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的轮回:从胡佛到特朗普

文摘   2024-12-04 07:30   广东  


还没等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60%关税的靴子落地,加拿大和墨西哥就喜提川普25%加征关税的威胁。



解决非法移民和毒品问题的考虑;

也有用关税大棒威胁墨西哥和加拿大,迫使他们更认真的执行对中贸易战的政策,不要天天搞“转口贸易”的施压。


哪来的盟友?

哪来的北美贸易协定?

全是交易!


“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

这句话听上去很正确,不过这个输赢是怎么定义的?可不是某一个国家说了算,本身就是个模糊的概念,没有真正信服的标准。


对懂王来说,他的2.0新政,不是要追求“贸易战关税战”的输赢,尤其不是其他个别国家定义的“输赢”,而是要“恢复公平贸易”。


他的所谓“公平”的贸易结果最主要就是顺逆差平衡。不管是增加美国产品出口,还是减少来自其他国家的进口,或者兼有,这个结果是实打实的,可以具体量化的。


具体到中美之间,特朗普第一个任期说要给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的关税税率,起初为25%,后续加征的几轮关税税率有所不同,最终涉及5500亿美元商品。


而实际执行层面(也有币值贬值的因素),美国自中国进口商品平均实际税率从2018年6月的2.9%上升至2019年10月的15.4%,随后降至2020年11月的12.5%。


所以,实际的执行是有一个博弈的过程的,极限施压、火中取栗,看一下川普的自传《交易的艺术》,一点也不新鲜。


中美本质上顺逆差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只想高价卖低科技附加的产品给中国,而中国已经有了这些低科技的产品,如果美国能放开高科技产品的出售,那贸易会更加平衡。


95年前的1929年,美国也想给外国商品加征关税来着,还真干了……


01  丰收的悖论


1929年的秋天,美国中西部的农田里,金黄的玉米穗在夕阳的余晖中闪闪发光,仿佛是大自然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奖赏。


然而,对于艾尔默·约翰逊,一个普通的农场主来说,这些丰收的景象却成了他心中的痛。


他知道,这些玉米虽然长得好,却卖不出好价钱,甚至可能卖不出去。


市场上的农产品过剩,价格一跌再跌。


而他的贷款却像一座山一样压在他的肩上。


艾尔默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他还满怀希望地期待着玉米能卖个好价钱,好给孩子们买新衣服,给家里添置些新家具。


但今年,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玉米在谷仓里堆积如山,而买家却寥寥无几。


他听说,有些地方的农民甚至不得不将牛奶倒入河中,因为奶价太低,连运输的成本都收不回来。


“这到底是怎么了?”艾尔默问自己,也问着苍天。


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的粮食,却换不来一家人的温饱。


他的妻子玛丽在厨房里忙碌着,尽管锅里的汤越来越稀。


艾尔默知道,他不是唯一一个面临这样困境的农民。


全国各地,无数的农场主都在为同样的问题发愁。他们辛勤耕耘,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他们的梦想和希望,就像那些被风吹落的玉米穗,散落一地,无人问津。


02  经济学家的警告


在艾尔默·约翰逊的农场几百英里外。


华盛顿的一间昏暗的书房里,一群穿着正式的经济学家围坐在一张老旧的橡木桌旁。


他们的眉头紧锁,手中的烟斗冒出缕缕青烟,与窗外的夜色融为一体。


这些学者,平日里在象牙塔中研究着复杂的经济理论,如今却因为一个共同的担忧而聚在了一起。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其中一位年长的经济学家,亨利·西蒙斯,敲了敲桌子,他的声音在静谧的房间里回响。

“胡佛总统的关税政策,如果实施,将会是一场灾难。”


西蒙斯教授的话引起了一阵低声讨论。


他们都知道,当时的胡佛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1929年的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可以用“岌岌可危”来形容:

股市的崩溃,同时,随着新兴国家的兴起,美国商品竞争力下降;

农产品过剩、工业产能不平衡,农民们面对着堆积如山的玉米和小麦,却找不到买家;

工业生产的大幅度下降,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

此外,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


在国外,全球经济同样陷入了混乱。

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激化,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和货币战,使得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便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的。 


该法案的主要发起人是犹他州参议员里德·斯姆特和俄勒冈州众议员威利斯·霍利,他们在1929年胡佛总统上任后不久,便提出了这一法案。


法案的初衷是通过提高对20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来保护美国的企业和农民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这个法案招致了1028名美国经济学家和著名企业家亨利·福特的联名反对。


关税听起来像是保护国内产业的良方,但实际上,它将是一场自我毁灭的游戏。

一位年轻的经济学家,戴着圆框眼镜的保罗·道格拉斯,激动地说道。

他手中的铅笔在纸上飞快地舞动,画出了一张张图表,展示着关税如何导致贸易减少,进而影响国内就业和经济。


一位女经济学家,艾琳·威尔逊,坚定地说。“我们的研究显示,关税将引发报复性措施,最终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经济。”


他们警告说,这种保护主义措施不仅会引发其他国家的报复,最终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崩溃。

经济学家们认为,关税并不能解决国内的问题,反而会加剧经济的大萧条。


03  关税法案的诞生与影响


尽管面临着强烈的反对声音,胡佛总统最终还是在1930年6月17日签署了这一法案。 


这一决策立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许多国家作为回应,提高了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全球贸易战随即爆发。


美国的出口由1929年的52亿元下降至1933年的17亿元,外需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所预言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实施,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反而加剧了大萧条的严重性。


这一法案的出台,不仅在美国政治、经济、外交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导致了国会将贸易谈判权力下放给行政部门,也成为了美国国会制定实际关税税率的最后一项立法。


04  经济学共识与反思


尽管胡佛总统的出发点是保护美国的产业和就业,但结果却是加剧了经济的萧条。


他的政策,不仅没有帮助到像艾尔默·约翰逊这样的农民,反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在《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尘埃落定之后,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陷入了更深的萧条。


为什么一个看似能够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最终却导致了如此灾难性的后果?


在这一时期,经济学界达成了一个共识:


保护主义不是经济危机的解药,而是毒药。


贸易可以增加全球财富,而限制贸易则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最终损害所有参与者的利益。


胡佛的关税政策,特朗普的贸易战,都是试图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寻求优势。


然而,世易时移,全球化的浪潮已将世界紧密相连,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保护主义的壁垒不仅难以阻挡经济的融合,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