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0月29日,拜登在集会上称特朗普的支持者是垃圾。
第二天,特朗普在集会上反击:"我可以告诉你们谁才是真正的垃圾,但我们不会说。"
02
从1976年起,《华盛顿邮报》几乎每次都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然而,亚马逊创始人、《华盛顿邮报》幕后大佬贝佐斯突然“急刹车”,下令撤回支持哈里斯的社论,宣布此次选举中不支持任何候选人,并将在未来保持“中立”。
然而,这一决定带来了不小的反响。据NPR报道,自上周五以来,《华盛顿邮报》已流失超过20万订阅用户,不少自由派读者对不再支持哈里斯的决定表示愤怒,多位编辑因此辞职。
华邮工会和员工对此表示抗议,认为贝佐斯的决定损害了报纸的核心价值。
贝佐斯周一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观点社论(部分):
残酷的事实:美国人不信任新闻媒体
”在关于信任和声誉的年度公众调查中,记者和媒体常常位居末尾,通常仅略高于国会。然而,今年的盖洛普民调显示,我们的信任度竟然低于国会。这表明我们的行业如今成为了最不被信任的职业,我们显然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
贝佐斯此举显现出一种战略转向:
在极度对立的时代,他选择从两极化的政治对话中抽身,让《华盛顿邮报》走出传统立场,为未来打造一个更独立的形象。
03
福布斯排行榜上的美国三大富豪的操作颇具看点:马斯克下重金公开力挺特朗普,扎克伯格发布“忏悔录”反思自己平台的影响,贝佐斯公开声明,打出一张“中立”牌。这波操作究竟传递了什么信号?
自从60年代的嬉皮士们在民权和性别平等的浪潮中冲浪以来,美国左派就像是社会进步的“道德正义”代言人。他们自诩为平等、包容、环保的旗手,但在他们的“正义”叙事里,不跟他们一起挥旗的,往往被贴上“道德障碍”的标签。
近年来,左派在“取消文化”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这可不是取消订阅那种小事,而是对那些观点不合的人进行舆论的“封杀”,甚至剥夺他们发言的权利。
一些左派精英认为,这是维护正义的一种方式,但这也让他们的“正义”形象变得有点滑稽。
比如说,2021年,美国知名喜剧演员托尼·欣奇克利夫因为对某个敏感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结果被社交媒体上的左派大军围攻,甚至丢掉了几个节目的主持机会。
这种对异见的打压,不仅让人质疑左派的“包容”形象,也让普通民众担心:如果连开个玩笑都要被“取消”,那言论自由岂不是成了摆设?
《华盛顿邮报》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人认为取消文化是个问题,而65%的人认为“取消”别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就连拜登的“垃圾”言论,也被看作是变相的取消文化——把对手贴上标签,边缘化他们,这实际上是一种舆论的打压。
自20世纪末以来,左派精英和主流媒体、大科技公司、娱乐产业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话语联盟”。在这个信息闭环里,左派的声音被放大,而异见者的声音则被削弱。
《华尔街日报》2024年的研究显示,超过80%的共和党选民认为社交媒体审查有偏向性。
如果哈里斯和民主党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失利,拜登的“垃圾”言论可能会成为他们竞选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此同时,特朗普开着“垃圾”卡车的宣传画面,生动地传达了他的立场——他就是那个要清理腐败、代表普通民众对抗左派精英的人。
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反精英”形象可能会帮助他再次入主白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