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基进根源可以追溯到定居点运动中 (Allan, Pease & Briskman, 2003; Fook, 2002; Mullaly, 2007),但社工的主流关注点还是个人的调整 (Dominelli, 1997 in Allan, Pease & Briskman, 2003)。这种趋势可以追溯到慈善组织协会 (Lavalette & Ioakimidis, 2011) 以及里士满通过生物医学模式对个案工作方法的理论化和专业化的努力 (Shields, 2017),这在她著名的《社会诊断》书籍标题中便有所体现。
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进步社会工作的形式在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出现,它们都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Mullaly, 2007; Turbett, 2014)。批判和基进社会工作(Critical and Radical social work)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观点获得养分,基于社会结构的“宏大叙事”批判资本主义和其他压迫性的社会安排,并强调集体行动以应对这些问题 (Payne, 2020, p.402)。同时,基于批判理论质疑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控制的功能,英国的激进社会工作者尝试以此重新概念化社会工作 (Allan, Pease & Briskman, 2003; Turbett, 2014)。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右翼社会政策以及受通货膨胀推动的越南战争,激进社会工作很快开始式微 (Mullaly, 2007)。
相较于七十年代的基进社会工作,其后的反压迫实践(Anti-oppressive practice, AOP)开始关注到压迫的多元性。反压迫实践是一种以社会正义为导向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旨在通过整合对社会问题和人类行为的解放性理解,将社会行动、集体组织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 (Baines, 2011)。Dominelli & Campling (2002) 强调,反压迫实践的目标是通过对身份认同的抗争,创造新的、非压迫性的社会关系。
但是,反压迫实践对于微观与个体层面缺乏关注,实践者在直接与个体、家庭工作时难以将其付诸实践。结构主义社会工作的重要学者Mullaly (2007) 认为,“如果社会工作干预只关注个体层面或结构层面,其效果将是有限的” (p.295)。然而,在帮助个人和寻求集体社会正义之间仍然存在张力 (Payne, 2020)。批判社会工作的代表人物Fook (2002) 指出,许多人致力于社会工作的社会正义价值,但很难将其融入日常实践中;因此,找到“基进潜力存在的地方,以及这些可能性如何或是否得以实现” (pp.3) 至关重要。
批判性社会工作借助女权主义、后现代与社会建构的思想资源,纳入了更广泛的批判理论(Payne, 2020)。Healy(2024)区分了广义的批判性社会工作与后现代的批判性社会工作,前者将基进社会工作与反压迫实践等囊括其中,后者顾名思义更多基于后现代的理念。苏格兰社会工作者Colin Turbett(2014) 基于马克思主义重新拾起了英国的激进社会工作传统,与批判社会工作区别开来,而将批判社会工作更多地与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 (pp.32-33)。此外,他还指出不带大写字母“C”的批判性社会工作(critical social work),指代没有延伸到抵抗结构性压迫的反思性实践 (Webb, 2010, as cited in Turbett, 2014)。
尽管批判性实践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社工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进步或是反压迫的意涵常常是模糊的。实际上Fook(1993; 2002)在论述批判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时十分着重对于实践者与服务使用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包括实践场域中的权力与压迫。可如今许多社会工作教育及相关的教科书中,在提及“批判反思”或“反思性实践”时对于权力和压迫的讨论并不充分,有时甚至没有提及。而在反歧视、反压迫实践中使用的“批判性的自我知识”(critical self-knowledge)、“反种族歧视意识”(anti-racism awareness)、“批判性自我分析”(critical self-analysis)、“批判性自我反思”(critical self-reflection)和“自反性”(reflexivity)等等概念则没有被清楚地阐述,也缺乏相应的工具,给社工如何以此开始自我检视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Sakamoto & Pitner, 2005)。
与此同时,一些社工学者与实践者开始直接使用源自批判教育学中“批判意识”(critical consciousness)的概念,并尝试将其应用在社会工作中。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提出的批判意识是一种实践(praxis)过程,旨在识别并解放内化的和结构性的压迫,意识觉醒/意识化(conscientisation)则是批判意识发展的过程 (Jemal, 2017)。批判意识不仅强调对于我们处境的政治分析,并且强调了在理解的同时认识到以行动去回应挑战的可能性(Freire, 1973, as cited in Watts et al., 2011)。Sakamoto & Pitner(2005)以弗莱雷关于师生关系的讨论来类比社工与服务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传统上学生/服务使用者被视作无知的,而教师/社工是知识的权威,这便再生产了社会压迫与控制的结构 (pp.439)。要避免落入这样的陷阱,要求社工首先应当提升其批判意识 (Sakamoto & Pitner, 2005),并拓展传统的赋权理论,让社工支持和陪伴服务使用者的意识提升 (见Mullaly & Mullaly, 2007; Wheeler-Brooks, 2009)。传统意义上的赋能与意识提升的区别在于,不仅是提升服务使用者的效能感或是自主性,更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处境对应的社会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参与到集体行动中来。譬如以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方式,服务使用者可以作为协同研究者(co-researcher)去识别改变的需要并开展对应的行动 (Ledwith, 2020),而不是由社工或其他专业人士替他们发声与倡导。
值得注意的是,北美的临床社会工作者开始具体地将个案工作与社会正义、批判意识/意识提升等常被放入虚假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在临床领域回应了基进社会工作与反压迫实践受到的挑战。尽管Mullaly(2007)和Fook(1993)分别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批判性的直接实践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加拿大兴起的批判性临床社会工作(critical clinical social work)正在更为广泛地开展实践与研究工作(见Asakura et al., 2023; Brown, 2021; Brown & MacDonald, 2020; Grandón-Zerega, 2024; Jemal, 2022)。其中Asakura et al.(2023)的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了解社会工作者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批判性社会工作的概念和原则;这也是一个更大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开发一个以种族和社会正义理论原则为基础的临床实践实证模型。此试点研究中采用了基于模拟的方法,利用受过训练的演员来创建逼真的场景,从而尽可能贴近实际的实践情况 (Bogo et al., 2014)。最终从模拟和访谈中提取了四个要素:1)建立一个安全的治疗空间。譬如在讨论敏感话题前始终征求案主的同意,并公开表达自己想与案主共同营造安全空间的意图。2)在持有理论假设的同时保持谦逊的态度。承认社会和结构性问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但仍然聚焦于案主的主观体验。3)超越案主表面的问题。参与者将案主的微观问题与压迫的宏观系统联系起来,这有助于案主将最初的问题外化,并将其情境化。4)采取非中立的治疗立场。积极表明实践者的立场,并公开表达他们对案主经历的感受(Asakura et al., 2023)。
而像美国的临床社会工作重镇史密斯学院的期刊早先亦有探讨社会正义与临床实践的研究(见Harrison et al., 2016; McLaughlin, 2011)。史密斯学院的副教授O’Neill (2015)还讨论了如何将批判意识应用在循证实践(EBP)中:她指出循证实践本质是以服务使用者为中心的,基于评估和证据选取的干预措施仍需要适应/改编,特别是元分析所要求的方法论严谨性可能会使得难以寻求小样本多元群体的最佳实践,因此其本质上要求对个人、环境与治疗过程进行反思。但是,循证实践的反思性要素先前并没有被明确地与批判意识联系在一起,其研究与教学尚不充分。应用批判意识能够帮助实践者提升自我意识、克服硬性的偏见,并在实践过程中和实践后进行反思。
目前只发现了一篇定量研究将批判意识作为变量,检验了其对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且发现:批判性反思对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有显著的负面预测作用,但对情绪衰竭有显著的正面预测作用;批判性行动则对职业倦怠的所有成分都有显著的负面预测作用(Chen et al., 2024)。
整体来说,关于批判性意识的社工研究以理论性和反思性为主,经验研究则大多来自于社工教育情境,主要通过访谈、观察和日志等方式搜集数据。……
参考文献:略。复制粘贴和翻译的过程使得我无法直接导出参考文献列表,有需要查阅某(几)份文献的完整信息可复制in-text citation到留言区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