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个性化透析液浓度避免心律失常:透析患者的精准医疗案例

健康   2025-01-22 17:01   北京  


编者按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脏性猝死是首要死因。在接受血液透析的肾衰竭患者中,房颤的发病率最高,可能是导致患者中风、心肌病和其他血管事件发生率异常高的重要原因。大多数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使用低浓度(≤2.5mEq/l)透析液的钾浓度进行透析。然而,血清钾浓度过低或过高都有可能改变心律失常传播的阈值,使用较低透析液钾浓度(dK+)时钾去除量增加且速度加快,可能会增加透析期间低钾血症和相关心律失常的风险。定期为血液透析患者口服钾结合剂可能有助于限制透析间隔期间体内总钾的积累,从理论上有降低透析期间低钾血症引起的房颤以及其他严重心律失常风险的可能。近期在线发表于Kidney International期刊上的这项研究,在ADAPT试验中检验了这一假设。


研究摘要



研究方法
ADAPT试验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的2×2交叉研究。该试验设计包括2周的筛查期、2个各8周的交叉治疗阶段以及研究结束访视。符合条件的成年患者在非透析日接受局部麻醉,在左侧胸骨旁边界植入皮下可植入式(心脏)循环记录器(ILR;Medtronic Reveal LINQ™)。

受试者通过交互响应技术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两种交叉顺序中的一种:A)8周使用不含SZC的2.0K+/2.5Ca2+mEq/l透析液(2.0K+/无SZC),随后8周在非透析日使用3.0K+/2.5Ca2+mEq/l透析液联合口服SZC(3.0K+/SZC);或B)反之。在每个治疗阶段前2周,允许受试者对透析液和SZC的使用进行平衡(导入期)。在非透析日(每周4天),SZC的起始剂量为5g,之后每周递增5g,直至15g,以维持sK+在4.0–5.5mEq/l范围内。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01
研究人群

来自13个透析中心的148例个体接受了资格评估,其中88例被随机化(全分析集)。60例个体因筛选失败而未被随机化。随机化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57.1岁,51%为男性。平均透析前血清钾(sK+)为5.5mEq/l,8.0%有房颤病史。


02
暴露与SZC给药

在3.0mEq/l钾透析液期间使用SZC时,平均起始剂量为8.1g,结束剂量为10.2g。在3.0K+/SZC治疗期间,各最大剂量下的受试者人数分别为:5g,24人;10g,30人;15g,32人。首次滴定至10gSZC的平均时间为18.1天。在8周的治疗期间,SZC的预期剂量有95%被给药。SZC的总给药次数为1,114次(序列A)和1,260次(序列B);相应的每例受试者的平均给药次数分别为27.2次和30.0次。包括导入期在内的暴露平均天数,序列A为48.2天,序列B为52.5天。序列A和序列B的总治疗天数分别为1,975天和2,205天。


03
房颤和临床显著心律失常(CSCA)事件



频率




在共25.5人年的随访期间,9例受试者中检测到296次房颤事件;6例在3.0K+/SZC期间发生123次事件,7例在2.0K+/无SZC期间发生173次事件。与2.0K+/无SZC相比,使用3.0K+/SZC显著降低了房颤的发生率。房颤的未调整平均年发生率在3.0K+/SZC组为9.8,在2.0K+/无SZC组为13.4;使用准泊松模型的模型比率(mRR)为0.52(P<0.001)。在11例接受3.0K+/SZC的受试者中检测到86次CSCA事件,在13例接受2.0K+/无SZC的受试者中检测到131次事件;CSCA的未调整平均年发生率在3.0K+/SZC组为6.8/年,在2.0K+/无SZC组为10.2/年;mRR为0.47(P<0.001)。




事件持续时间




对于房颤事件,3.0K+/SZC组的平均持续时间为每年1,191分,而2.0K+/无SZC组的平均持续时间为每年2804分;两组间的平均差异为-1613分/年。总体上,暴露组在随访期间发生房颤的平均比例(0.22%vs.0.53%;绝对风险差异:-0.30%)没有差异。对于CSCA事件,3.0K+/SZC组的平均持续时间为每年3分,而2.0K+/无SZC组的平均持续时间为每年285分;两组间的平均差异为-282分/年。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表明,不同模型和患者排除标准下的结果总体稳健。所有模型以及房颤和CSCA事件均显示出治疗策略的显著影响。对于房颤,准泊松模型在所有九个留一法分析(P<0.05)以及排除有房颤病史的受试者的分析(mRR0.78,P=0.03)中均产生了显著结果。相比之下,在一个排除标准下,泊松模型的结果不显著(P=0.25)。对于CSCA,准泊松模型和泊松模型在所有留一法分析中均得出了P<0.05的结果。





血清钾(sK+)测量




总体而言,3.0K+/SZC显著降低了血清钾超出最佳范围的可能性;mRR为0.27。





安全性




所有低钾血症事件均发生在透析后,3.0K+/SZC组(33例受试者)的发生率低于2.0K+/无SZC组(58例受试者)。未报告透析前低钾血症事件。与2.0K+/无SZC组(33%)相比,接受3.0K+/SZC组的受试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43%);研究者认为没有不良事件与治疗相关,也没有不良事件导致剂量中断。总体上,22例受试者经历了至少一次严重不良事件(SAE);3.0K+/SZC组15人,2.0K+/无SZC组11人。3.0K+/SZC治疗期间发生3例心血管SAE,2.0K+/无SZC治疗期间发生4例SAE。虽然没有SAE被认为与治疗相关,但SAE导致2例接受3.0K+/SZC的受试者和1例接受2.0K+/无SZC的受试者中止了研究。尽管与2.0K+/无SZC相比,3.0K+/SZC报告的SAE发生率更高,但两组间特定类型的事件没有规律。在3.0K+/SZC治疗期间,最常报告的SAE是呼吸、胸部和纵隔疾病(6例),以及代谢和营养障碍(5例)。总体而言,高钾血症是报告最多的个体SAE,涉及4例受试者;其中3例为3.0K+/SZC组。高钾血症是唯一在超过两例受试者中报告的SAE。


研究结论

总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钾血症的患者中,与2.0mEq/l透析液钾浓度且不服用SZC相比,3.0mEq/l透析液钾浓度联合非透析日服用SZC可降低房颤、CSCA和低钾血症的发生率。这些结果挑战了当前透析治疗的原则。有必要进行额外的前瞻性试验,以检测3.0mEq/l透析液钾浓度联合SZC是否能减少症状性心律失常或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https://www.kidney-international.org/article/S0085-2538(24)00722-1/fulltext

推荐阅读


氢氯噻嗪VS氯噻酮,谁在预防肾脏结局方面更甚一筹?

汤水福教授:疑难肾脏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思路

KI:肾脏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的评估

CJASN:衰弱、多病共存与多重用药:EMPA-KIDNEY试验中恩格列净效果的探索性分析

来源:《肾脏在线 Nephrology Online》


END

肾脏在线管理员
进入学术交流群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肾脏在线Nephrology Online征稿邀请



01
投稿内容

征稿内容不限于:研究进展、团队科研成果、临床用药经验分享、典型病例解读、疾病诊治经验、人文故事等。



02
投稿方式 | 商务合作

联系人:王老师 15028711519

投稿邮箱:danfeng.wang@lbmedtec.com

肾脏在线 Nephrology Online
关注肾脏病学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会议活动、视频直播、人物报道等前沿内容,推动中国肾脏病学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