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和我工作的来访与教师身上学到的功课

文摘   健康   2022-09-17 23:22   上海  
很多人在咨询里都会想一个问题,咨询师在助力来访的“成长”,那么咨询师有因为来访而成长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从来都是毫无疑问的yes;但最近一年才更深切地有这样的体会。
记得在上Gilbert的工作坊时,他放了一个咨询片段的视频。他说,自己创立慈悲聚焦疗法(CFT),其中有一部分便要归功于和这位来访发展出的“语言”。早在弗洛伊德,我们也能看到早期那些来访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形成的重大意义。
对于我来说,我也同样和自己的很多来访发展出了属于我们的语言。在此限于保密原则无法一一答谢,但我一定要在这里郑重地和每一位曾经跟我工作过的伙伴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真的非常谢谢你们。
可能第一个让我形成这种意识的,就是在一次咨询里对“语言”这个隐喻本身的提出。我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流派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指称,比如“底层心智”、“行为模式”等等。但我最喜欢“语言”这个隐喻。
我常举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在一个父亲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家庭里,孩子自然会发展出一套不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语言。如果不用这套语言,孩子就无法在这个家庭里生活下去。随着孩子长大,ta的语言自然会发生变化,而有的时候仍会或浓或淡地留下过去那套语言的痕迹。孩子说着这套语言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我们在新的情境下,这套语言可能不再适用了。而发展新的一套语言,便是我们在咨询中很重要的一项功课。
因为工作原因,我也开始使用社会情感能力的说法,并在和来访的交流中把“能力取向”(capacity approach)引入了咨询中。所谓社会情感能力,它的前身包括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情商”一词,涉及到我们的自我觉察、情绪管控和人际交往等能力。不同于“智商”更像是一个人的天赋,社会情感能力也有一些先天气质的部分,但更多的是一个后天发展的技能。而我们这类技能的获取其实会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影响,让我能够把对结构性问题的关切和更微观的认知行为取向有了一个整合。
这套语言被发展出来让我对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差异也有了更多的觉知。
可能先前也有分享过,我有反思过自己的特权。譬如我家虽然经济条件中等,但是因为我的父亲是公职人员,所以我非常早地接触到了互联网。这对于我的媒介素养或是一些与电脑、互联网的技能很早就有发展的机会。对于我的学习与工作都有很多的助力。
而上了大学才清楚地意识到了这是我享受到的特权,有许多同学其实比我还更加努力,却因为缺乏这类素养而错失了不少机会,又或者问出许多当时我觉得很没道理的问题。
“语言”和“社会情感能力”的说法让我更加明晰地看到了有时其他人只是和我说着不同的“语言”,而没有高下之分。而我们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面向也不同,也就是在不同的部分因为发展机会的不同,而确实存在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根植于我们的社会环境与成长环境的。所以我能够更接纳我自己和他人在某些“语言”和“社会情感能力”上的短板,并更相信我们的成长性以及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
当然这种担起成长责任的部分,很容易落入一个自我批评的位置。在最近咨询当中,我们发展了一个隐喻,叫做“循循善诱的老师”与“严苛的老师”。
“严苛的老师”这个概念其实来自于图式疗法中的“批评的父母”/“批评的声音”,指的是那些内化进来的部分,会告诉我们自己做不到、不够好。而“老师”强调了其中关于自我成长的部分。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免会有一些反复的部分。譬如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焦虑原来来自于小时候习得的那套语言,可道理都懂了,这种焦虑却是反反复复。这时候“严苛的老师”就会指责我们说,“这道题明明都讲过了,怎么还是会错!”
“循循善诱的老师”与之相反,她并不回避我们有些东西暂时没有做到,只是带着关切与耐心对我们说,“这套题你要不要验算看看?是不是和我们之前见过的那种题型有点像呀?”
这套隐喻发展的背后是我们真的在不断地践行抱持(holding)和关怀的(compassionate)成长之路。我之所以擅长和人一起对羞耻(shame)、内疚(guilty)和自我批评工作,是因为我曾经也有对自己很严苛的一部分。相信其实很多心理工作者多少心里都有这个部分。
虽然我做过很多这样的功课,但有时这部分还是会冒出头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恰恰是与各个来访在发展我们这套语言的时候,我更能够给予自己关怀了。我也会用这套关于循循善诱的语言来“纠正”那些可能有些严苛的声音。我会告诉他说,“哎呀,不要这样对我说话,搞得我压力好大。我在我现阶段的能力范畴内已经做到最好了。当然我也会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但不会是那种push自己的方式来做。”
还有很多这样细碎的例子。譬如很多来访都和我学习过腹式呼吸,还有一部分来访有和我练习过一些自我关怀的技能。和来访们练习这些技能的同时,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多地使用这些技能来抚慰自己的情绪。
除开咨询当中,和他人做能力建设的工作也建设了我的能力。譬如我为了游学营梳理了个案工作的流程,也帮助我思考了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的差异,帮助我更好地突破自己原先工作方式的局限;筹备和执行助人技术共学,也让我对助人技术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记得在游学营和助人技术共学结束后,都有来访和我反馈过觉得我和ta的咨询更有“成效”了。这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妙处。
其实越是从我和我工作的伙伴身上学习,我越感觉到我在彼此身上学习到的东西还只是沧海一粟,也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践行与这种“互助共学,彼此疗遇”的理念。
在探索自我与世界的路上,我们永远是同学。

相关推文
我的助人行动观 
我的治疗观 | 为什么我敢说“不是你的错”
超越原生家庭 | 在家族历史中重新看到自己与社会

作者:陈彬华
全职公益人,兼职心理咨询师

彬华同学
分享个人的思考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