭窄山径开凿成了一条宽约10米,可供两马车并行的大道。
梅关古道的开凿,使得中原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得以传播到岭南地区,对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花遍地缀珠玑 广府人称是故居
珠玑古巷,这个位于梅关古道南端的“商业重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关键节点。
珠玑古巷(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
梅关古道的开通,不仅是一项工程奇迹,更是一条文化和商贸的生命线,它使得大量中原移民得以穿越这条道路进入岭南地区,并在珠玑巷聚居。
中原的移民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丰富的文化传统以及多样的生活习惯,这些元素与岭南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
珠玑巷因此成为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通道,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一个中转地。
也是当今数千万广府海外华侨的发祥地和祖居地,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粤人故里”。
自南宋以来历代迁出珠玑巷的先民达数十万人之多,珠江三角洲许多家族都来自珠玑巷。
在这里,中原的汉文化与岭南的百越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
珠玑巷的历史,就是岭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缩影,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地区如何通过开放和包容,将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
比如建筑的融合:
赵家堡的建设,它仿照了北宋东京城(今开封)的布局,显示了赵氏客家人与开封的深厚感情。
堡中的外城、内城、完璧楼三重建筑与历史上的开封城一致;赵家堡内有一个被隔成两块水面的池塘-莲花池,与开封被分割成潘家湖、杨家湖的龙亭湖异曲同工;
还有与州桥近似的拱桥“汴派桥”以及聚宝塔,这些都是中原建筑风格与岭南地区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还有饮食文化的融合:
岭南地区的点心和小吃中,既有中原面食的制作技巧,又融入了岭南地区的风味和食材,如烧卖、虾饺等。
这些点心不仅在广东地区广受欢迎,也成为了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妃珠玑历劫难 贵妃投井留悲歌
在珠玑巷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它不仅悲壮,而且充满了戏剧性。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南宋度宗的妃子——胡妃。
胡妃,一个曾经在皇宫中享尽荣华富贵的女子,因奸臣贾似道的陷害而流落江湖,命运多舛。
在流落的过程中,她被珠玑巷的富商黄贮万所救,从此隐姓埋名,隐居在珠玑巷,希望能够远离尘世的纷争,安静地度过余生。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人开玩笑。
胡妃的身份最终还是被黄贮万的家仆告发,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珠玑巷。
贾似道借此机会启奏朝廷,诬陷珠玑巷百姓要造反。朝廷信以为真,派官兵围剿珠玑巷,这一事件史称“胡妃之乱”。
消息传开,珠玑巷的居民惊恐万分,纷纷逃难。他们砍竹结排,顺浈水南下,漂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
胡妃,这位曾经高贵的妃子,面对如此局面,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
为了不连累乡亲,她毅然投井自尽。
胡妃的故事,是珠玑巷历史上一段凄美的插曲。
贵妃塔
后人为纪念这位不幸的妃子,珠玑巷人在井上建塔,称为“胡妃塔”或“贵妃塔”。
名流足迹润古道 一路梅岭一路诗
梅关古道和珠玑巷作为历史上的重要通道和文化交融之地,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和诗句:
——苏轼与梅岭有着不解之缘,他被贬岭南七年,出入皆经梅岭。他的《赠岭上梅》最能体现其梅文化的内涵: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陆凯的《赠范晔》写道: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描绘了梅岭最早的咏梅情景。
——文天祥的《赠南安黄梅峰》和《至南安军第七八》,这些作品记录了文天祥途经梅关古道时的感慨。
——杨万里的《六月十九度大庾岭题云封寺》,描绘了梅关古道的景象。
——戚继光的《入梅关》,反映了这位抗倭名将的豪情壮志。
——汤显祖的《秋发庾岭》,记录了汤显祖途经梅关古道时的所见所感。
——陈毅元帅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他的《梅岭三章》写道: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珠玑巷与梅关古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桥梁。
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迁徙史和文化交融的印记,至今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来此探寻那些被岁月雕琢的故事和不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