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演地点:北京 · 保利剧院 观演日期:2024.9.5 19:00 / 9.7 14:00 本剧时长:4h45min(有中场)
首刷完震撼到散场出来只会说“太tm好看了”(←文盲如我),有种灵魂得到洗礼的感觉🥲。不过姑且还是认真写了repo,这边也发发(*本篇repo首发于「保利票务」公众号):
作为曾被图米纳斯《叶甫盖尼·奥涅金》深深打动的观众(话剧 | 《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式美学在脸上胡乱地拍),带着已经很高的预期来看《战争与和平》,竟然收获了比预期更震撼的戏剧体验。
尝试提炼本剧里3个我最爱的点:
· 动人的女性
图米纳斯的戏剧令人印象极深的一点就是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就像《奥涅金》中令无数观众动容的塔季扬娜,《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也是一位极其鲜活生动的女性。
第一幕的娜塔莎还只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和青梅竹马鲍里斯玩闹的她有小女孩的困惑和天真无邪。第二幕的娜塔莎成长到情窦初开的花季,和写信的塔季扬娜一样,也有极美的独白和情难自禁令人莞尔的肢体语言,当代视角下的道德瑕疵也丝毫不损害她的真实可爱。
而第三幕的娜塔莎在战争和变故中迅速成长,她的坚强、纯粹、遵从内心,她所失去的和感受到的,都在并不多的戏份中爆发出来,让我一次又一次泪目。图米纳斯舞台上的女性常常具有一种独特的“天真”和“悲悯”,同时兼容人性和神性,有极具诗意的美。
· 磅礴的情感
《战争与和平》的舞美是图米纳斯一贯的简洁风格,甚至已经达到了“极简”——整个舞台背景只有一堵铅灰色的高墙。色彩也是“静”的,黑白灰为主调,偶尔的彩色就更显刺目。比如第一幕罗斯托夫家族孩子们玩闹时披挂的鲜绿色的纱;第二幕坠入爱河的娜塔莎湖蓝色的连衣裙;还有第三幕,焦土上那把棕红色的大提琴。
而剧中的情感就像这些亮色,在克制平缓的基调下,每一次奔涌而出都带来惊人的戏剧能量。
比如皮埃尔对娜塔莎的告白,猝不及防又真挚热烈。而更绝的是导演竟然安排作者托尔斯泰走上台来,在人物身旁缓缓经过——且全剧有且仅有这一次,这实在妙不可言。
(谢幕时托尔斯泰也会缓缓穿过舞台,穿过台上的角色与台下的观众。二刷的时候在这里疯狂泪目百感交集)
· 孤独的战争
全剧三幕,只有最后一幕(时间线:拿破仑率法军渡过涅曼河)直面了战争。
图米纳斯对战争的舞台刻画既意外又令人叫绝。极为震撼的一场是关于波罗津诺战役,这场双方各投入十余万兵力、伤亡极其惨重甚至被称为法俄史上最血腥的战争,在剧中仅用了一个演员呈现,道具也只有数件军装大衣,和一杆带着刺刀的长枪。而就是这杆长枪,却能在观众心中震荡出无声胜有声的回响。
图米纳斯从头至尾没有用任何宏大视角或煽情的语言去描写战争,但每个场景都如油画般定格出永恒的力量:挑着大衣的长枪,孤独地刺在旷野上;迟暮的博尔孔斯基老公爵,孤独地发出人生最后的叩问;索尼娅在生灵涂炭的土地上孤独地拉响大提琴;身形萧索的佩龙斯卡娅夫人举起燃着的火柴,孤独地焚烧自己的故乡;还有皮埃尔被捕后那段长长的独白……图米纳斯的战争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这些孤独的画面,不仅令人感受到战争的荒唐残酷,也令我时时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悲恸和虚无。
《战争与和平》是图米纳斯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戏剧,或许糅杂了他对人性、对生命的全部观察和体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看这部戏,恐怕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