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中,特别是在那些等级森严、权力错落的组织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一件事情发生了,但领导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英特尔公司前CEO安迪·格鲁夫曾经说过:
“老板总是最后一个得知真相。”
这并不是一句玩笑,很多真实案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前几年的三星手机电池爆炸事件,三星公司内部的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件事,而老总居然是最后一个才知道的。
《素书·遵义》中有云:“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意思是:在部下面前过度显示自己的高明,最终将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将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将是神志惑乱。
只要有权利等级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窥见这个定律,特别是在那些站在权力顶峰,如皇帝一般的人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
历史上,普通人的小聪明往往像肥皂泡一样,一戳就破;
而那些敢于在权力顶峰玩火的人,还有失去生命的可能。
人精如杨修,处处显摆,最后因为一场智力游戏而输掉了性命;
《凯撒之死》画作
英勇与智慧兼具的凯撒大帝,却没料到最信任的布鲁图斯会在背后捅他一刀,一场元老院的“惊喜派对”让他永垂不朽;
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
还有那位因为“太过聪明”而被自己的机智绊倒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革命的风暴中,他试图用更多的税赋来解决财政危机,结果却意外地加速了自己的“王位退休计划”
不过,当领导者试图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棋高一着时,往往只是拉开了更大骗局的序幕。
——秦二世胡亥在赵高与李斯的合谋下,篡改秦始皇遗诏,瞒天过海夺取帝位。然而,胡亥未能识破赵高的野心,反被其欺瞒,成为傀儡。
在“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中,宗亲势力本是皇权的坚实后盾,但胡亥却误信赵高,大肆屠戮宗亲,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基础。这种自毁长城的行为,最终导致他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其统治的崩溃也成了历史的必然。
——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19年,对上邀宠固位,对下则排斥良善,蔽塞言路,导致纲纪紊乱,朝政混乱。李林甫还大力提拔重用胡人掌兵,致使安禄山尾大难掉,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最大罪人之一。
——自诩“十全武功”的乾隆帝,在晚年由于精力渐渐不济,依赖和珅等年轻官员处理奏折,和珅逐渐掌握了军机处,甚至密令所有上奏者要把奏折同时抄录两份,一份送往宫廷,另一份直送军机处给他看。和珅通过控制信息流向,瞒骗皇帝,实际上是分享了皇权。
——1841年5月,英军在占领广州城后外出掠夺,在三元里地区遭到当地民众自发的激烈抵抗,这场冲突被称为“三元里抗英”。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官员为了逃避责任,却向朝廷谎报,声称清军取得了胜利,以此来掩盖自身的不作为和英军的暴行,而实际上清军并未参与此次行动,是民众自发的抵抗行为。
为什么会有“下瞒上”现象的产生呢?
1、权力的威慑力与信息不对称:
下属由于对权力的恐惧,往往不愿意提供真实的反馈,担心触怒上级或承担后果。这种现象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上级难以获得准确的信息。
正如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所说:“权力是使他人做他们本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下属中创造了一种恐惧文化,导致他们隐瞒信息。
2、个人私心与自我美化
下属为了个人利益,可能会夸大自己的成就或美化自己的行为,以获取上级的青睐。这种行为不仅扭曲了真相,也可能导致上级做出错误的决策。
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曾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种枷锁在这里体现为下属为了自由而不得不屈服于权力,进而产生欺骗行为。
3、追逐利益与权力滥用
下属可能会利用上级的弱点,如自认为聪明、软弱或懒惰,来获取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组织的利益,也破坏了信任。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到:“在自然状态下,人对人是狼。”
这句话揭示了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欺骗和对抗的行为。
4、权力差距与欺骗的加剧
权力差距越大,下属越可能隐瞒信息,因为他们认为上级无法或不愿意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这种现象在历史上的君主制中尤为明显。
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言:“权力会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会腐败。”
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这种腐败和欺骗行为可能会更加严重。
5、组织文化与沟通障碍
组织文化和沟通机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下瞒上”现象的原因之一。如果组织缺乏开放和透明的沟通渠道,下属可能会选择隐瞒信息。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强调:“有效的沟通始于倾听。”
如果上级不愿意倾听下属的声音,那么沟通就会受阻,导致信息的隐瞒。
6、人性的复杂性与道德困境
下属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可能会选择欺骗以保护自己或他人。这种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并不正当。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提出:“行动的道德价值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动机。”
这意味着即使在压力下,人们也应该追求诚实和正直的行为。
在古代社会中,信息的畅通和监督的完善是对抗“下瞒上”的有效手段。
宋朝为了加强监督,牺牲了一些行政效率,建立了层层监督的官制和问责制度。宋代的信息渠道是多向、多层、多途的,包括君主与臣僚、禁中与外朝、朝廷与地方等多种类型。
宋代还鼓励朝廷内部存在不同意见,允许“异论相搅”,这符合宋代多权分立和制衡的权力格局设计理念。
而在现代,权力运行的透明化、权力监督的法治化,民意吸纳的扁平化方能有效防止“下瞒上”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