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在湄公河边,他们的声音无法传入美好故事之地。
搭起了一种光鲜亮丽的温室大棚。
1
实打实地赌上性命。
好像偶像盛典。
他们不是真正的流离失所,他们有美味汉堡和巨幕影院。
2
真正被困的声音无法越过门槛,真正的异乡与险境只能沉默。
黑暗在那里,光亮在这里,各有各的悲欢。
重新投入分享与被分享的循环。
3
在某些叙事中,真正苦难的呼声往往沦为边角注脚。
就像在罗马帝国后期,欧洲边缘各部族为躲避饥荒与蛮族冲突纷纷涌向帝国腹地,元老院或接收,或剥削,结果让大量难民踏上背井离乡的苦旅。
放眼现代世界,那些徘徊在欧陆边境、搭乘破旧船只穿越地中海的难民,依旧赌上一条命,只为求一处落脚;
而那群“TikTok难民”却在小红书上拍着振奋人心的短片,对中国文化称赞不绝,领一份海外流量分红。
他们从美利坚浩浩荡荡地涌进来了,宣称自己是难民,带着流落异乡的惆怅与真诚。
人们管他们叫“洋抖难民”。
这是一种带着异国腔调的身份标识,好像谁的平台都能成为他们的暂住地。
漂洋过海,航行在应用商店的排行榜里,小红薯成了他们的新家。
有人赞扬这股风潮,说这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热闹场景。有人称赞他们带来不一样的目光,洋溢跨越国境的欣欣向荣。
有人仿佛没看见中国人一批又一批被困在金三角无法回国的同胞:
却热情四溢地跟美国难民们Say Hi。
屏幕里只有小麦色肌肤的外国面孔,用生涩的中文或流利的英文记录初来乍到的兴奋,收获山呼海啸的“Welcome”与一片善意的掌声。
“难民”并不适合挂在他们身上,却成为新的狂欢流行语。也许难民在某些人的世界里被当成了一块能迅速博取关注的标牌,也许这是另一种话题消费。
热情的引导让中文社区看上去五彩斑斓,好像只要带上这样的难民标签,就能横冲直撞地入场”:
什么都能被原谅,什么都能被忽略。
有些人翻越大洋登陆小红书,展示精心修剪的花园,展示惊叹不已的中国美妆,展示热情似火的中文对话。
平台上只剩欢乐与光芒,从无乌云,不见忧虑。
有人疑惑为何见不到更多阴暗和曲折,却没有渠道发声。
有人留在缅北、护照被夺,拼命拍视频向外求助,却发现在某些平台上能见度极低。
有人在微信上坚持揭露黑暗,却只得到寥寥数语的鼓励,在更多的地方反复尝试都难留下痕迹。
外宾难民们,在某些地方看风景,看城市,看夜晚的灯光:
笑得一派祥和。
4
当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洋难民时,却往往忽略那些无法顺利回国、被困在金三角或中东战乱区域的真实声音。
就像古代几度改朝换代,边境豪族或者流民部队明明数量庞大,却鲜少留下完整记载。
又如民国战乱期间,越洋远走南洋的华人乃至在白俄动乱里抛家弃业的难侨,流传到后世的故事多半支离破碎:
人类史书里的难民群像向来隐约可见,却从不曾如此精致明亮到能拥抱滤镜和各色穿搭。
历史上的难民之所以称为难民,往往要担心寒夜与饥饿,要赌上一段走投无路的人生:
这些洋抖难民洗得干干净净,被迎接得热热闹闹。
有个词叫“特权”,另有一个词叫“精致”,摆在面前时,人们笑着绕过,忙着给新移民们普及标签和引流话术,让他们放心扎营。
也有人顿时升腾起民族自豪感,好像外国人涌入这方净土就能彰显特别价值。
社区里鲜少有人挂念那些滞留他乡的弱者:
因为他们的故事不够甜美,难以和美好画面融为一体。
大家热烈为小红薯的新气象点赞,开发翻译功能、提升多语兼容,帮助每个涌入的陌生人开疆拓土。背景里依稀闪现另一群身陷囹圄的影子,他们苦于无法跨越更多审查,只能躲在狭小的灰色地带努力发声。有些声音被无情湮灭,有些状态被轻易屏蔽:
面前的世界足够缤纷,就再没有多少人想去触碰那许多苦恨。
他们依旧在小红薯上谈论彩妆心得、谈论东西方烹饪差别,鼓励彼此去发现新大陆。被冠以“难民”称号的他们显得自由而洒脱,拥有讲英语的发言权,也拥有中国特色平台的掌声:
崭新的文化盛宴开席,在万众拥护中冉冉升起。
一切看上去金光闪闪,近乎完美。
至于其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人,就先藏在光亮的阴面,等待下一个无声的黎明。
5
不错,有人将这现象视作文化交融的狂欢,并挟带一股自我满足的热闹。
某些管理者或许想让更多洋面孔涌入,好在对外宣传中得个多元共生的噱头。
小红书画风华丽,审查流程却也敏感:
高喊SOS的悲苦影片难以见容,显示大快朵颐的汉堡却可轻易闯关。
难民一词在这里彷佛春晚的年年重播梗,人人都看得到,有的人在笑,有的人在骂。
白天的阳光照在屏幕上,弹窗里一群兴高采烈的难民挥手打招呼。他们坐在柔软的评论区里,每天忙着交换表情包和网络热梗。
这些美国人自称难民,但他们没有失去房子,还能给中国人一份崭新的民族自豪感。
小红书的图片里永远晶莹剔透,每一个笑容都贴着鲜艳滤镜,每一段文字都泛着闪亮荧光。
偶尔有身影闪过,挥舞一叠材料要倾诉某些委屈:
不等它靠近,后台审核人员已经迅速把画面切换到更美丽的风景。
TikTok难民在这里学习汉语,也顺便布道英语。他们守在评论区,用各种缩写表达快乐,用各种符号表达善意。
他们的存在共同塑造了一座理想中的网络国度:
这座国度山清水秀,不见半点黑暗,也不见边境之外的失踪人影。
难民们在闪光灯下忙着体验异国情调,互联网的另一端:
有些声音在风沙里变得微弱,再没了回响。
6
回望宋元交替时期,蒙古骑兵铁蹄下出现许多南迁百姓。
他们在山路上旷日持久地行走,饿死病死不计其数。
今时今日,若说从美利坚搭乘班机或邮轮来到东方,转瞬之间便能在社交平台恣意晒生活。
真正的逃难者,怕是不能如此从容地端着摩卡咖啡、在评论区里与粉丝轻松互动。
事实上,这一套戏码演久了,人们从震惊到见怪不怪,再到不忍卒读,一切都消融在满屏小清新里。
类似的荒诞桥段并非今日才有。
法国大革命前夜,一些贵族妇女口里悲叹财政危机,却照样在凡尔赛宫大办晚宴。
更早的唐朝时期,边境突遭战事,一些位居长安城的权贵仍忙着诗酒宴乐,对边境流民不闻不问。
置身精致生活的人总能舒适地将外界不幸当作谈资或花边,或者将一些不够舒适的事情放大为命途多舛:
真正被烽烟吞噬的群体,往往死后连姓名都难留。
世界依旧往前走。
多数人相信自己见证了国际化的新里程碑,而真正陷于泥泞的人只能在荧幕阴影里沉默。
平台不断更新系统,引进更精巧的滤镜与翻译功能,把洋难民的出场装点得愈加绚烂,帮助他们在数码广场里收割更多跟风与点赞。
古往今来,难民的定义通常与背井离乡、颠沛流离高度绑定,可现而今却能披着辉煌外衣,大跳社交舞蹈:
人类一向擅长用包装修饰现实。
如同在满街腥风血雨的古罗马斗兽场外,却能看到剧作家谱写假面喜剧。
或是民国时外滩纸醉金迷的歌舞厅外,还能隐约瞧见难民队伍在寒风中徘徊。
到了今日,那些真正身陷阴暗地带的人,往往没机会把声音传进平台。
反倒是拥有一切便利的所谓难民,用滤镜与标签装饰出高调生活:
化苦难为笑料,化歧途为康庄。
在真正悲怆面前,人们总选择把舞台灯光打亮些,再把窗户关紧些,好给室内观众营造和谐融洽的景象。
过不了多久,一切都将被新鲜话题盖过。
像历史上太多次的悲喜交织一样,真相最终被时代的旋转木马抛到身后。
小红书里的美照仍会更新,每个标签都会闪闪发亮,难民一词也许终究沦为一个时尚版的语言浮标。
那些真正饱尝流离之苦的人,或许仍在边界的灰暗角落里孤独等待。
高举滤镜与掌声的外宾们,则继续沉醉在流量狂欢里。
哪天风向一转,可能又会出现另一批所谓难民,重新演绎这场社交平台的华丽盛宴。
有些词语在嘴边翻滚,有些真相在屏幕背后被封存,平台一如既往,端庄精致。
那些新面孔背着欢欣的标签,把日子过得像一首愉快的难民交响曲。
并非每个人都有资格为自己套上难民的戏服,并非每个故事都会被允许在字幕里写下隐秘的一页。
有人想要发出不同的声音,也有人努力消音,更多人手机的消息通知点赞不断,热闹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