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彬华,一名社会心理工作者。我从2015年开始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的训练,之后又攻读了应用人类学与社区发展专业的硕士,在硕士期间开始接受助人技术(咨询及其他助人行业的基础训练)、艺术治疗与第三波认知行为疗法的训练,并于2020年上半年开始作为心理咨询师执业。
我现在累计开展收费个案超过600小时,开展小组、工作坊及其他外展工作超过300小时,接受督导超过100小时。我在过去的三年里还曾经于心理教育类的公益基金会从事研发与培训工作,并不断地接受心理咨询与助人领域相关的专门训练与督导,如图式治疗、民众剧场及合作对话等。目前,我还在接受叙事戏剧治疗师的长程训练(2024-2025年),并在2024年6月开始社会工作专业的博士研究(专业督导与专业发展方向)。
*更多介绍可以参看此处:陈彬华 个人介绍
由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变动,过去大半年我都在与长程的来访者工作,很少接待新的来访者。因此也没有更新相关的信息。但除此以外,这与我的心理咨询实务在“初窥门径”的阶段,开始重新思考咨询的意义脱不开关系。
以下是我对“心理咨询的社会性”进行的反思,可能会帮助你理解我的工作理念。为了避免对一部分伙伴造成阅读负担,设置了上下滑动查看,方便略过。
总之,我在我的实务、培训、督导和个人体验中不断探索心理咨询社会性的面向,我有时也会结合偏向创造性的手法,如戏剧、绘画或写作的方式来开展咨询。
假如你与我一起工作,我们可能会首先进行一次价格为40元的预咨询。
在预咨询中,一方面我会收集一些必要的基本信息,如你的过往就医情况、饮食睡眠情况还有与自杀自伤有关的经历等,还有你对咨询的基本期待,如所谓“主诉”、咨询的周期(短期或长期)和频率(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特定情况可能还有一周两次或一月一次的可能)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双方可以匹配是否适合开展咨询,包括你判断对我工作方式的感受如何,以及我判断与你工作是否符合精神卫生法规定适宜工作的情况(譬如,如果你受到精神障碍的困扰,我需要由精神科医生确认心理咨询适合作为辅助精神科治疗的手段)。
一般在刚开始工作时,我会建议我们以一周一次的频率见4-6次。这有利于我们建立比较稳定的信任关系。之后我们可以再根据咨询的实际情况调整频率,如经济与时间条件允许,大多数时候我会比较倾向一周一次的工作方式。
如果你期待的是短期性的支持,支持你走过一段很动荡的时期,或是聚焦某个很具体的议题,也许我们可以在4-6次后结束咨询。如果你期待以咨询进行更多自我探索和反思,那这可能是一个确认我们是否要长期合作的时间节点。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及一些实证研究,我们一般可以期待如下的临床效果:
有25%的来访在1节咨询后情绪感到有所改善,50%的来访在8节咨询后感到有所改善;
有50%的来访通过15-20节咨询可以达到所谓“康复”标准,20-30节咨询通常可以实现更为彻底的症状缓解以及咨询结束后的持续性;
共病多种心理障碍、创伤和人格障碍可能需要12-18个月的治疗才有效果,如图式治疗针对BPD共病心境障碍可能会采取两年期的个体治疗与团体治疗(第一年每周一次个体与团体咨询,之后调整为两周一次、每月一次,合计136节)。
*请留意我在这里使用了“治疗”的字眼,根据不同的标准,咨询与治疗有时是重叠乃至可以相互替换的,但如前文所述,我国精神卫生法将精神障碍归作精神科治疗与心理治疗的范畴,这意味着心理咨询师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不允许开展治疗工作,但有专门受训的咨询师可以在来访接受精神科诊治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服务。
还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对于临床效果的期待,当我们不以症状为中心开展工作,或者我的胜任力不足,或者咨访双方因个人原因不能连续地开展咨询,都可能影响所谓的“效果”。
我在临床心理学(此处意味着更基于诊断或症状,以循证实践为主的取向)与心理咨询(此处意味着更为人本或后现代的取向)之间采取较为折衷的立场,这意味着:
如果症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的生活,我会倾向于前期采取更循证的手段,以症状缓解为目标;
如果你能够比较好地与症状共存,我倾向于将所谓症状视作重要的素材,帮助我们探索自我与世界,期间也会采取循证的手法,且不排除将症状缓解作为目标之一;
我也很欢迎以自我反思、个人成长为目的咨询工作。
具体的咨询过程比较难用简明地语言去表述,如果阅读对你来说不是太难的信息获取渠道的话,我会建议你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和《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两本小说。尽管我的工作方式肯定与书中呈现有所差异,但它们能帮助你了解到咨询的样貌。
大体来讲,我们会有大概45分钟的时间在线上会议平台见面。为了更好地感受彼此的情绪,我一般都会邀请对方打开视频,几乎没有提供过语音咨询。我们一般会以这三种路径展开我们的咨询:
以最近一周发生的事情开始。你会先分享最近发生的事情,我会给你一些回应或提问,据此我们可以探索你的一些情感反应、行为模式等。
围绕特定议题开展。譬如我们确定近几周讨论关于“完美主义”的主题,我们会围绕它讨论你过往经历和最近生活中相关的事件,可能也包括非常早期的、童年的事件。
从此时此地出发。有时我们也会就你进入咨询那一刻的状态开启探索,也许是因为你我某一位迟到了,又或者你刚和人有了争执,我们就此刻的感受和想法多待一会,看看这些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咨询结束以后我会询问你的感受、发现,以及对这节咨询的反馈。多数时候我会希望咨询结束时你能有所体会,甚至感到好一些。当然,咨询的目标不仅是感觉好一些,探索的过程也可能是辛苦和难受的。
有时可能是我们正好打开了一段比较沉重的对话,我会试着做一些收尾的工作,或是为咨询加时,但结束时你还是感到有些不舒服,这时候可能需要你再寻求一些咨询外的支持。这是正常咨询历程的一部分。
不过,这也有可能是我在这一节咨询时状态不佳或是没有选择更适合你的方式和你工作,那么你的反馈可以让我更好地调整与你咨询的方式和节奏。
限于篇幅,有许多未尽之处。如果你对咨询还有任何疑问与好奇,欢迎你在预咨询中与我讨论,或者是在前几次咨询当中探索。
由于我还会从事一些远程研究工作与在地的培训或小组带领工作,目前我只在线上通过腾讯会议提供心理咨询。
目前我对工作日晚上或周末的心理咨询收费是400元/45分钟,工作日白天的心理咨询可以弹性收费。对于低收入的伙伴,我可以提供最多不超过8次的低价心理咨询(名额有限)。
此外,我也为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人类学和应用剧场方面的伙伴提供非心理类的咨询、顾问与督导服务,具体可以参看这篇推文:我对“咨询”的理解
如果你希望找我咨询,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我的工作微信,明确告知我希望寻求心理咨询或其他咨询。由于我定期查看工作微信,有时回复稍晚,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