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 | 1月1日意象重构工作坊(内测版)

文摘   健康   2023-12-15 20:40   上海  
意象重构(Imagery Rescripting, ImRs)是一项治疗技术,可以用来处理与当前困扰相关的意象,特别是早年逆境相关的意象。它被广泛运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恐惧症、单纯恐惧症、强迫障碍、抑郁、神经性贪食、噩梦和人格障碍的治疗中。

简单来说,如果一位来访反复梦到自己坠入山崖,在意象重构中便会让ta从这个山崖的场景开始,想象自己被轻柔地接住,甚至长出了翅膀。

研究表明,意象重构能够减少不同类型精神障碍中因逆境记忆而产生的负面自我信念,也能够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和强迫障碍中出现的侵入式记忆。近年来,意象重构在慢性抑郁的治疗上也积累了许多证据。

它作为经验性/体验式的手法,被整合运用于:

  • 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社交恐惧症的认知疗法(Clark et al., 2006; Ehlers & Clark, 2000; Ehlers, Clark, Hackmann, McManus, & Fennell, 2005)

  • 噩梦的认知行为疗法(Krakow et al., 2001; Davis & Wright, 2007)

  •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与图式疗法(Layden et al., 1993; Young, Klosko, & Weishaar, 2003; Giesen-Bloo et al., 2006; Arntz & van Genderen, 2009)

经典的意象重构工作会邀请来访者从当下的情绪感受出发,回溯到与当下感受相似的过往经历中。
在这个阶段,咨询师会引导来访者用第一次人称现在时的方式陈述自己经历的事件。这个过程能够很好地帮助咨询师及来访者本人理解过往的处境,以及在那处境下未被满足的基本需要。

接着,意象练习会进入改写的阶段。根据来访者自身状况、治疗阶段及流派,会让咨询师进入到意象中,满足来访者在被保护、理解和照顾等方面的需要,又或是由来访者作为成人的自己进入到意象中,满足自己过去未被满足的需要。
最后,来访者可以在内在小孩的立场上进一步要求成人进行干预。
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帮助来访者体认过往的经历及需求,肯定痛苦的合理性,肯定自己需要得到照护。并且以改写的意象降低创伤性意象及相关核心信念对于现在自我认同与内在系统的影响。
意象重构对于以谈话为主的咨询与治疗是非常好的补充。特别是处理一些很难在认知层面处理的议题,以及与愤怒、羞耻相关的情绪时,意象重构表现出了很大的潜力。

相关阅读:

意象重构的理论与实践

运用「意象重塑」治疗重度抑郁:理论与实践


工作坊信息

时间:20240101日,10:00-12:0014:00-18:00(共6个小时)

人数:6-24

平台:zoom会议

费用:内测价120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报名表
在此次连续工作坊中,将主要基于图式疗法的框架开展意象重构的体验学习,主要学习内容可能包括:

  • 经验性/体验式技术与引导式想象介绍

  • 安全空间练习

  • 进入意象工作(情绪桥)及意象的评估

  • 意象重构练习

  • 慈悲自我与慈悲他人练习

*根据现场及参与者实际情况可能有所调整

学习过程中会综合使用讲授、案例分享、示范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意象重构的技术。
由于本工作坊的专业性,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助人训练及助人经验。参与者可以是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以及需要承担个案或辅导工作的心理教师、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是社会工作、精神病学或心理学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但需要接受过个案工作、心理咨询与辅导、助人技术等实验室/工作坊类课程学习,并有一定的实习经验。正在接受心理咨询长程培训但尚未正式开始执业的伙伴亦可报名参加。


带领者:陈彬华

现任奥斯陆大学心理人类学项目客座研究员,兼职心理咨询师。提供付费个案咨询近600小时,带领团体、工作坊或培训超过300小时。

曾参与英国心理学会认证的第三波CBT证书课程(Certificate in Third Wave CBT,包含ACTDBTCFT与正念等基础训练),并接受过英国认知与行为心理治疗协会前主席、慈悲聚焦疗法创始人Paul Gilbert以及国际图式疗法协会前副主席、Imagery Rescripting作者Remco van der Winjgaart等人在意象技术上的训练。


过往工作坊反馈

体验“安全空间”和“慈悲他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重新找到了安定。在封控40多天后,有这样一个空间,能够感到安全,和自己在一起是很难得的体验。在安全空间里感受到了放松和接纳,从慈悲他者的练习里更多地感受理解支持和饱满充盈。这一次更多地是以体验者的身份参与,希望以后也可以继续交流实践的奥义!

——Joy


距离上一次参加彬华的冥想工作坊,已经过去2年。之前就对彬华对冥想精华的理解和实操的把握印象深刻,这次参加感觉彬华又有所精进。在公园里参加了“安全空间”和“慈悲他人”的冥想,最后睁开眼时在彬华的引导下“和你面前这个充满慈悲的人或事物握一握手或者拥个抱”,当时我感受到手上温暖的阳光,就和阳光握了一下手,这种细致的感受让人身心舒畅。另外,作为助人工作者也很可以参加彬华的冥想系列工作坊,因为彬华跨流派的学习、综合实践和反思,使得彬华的冥想引导,不同于传统的冥想练习,有很多彬华自己的思考和助人技术的穿插运用,也很乐于和大家分享使用的背景与注意事项,让作为心理咨询师和内容研发的我感觉很有收获和启发。诚意推荐!

——蘑菇


作为经常会给学生做疏导和非正式教练的老师,看到彬华开的引导式想象工作坊就马上报名了。一是我察觉到现阶段自己身心就有需要体验一下,二是信任彬华,可以放心交给他引导,敞开自己。即使我没有专业学习心理咨询的背景,但所收获的远超于预期。彬华会分享他在个案中使用引导式想象的方式,也能根据小组、团体如班会课这样不同的非治疗场景应用调整。最大的收获是,我在彬华恰到好处又舒缓渐进的引导语中,在脑海中用丰富的感官构建出一个自己可以随时回去的安全空间,以及永远慈悲接纳自我的具象他者,而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remind, remember & reconnect。而这次工作坊的小伙伴所共在的场域,充满着能量流动,彼此疗愈。这也印证了“有体验才能有学习”,希望有机会可以继续在体验和应用中有更深入的探索。

——VV


参考文献
Mancini, A., & Mancini, F. (2018). Rescripting Memory, Redefining the Self: A Meta-Emo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Hypothesized Mechanism(s) of Imagery Rescript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581.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8.00581 
Arntz, A. (2012). Imagery rescripting as a therapeutic technique: 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 basic studies, and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pathology, 3(2), 189–208. https://doi-org.ezproxy.uio.no/10.5127/jep.024211
Wheatley, J., & Hackmann, A. (2011). Using Imagery Rescripting to Treat Major Depress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18(4), 444-453.

彬华同学
分享个人的思考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