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区,一场涉黑案的审判正在进行。被告席上,颜俭赞突然情绪激动,声嘶力竭地用粤语高喊着“救命”。
这本应是法庭上最引人注目的时刻,却变成了一场荒诞的“鸡同鸭讲”。
精通粤语的法官黄坚,不紧不慢地用粤语与颜俭赞交流了五分钟,而台下的律师们,则面面相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到底在说什么?”
“发生了什么事情?”
律师们小声议论着,却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这场景,与其说是庄严肃穆的法庭,不如说更像是一出滑稽戏,而“语言不通”则成为了这场闹剧的最佳注脚。
最终,法官黄坚只是简单地用普通话翻译了几句,并警告颜俭赞:
如果不用普通话交流,律师听不懂就无法有效辩护,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语言不通”的锅,就这样轻飘飘地甩给了被告人。
然而,这仅仅是这场涉黑案的冰山一角。这场案件中,还有更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细节,以及程序违法、证据不足、刑讯逼供等疑点,都等待着我们去揭开。这场以“方言”开场的审判,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怎样的迷雾?
被剥夺的权利,当“语言不通”成为定罪的工具
颜俭赞的“救命”声,在法庭上回荡着,却仿佛泥牛入海,没有激起任何涟漪。他不会说普通话,只能用家乡方言为自己辩护,而这,似乎成了他最大的“罪证”。
“语言不通”的问题,贯穿了整个庭审过程。颜俭赞在法庭上如同一个被困在孤岛上的人,无法与外界沟通,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为自己辩护。而审判长黄坚,则似乎有意无意地利用了这一点。
他拒绝为颜俭赞提供翻译,仅仅以“颜俭赞能听懂普通话、能简单说两句普通话、能回答是或者不是”,就武断地认定他能够用普通话参加庭审,并让颜俭赞自行承担因为无法流畅使用普通话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这无疑是对被告人权利的漠视,也是对司法公正的践踏。
律师们对此提出了抗议,但他们的声音很快就被黄坚法官的“法槌”淹没了。黄坚法官似乎忘记了自己“居中审判”的身份,在法庭上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霸道和强势。他多次打断律师的发言,甚至还威胁律师,如果再发表意见,就将他们驱逐出法庭。在黄坚法官的“法槌”之下,律师们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被告人的权利也逐渐被剥夺。
“语言不通”的问题,不仅仅是颜俭赞一个人的困境,它折射出的是整个司法体系对少数群体权益的漠视。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被告人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然而,在现实中,这一权利却常常被忽视,甚至被践踏。
粤语当然不算是某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但也当然属于汉民族等在广东地区生活的通用语言。
颜俭赞的“救命”声,最终消失在法庭的喧嚣中。而这场以“语言不通”为开场的审判,也注定将成为中国司法史上的一出“喜剧的忧伤”。
“法律奴仆”的双重面孔:当法官变身“话事人”
“审判长是法律的奴仆。” 黄坚法官在庭审中如此宣称,仿佛是一位谦卑的法律执行者。然而,他的言行举止,却与“奴仆”的形象相去甚远。庭审过程中,黄坚法官俨然化身“话事人”,掌控着一切。他随意打断律师的发言,甚至对律师发出警告:“如果还认为自己是法庭的主人,是法庭的指挥者,可以随意安排庭审进程,这无疑违反了“人民法院”中偌大的“人民”二字的内涵。”
黄坚法官的“双面人生”,让被告人和律师们都感到愤怒和无奈。一方面,他标榜自己是“法律的奴仆”,仿佛是法律的化身;另一方面,他又在法庭上展现出不容置疑的权威,将法律玩弄于股掌之间。
“法律奴仆”的言论背后,隐藏着的是权力结构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法官作为法律的执行者,本应秉公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然而,在现实中,法官也往往受到来自上级、同僚、甚至是社会舆论的压力,难以做到真正的独立和公正
“语言不通”的问题,或许只是黄坚法官展现其权力和偏见的一个借口。他只是不愿意给他一个公平辩护的机会。
黄坚法官的“双面人生”,是权力异化的一种表现。 当权力失去制约,就会变成一种工具,被用来满足个人的私欲,甚至是用来践踏法律和正义。 而颜俭赞,以及其他像他一样因为语言不通而被剥夺权利的人,则成为了这场权力游戏中最无辜的牺牲品。
迷雾背后,疑点重重,真相比方言更难懂
“秀山楼”还是“寿山楼”?庭审过程中,上诉人用方言提到“秀山楼”时,黄坚法官却误听为“寿山楼”。律师指出,“秀山楼”在案卷中多次出现,审判长却听不懂, 质疑黄坚法官是否认真查阅案卷材料。一个简单的地址,却成为了法官与被告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让人不禁怀疑,在这场“语言不通”的迷雾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除了“语言不通”,本案还存在着更多疑点,如同案卷中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眼花缭乱,却难以找到真相的线索。程序违法、证据不足、刑讯逼供,这些在司法领域屡见不鲜的问题,在这场涉黑案中也一一上演。
律师们申请调取新的证据,却被黄坚法官以“庭审调查程序、辩论程序尚不充分,法庭对上述情况还不够明了”为由拒绝。“程序”和“明了”的标准是什么?律师们不得而知,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本该用来维护正义的法律,变成了被随意操纵的工具。
更令人担忧的是,案件中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的问题。部分被告人家属反映,他们被公安机关以“莫须有”的罪名抓捕,并在审讯过程中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这些指控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无疑给这起案件蒙上了一层阴影,让人对案件的真实性和公正性产生了怀疑。
“语言不通”或许只是这起案件的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司法体系的漏洞和权力运行的失范。当“法律奴仆”变成了“话事人”,当“程序正义”变成了“随意安排”,当“真相”被掩盖在“迷雾”之中,我们该如何守护法律的尊严,如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旁听席上的沉默:无力感与希望的交织
法庭,本应是正义的殿堂,却在某些时刻,沦为令人窒息的“一言堂”。律师的辩护被粗暴打断,被告人的权利被漠视,旁听席上,家属、朋友和关注此案的民众,只能沉默地目睹着这一切。
法律明文规定,除特殊情况外,案件审理应该公开进行。然而,现实中,很多案件的旁听席却被限制,甚至关闭。“公开审判”的原则,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形式。
旁听席的沉默,是无奈的叹息,是对不公的抗议,也是对希望的微弱呼唤。他们渴望看到真相,渴望正义得到伸张,渴望法庭能够真正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场所。也许,旁听席上的沉默,终将被打破。
当越来越多人关注案件的真相,当越来越多人敢于站出来为正义发声,当司法公开的阳光照进法庭的每一个角落,希望的种子才会萌芽,最终开出璀璨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