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忙+冬眠所以看得不多。速速发完合集跨年出去浪了!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2024继续一起看剧,看好剧!
※本篇提到以下戏剧: -话剧- ·《12个人》| 北京🥰 ·《杀死马克吐温》| 北京🤯 ·《怎么又回到这里》| 北京😐 -音乐剧- ·《恶魔奥涅金(俄)》| 北京🙂 ·《Once曾经(英)》| 北京☺️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北京😔
话剧《12个人》(2023.12.1-2023.12.2)
观演地点:北京 · 喜剧院
观演日期:2023.12.1/2 19:30
主演:贺坪/张旭/司琨/王衡/王也农/周纪萌/郭林/吕游/杨宝龙/刘春峰/赵胜胜/何吉米
本剧时长:110min(无中场)
2022年最喜欢的戏,等来了京津巡演当然携家带口快乐复刷。看好戏就是让人愉悦啊~
(*以下是去年的一刷repo:)
人性主题+思辨气质+群像戏,好感带全中,太喜欢了。
密闭的空间,12把椅子,12个人沉默地鱼贯而入,最后又沉默地离开。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改变,可一个陌生人的命运在这120分钟发生了巨变,不,或许这12个人的人生、这空间里上百人的人生,也在这一夜悄悄起了变化。真相是什么?不知道。我们最后也不会知道那个孩子究竟有没有杀了他的父亲。也许12个人真的放走了一个潜在的犯罪分子,但是这辩论过程,才是一个文明社会最宝贵之处。
《十二个人》是半个世纪前的剧本,背景是异邦的陪审员制度,但时间跨度与不同的文化土壤不会造成任何理解共情的藩篱,因为「人」是一样的,生与死,正义,公平,自由,真理,这些关乎「人」的课题是一样的。
《怀疑》《推销员之死》,我最喜欢的话剧题材总是这一类。人类太有趣了,人性太有趣了,人与人之间流动的化学反应太有趣了。故事里没有“正派”或者“反派”,没有好人坏人,只有人。
当12个人站在面前,每个人有什么特征?他们的衣着外表、他们的职业,他们说话的语气、措辞,他们对待不同人的态度,他们最在乎的是什么。
他们如何行动?站在哪里,肢体语言是开放还是紧闭,有什么小动作,他们是否交流,和谁交流。
是什么造就了他们?他们遇见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事,使他们成为现在这样,这些经历如何催化他们的下一步选择。而他们各自又会被什么样的事物触动,改变他们的选择。
初登场的时候他们不过是面目模糊的12个西装男,没有名字只有代号。可随着这一切的发生,12个人像从雾中走出来,从12团剪影变成了12个「人」。比眼前故事更值得玩味的是12个人背后的人生,甚至包括并未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的嫌疑人、证人、律师的人生,把这些立体可感地呈现在舞台上并不容易,上话的完成度值得被打高分。
这样一场无布景变化、台词量巨大密集的单幕戏,看下来却一秒钟犯困和走神都没有。言语交锋的力量远胜任何肢体冲突,而信息始终满溢在这空间,每个角落、每一秒都有新的“变化”正在发生,对话,走位,雷声,雨声,乃至沉默的呼吸声。这太迷人了,简直令人欲罢不能。
当然,作为观众,也无法置身事外。你心中投的票,是赞成还是反对?你会改变你一开始的判断吗,又是在哪一刻、因为哪一条理由改变的呢。“合理的怀疑”——那条裂隙,什么时候出现在你的心里?
话剧《杀死马克吐温》(2023.12.7-2023.12.10)
观演地点:北京 · 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
观演日期:2023.12.7 19:30
主演:瞿岚/刘釴白/吴文斌
本剧时长:105min(无中场)
好久没看这么让我坐立难安的剧了😓 坐在剧场里的我脑中反复回荡坦多普小姐名台词“痛苦!巨大的痛苦!”。杀死马克吐温,我看我比马克吐温先死。
它的售票页面title叫“烧脑悬疑惊悚话剧”,但很抱歉既不烧脑也不悬疑,没有能盘的逻辑、没有扎实的内容和主题,也没有真实立得住的人物,惊悚全靠俗滥的灯光音乐和跳吓,整个呈现质量更像一部故弄玄虚的小品而不是戏剧。
从开头两个人物的对话就令我摸不着头脑,表现形式之夸张悬浮让我一度以为是特意制造的效果,后来发现它就是这样……我头上的黑人问号延续了100分钟,内心最多的os是“这是在干什么??”“你们在说什么??”
剧情和马克吐温没有半毛钱关系。男主人公身份是个剧作家,设定是“因笔锋犀利被称为‘美国当代马克吐温’”,但他全程没有说出任何有建设性的话,也没有展现任何智慧。这个人设毫无说服力,更让人觉得剧名是纯碰瓷。
以及这个剧完全没必要做成外国背景,言语间又是费城又是波士顿又是教堂修女,但人物行为和台词文本完全不符合情境,一整个北方小品,张口闭口“卧槽牛x”,强行西方设定只会让我觉得割裂。
文本缺乏戏剧质感就算了,三个演员的表演方式也是不同程度的创我。修女浮夸做作(我和朋友数次交换难受的眼神),警察纯纯小品感,作家除了插科打诨就是大吼大叫,在盒子里发现剪报那段,他每句蜜汁拖音的大喊都尴尬得我脚趾蜷缩。
在压抑着看完烂剧的反胃感写下这篇repo的时候,我尽量平静地回忆了一下剧情内容。我想,如果把人物和环境质感做出来,它也许会平庸,但不至于令人反感。修女/杀手的反差,和最后那个小小的叙诡,是可以琢磨的。但这些可取之处完全被淹没在糟糕的文本和演绎之下,看剧过程中我的直观感受就是烦:烦鸡同鸭讲的人物,烦找不着北的剧情,烦毫无新意的跳吓,烦俗套无聊的水词儿。
而让我的烦达到巅峰的,是最后主创合影口号是“五月天”🙂。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幽默啊?这种莫名其妙的低级梗瞬间把我最后的耐心都磨没了。
这部剧给我的感受就像进了一间粗制滥造的鬼屋,或者看了部骗钱三流惊悚片,当那些堆到面前的肤浅感官刺激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有作为观众的审美被侮辱的愤怒。
话剧《怎么又回到这里》(2023.12.1-2023.12.17)
观演地点:北京 · 西区剧场
观演日期:2023.12.15 19:30
主演:戴逸辰/陆嘉诚/吴美慧/田格
本剧时长:125min(无中场)
一开场,啊,好熟悉的坂元裕二风。那种“日常”里的“非日常”。
“日常”是因为,坂元裕二的作品很少设置庄重或唯美的场景,角色们往往是切着菜、擦着地,悄悄改变了彼此的人生。而非日常则是因为,在这种日常风景里,他笔下的人物绝不会是你司空见惯的“正常人”。他们总是我行我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小事较真,在严肃的时刻说出无厘头的话。这大概也是我最喜欢坂元裕二之处——他的作品总是既带有微妙的违和感,又充满“无视违和感”的怪异自由气息。
这次的故事也不意外,在一家加油站展开(虽然这个舞美不太像加油站休息室😅),登场角色是店长、小时工、前来加油站的作家和护士,四个普通人。但四个人的关系却不同寻常,故事的展开也出人意料。温情,悬疑,而兜兜转转回到最后,还是熟悉的坂元裕二式“丧系鸡汤”(褒义)。
这部剧的台词也很坂元裕二——充满各种纤细的、琐碎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全是鸡毛蒜皮,但绝对戳中人心。典型例子是剧中一段吵架的台词,之前就在sns上看到过原作热转截图:
——祝你前脚踩上乐高、后脚又踩上一个!
——祝你打车到终点的瞬间计价器跳字!
——祝你喜欢的漫画被拍成真人电影,还多了原作里没有的女主角!(←必杀啊啊啊我都生气了😠)
其他还有很多,出现在冰箱上的腿毛,轮胎橡胶化了以后在地上留下五彩斑斓的痕迹。坂元裕二永远会关注这些莫名其妙的细节,就像他的主人公也不太会是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反而经常是活在人群边缘的、不被理解的人。这些人如何生活过来,又会如何活下去,是他作品里永恒的命题。
「悄无声息的死不是死。所以我不会死,我通过不被发现的死继续活着。」
「我以为自己在前进,实际上一直在重复。左拐,左拐,左拐,再左拐。怎么又回到了这里。无论怎么走,总是回到原地。」
当然,这样风格独特的作品并不好驾驭,何况日式表达和断句本身就容易让人出戏 ,吐槽更是对演员的台词语气节奏有极强的考验,很难原汁原味呈现出故事的气质。看下来觉得这组卡司整体欠点火候(比如饰演哥哥的演员,吐槽感挺对,但经常说得太快听不清),但表演还是蛮真诚的,信念感加分hhh。
在感官变得格外灵敏的寒冬夜晚,很开心与坂元裕二的故事共度了2小时。虽然它在观感上并非尽善尽美,但能把这样一个小众本子搬上舞台,我愿意给它掌声。
音乐剧《恶魔奥涅金(俄)》(2023.12.8-2023.12.10)
观演地点:北京 · 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
观演日期:2023.12.8 19:30
本剧时长:140min(有中场)
第一观感是毛子真的很美!
演员美,舞蹈美,舞美也美,全方位的养眼,扑面而来的俄式美学和力量感。最喜欢的画面是角色们定格于飞速旋转的舞台,像命运之轮又像走马灯,极致的美和宿命感。贯穿全剧的落雪也很唯美,被风席卷的雪花烘托着人物的悲剧感,那份孤寂萧瑟秒杀很多一坨一坨的造雪机。
以及作为舞蹈(和氛围)担当,恶魔和他的男女随从也美得时不时让我起鸡皮疙瘩(不过我真的没想到恶魔就是纯舞蹈角色一句话没有……他在海报上那么大一张脸呢!(x)
但作为一部音乐剧,《恶魔奥涅金》的音乐其实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感觉诗朗诵都比歌令人印象深刻……角色一到澎湃的痛苦的心绪难平的时候就开始念诗,我os这时候难道不该来首歌么!俄语又真的听不懂一点,有几度我的感受回到看《静静的顿河》,眼睛在字幕机和望远镜之间来回切换忙不过来😂。
比起音乐剧,它更像是“在一部很美的舞台剧中穿插了几首歌”。整部剧的风格偏诗意,再现了普希金文字的氛围,但音乐和台词表达没有融为一体,没能带给我主题&情感合而为一的爽感,反而有点疏离和断层。好像隔岸观火,走不进这个故事。
而且奥涅金在这个剧里未免太单薄,感觉它更适合叫《恶魔与塔季扬娜》(。)呈现方式也比较意识流,回家翻了场刊才大概get到恶魔这个角色,现场看得云里雾里(折页上与其印什么“你必须懂的六件事”,不如印场刊里的剧情解读😓)。
(中间连斯基还是谁有句词大概是:我读不懂俄罗斯的灵魂。
我:?谁把我内心os打在公屏上了?)
当然剧里现有的歌还是顺耳好听的,而且演员全都很棒!男女主高音都非常饱满漂亮,又稳又通透,还有连斯基!好美丽的音色🥹太适配诗人了。其他演员也都唱功在线,整部剧听感舒适,久违地洗耳朵。
总之《恶魔奥涅金》还是推荐一看,独特的风格、俄式美学与视听效果都很值得。不过对我来说剧情和音乐欠缺一些“上头”的魅力,也没有复刷欲望,大概在引进剧的第二梯队吧~
音乐剧《Once曾经(英)》(2023.12.20-2023.12.26)
观演地点:北京 · 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
观演日期:2023.12.20 19:30
主演:亚瑟·达维尔/英尼斯
本剧时长:140min(有中场)
好适合冬天看的剧啊~ 我都想拿它当我的2023剧场收尾了🥹
故事发生在都柏林街头,喜欢音乐的捷克女孩和街头弹唱的爱尔兰男孩在命运的低谷期相遇,看到彼此的停滞和挣扎,在弹奏和歌唱中倾吐难以言说的心情。这种有点“不中用”的男人和聪明女人的化学反应我总是很喜欢。
整部剧没什么剧情,只有浅浅的流动的情感。这可能是我“走神”最多的一部音乐剧——但不是贬义!因为那些流淌的音乐太适合代入,比起在音乐剧里聆听别人的故事,《Once》带来的感受更像在陌生的城市走进一间酒吧,台上人只是媒介,听到的都是自己的心情。你看,连男女主角都没有名字,只是叫“Guy & Girl”。
舞美也是简简单单。暖色灯光,木地板,一地落叶,一架钢琴,一把吉他。除了两位主演,其他演员既是乐队成员也是故事配角,时而在台侧演奏,时而走进故事中。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糅合在空气中,一切都那么轻松美妙。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才是音乐剧的“本味”。音乐就是这么自然地流淌在故事里,流淌在生活里。温暖的吉他独奏,心碎的钢琴情歌,快乐的捷克民谣,像不同的颜料滴落进水里,心情也随之变幻颜色。剧里的音乐我实在太喜欢了,散场马上找了原声带loop,超爱上半场女主钢琴弹唱的那首《If you want me》,怎么这么好听啊啊啊🥹。
今年流行多巴胺,那这部剧我觉得大概属于“催产素”hhh,看完觉得整个人轻飘飘又暖洋洋,像喝了热红酒。心也柔软起来,想爱,想拥抱,想接一个带有焦糖味儿的吻。虽然世界有点糟,至少我们还有音乐🎶。
音乐剧《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2023.12.22-2023.12.24)
观演地点:北京 · 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
观演日期:2023.12.22 19:30
主演:张博俊/郭耀嵘/赵禹钧/孙礼杰/帕赛/曹牧之/唐超/丁辰西/赵嘉艳
本剧时长:150min(无中场)
好久没有架彩虹了。音乐响起来还是很感慨啊,花束的每一首歌我都很爱。
只是曾经让我流泪大半场的剧,这次完全没有打动我,可能这两年我变得铁石心肠了(),但我更想把锅扔给舞美,这个从头到尾让我出戏的,2.0新舞美。
2.0的舞美就好像把温馨的家常菜硬搬到风格不搭的网红店。简朴的巧思换装升级以后反而违和。
面包店,研究院,图书馆,每个场景都塞得满满当当信息过载。那些在我的想象里延展的画面,也变成背景屏幕里一张又一张CG。没必要真的没必要,点点星光不美吗?一定要按头让我看城市夜景ppt?
繁杂的舞台未必带来好的效果。查理进行实验的那张病床搬到架高的舞台后部,昏迷了还攥着蝴蝶胸针这种令人心痛的小细节变得很难被注意到。
一刷时那个抽象的小朋友影子像如影随形的噩梦,令我心惊也令我鼻酸。现在却要具象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查理摔话筒从发布会上愤怒离席,之前的转场是小摊贩的广播里传来带着电子杂音的新闻播报,空间的孤寂与人物的萧瑟一下就有了。现在也莫名要找个演员站在台前念新闻,情绪硬生生被截断。
可爱的舞蹈也被道具取代了。图书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扔书的有趣设计变成挪来挪去的书架。以前《如此精彩的世界》总是看得我心情昂扬,鸡皮疙瘩狂起。现在搬上来一堆又一堆道具,眼花缭乱却只觉得累得慌。
(而且删掉牧之赵爸的cp真的没品!没品💢)
总之2.0好像就要把所有想象空间都堵上,给你所见即所得。让这部温柔又轻盈的戏,变得笨重而不伦不类。
至于多加的那段戏我真的不理解。给科学派打上了莫名其妙的反面标签,让博士成为悬浮的丑角,也让我在最该沉浸的时候整个出戏。总之这段无聊闹剧真的各种意义上雷到我,我选择把它从我脑子里删掉。
花束这部戏我一直都很喜欢,虽然它和原著其实很不一样,但我完全接受它是另一个故事,并非残酷科幻寓言,而是一个有点“天真”、有点软弱的温情故事。像卖火柴小女孩手中的火光,因为虚幻的温柔而更显哀伤。还有百听不厌的旋律、怀揣着深厚情感的演员们,都让我愿意多刷反复观看,一起笑一起流泪。
但2.0舞美就好像在我沉浸的时候不停浇冷水,实在让我难受😔。这次的彩虹,我就架到这里吧。
-The end-
好长,感谢你看到这里|˛˙꒳˙)♡
元旦快乐*:ஐ٩(๑´ᵕ`)۶ஐ:*!
相关阅读:话剧&音乐剧 | 11月观剧短评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