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还想来😀
※本篇提到以下戏剧(只去了第二周so只看了这些): ·《彼得曼和纵火犯》| 德国海德堡剧院🙂 ·《依娜娜计划》| 意大利戏无界剧团🙂 ·《人工智能与亚伯》| 奥地利莱因哈特戏剧学院😀 ·《三分钱歌剧》| 新青年剧团🤯 ·《哈姆雷特的云》| 丹麦欧丁剧团😵💫 ·《指尖情愫》| 比利时尽在指掌剧团😌
《彼得曼和纵火犯》| 德国海德堡剧院
观演地点:嘉兴 · 网剧场
观演日期:2024.10.24 20:00
本剧时长:70min(无中场)
可能预期比较高,看完觉得有点儿简单了。
和rap结合的形式挺好玩的(主要是确实唱得好听+德语那种冷硬的发音听感很爽)。一上来rap开场就感觉很有劲,后面每次演员一唱rap我就支棱。说唱也确实很适合政治题材,比其他音乐形式都更具备挑衅感和破坏性,插在中间很连贯也不会显得过于温和。
但相比形式,它的情节和表达的主题就有些“安全”了。彼得曼面对登堂入室的纵火犯(一个未知的危险对象),友善而战战兢兢,一次次地让步和自我欺骗,眼看着纵火犯搬来汽油木屑和同伙,依然掩耳盗铃,直到纵火犯烧光他的家。然而另一方面,面对一位被他辜负的前雇员(一个他熟悉的安全的对象),他又尽情展现出冷酷的一面。
“最好的伪装就是真相本身”,当隐约察觉到残酷真相时,比起站起来发声或反抗,人们总是倾向于抱着侥幸心理,鸵鸟式地面对存在的丑恶,并期望它不会波及自己。这个是能引发思考的,但也没有更深可挖掘的东西了。结合创作背景它显然是有政治隐喻的,但政治题材,比起教育民众,我更想看把矛头指向上位者的戏。
时长也是感觉简单的原因之一。不过目前这个框架下确实也没有什么再翻番儿的空间。总体来说看了不算亏但低于对德国戏剧的预期。而且在戏剧节看这样的作品显得有点平淡,感觉在哪都能看。
《依娜娜计划》| 意大利戏无界剧团
观演地点:嘉兴 · 沈家戏园
观演日期:2024.10.25 20:00
本剧时长:170min(有中场)
一部通过无伴奏吟唱讲述的戏剧。演员用不同的语言,以最质朴的形式带来一段古老神话。
演出包含6个史诗篇章和3首短的赞美诗。讲述了关于苏美尔神话中的全能女神「依娜娜」的6段故事,分别由西班牙、韩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的演员+导演自己来表演。他们使用各自的母语吟唱这些诗篇,并将来自故乡的加勒比、犹太、萨满、那不勒斯、美国南部等等不同文化,以及韩国盘索里、古巴、爱尔兰、美国民谣等多种唱腔融入其中。
每段史诗篇章之前导演会介绍接下来吟唱的大致段落内容(有现场同声传译)。吟唱除了个别段落之外不作翻译,由观众自己体会超越语言文化隔阂的情绪和感受。
蛮喜欢导演的形容:一个人的歌声中有他的灵魂。而当一群人一起唱歌,歌声就会拥有形体,拥有独立的生命,会在空气中成长,会被其他人看到、感受到。
演出过程中也能看出演员们之间有很强的共感,一个人吟唱的时候其他演员会由衷微笑或者流泪。我自己算是感受力挺差的人,对文字之外的媒介(音乐绘画舞蹈)领悟力都很低😂但只是听也蛮好听的。最喜欢依娜娜入冥界的篇章,还有导演唱的part。从头至尾都有很强烈的原始的力量感。感受力强的话大概可以品读出更多内容吧。
有一段提到了阴阳这个概念。阴中有一点阳,阳中也有一点阴,二者彼此融合互相转换。不同诗篇的情绪也像光影一样随时变换,悲伤有时会转换成喜悦,热烈又会忽然转成低诉。有时候氛围神神秘秘像某种宗教祭祀仪式,有时候又很生动可爱。大概也印证了依娜娜身上神性与人性的二元论吧。
总之是很独特也很有趣的演出,通感能力强的人应该会更enjoy。演员们和导演都很真诚,还有翻译小姐姐真的太可爱太可爱了哈哈哈哈,连吼叫都会复刻,超喜欢她😆。
《人工智能与亚伯》| 奥地利莱因哈特戏剧学院
观演地点:嘉兴 · 国乐剧院
观演日期:2024.10.26 14:00
本剧时长:60min(无中场)
最开始看到剧名还以为是什么元宇宙之类故弄玄虚的玩意,没想到看完很惊喜。意外地是这次在乌镇看的几部戏里最让我喜欢的。
观众入场时演员已经开始表演了。三位穿着连体白衣的演员,就像我们平时向AI提问后,等待回复时不断跳跃的那三个小圆点。他们复述着用户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同时似乎具备着某种人格。他们会分配任务——把比较敏感的问题交给相对温和的AI回答;还会吐槽——给出当前天气的回复后会os一句“你就不能拉开窗帘自己看看吗”🤣。然而面对用户时,他们依旧会强调“我们没有性格,答案只是根据海量数据生成的”。
我当时以为这部剧的框架就是这样了。没想到接着登场了更多演员,舞台和灯光也发生了变化。
人类用户出现,和人工智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互动。每个片段都很有意思。例如当用户情绪低落,一个AI认为应该推送猫咪视频“人类都会喜欢猫咪视频”,另一个AI则否定这个决策“猫咪视频不能带来转化,应当趁她虚弱的时候,推送那些让她认为可以使自己变好的商品”——很真实又细思极恐对吧?
还有一个原本想买牛奶的用户,在搜索信息的一步步引导下,最后购买了“保护动物、环境友好、更加健康”的杏仁奶;而舞台左边,挤牛奶的农妇付出的努力从未改变过。
大数据收集着我们的信息(监控输入、监听语音),主宰着我们的生活。你以为是你自己做出的决定,其实是经过筛选、“量身定制”的信息在帮你决定。
另一段印象很深的情节是一个出现心理问题、向AI寻求帮助的年轻人,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属于AI的安全的“外交辞令”。还有一个男人,按他的喜好从语音、姿态、性格一步步定制着他所需要的AI伴侣(当他提出关键词“开朗、乐观、容易相信别人”时,台下都发出了笑声)。AI会是好的倾听者吗?人类寻觅同类的需求,真的能被AI所满足吗?诸多引发思考的议题,以及我们所熟悉的、越来越被人工智能和数据所渗透的日常,都被以简明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细节也很好玩,比如买牛奶的用户浏览网页时本来是正常的阅读姿态(从左至右),但读到有机奶信息时把脑袋横了过来,立马就可以想象到那种竖排文字的高级感页面设计😂)。
舞美虽然只有几块可滑动的背景板,但提供了多种切割舞台的方式,与更多可被解读的可能性。滑板切割出的方形空间就像手机屏幕一般,困住我们自己。
丰富的文本、干净的编排、有趣的形式、色彩明快的舞台,再加上我喜欢的题材,还有年轻帅哥看(?)看得很快乐啊~80块钱真值🥳
《三分钱歌剧》| 新青年剧团
观演地点:嘉兴 ·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3号厅
观演日期:2024.10.26 15:30
本剧时长:155min还没结束我就跑了所以不知道多久
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如芒在背。这有什么演3个小时的必要吗……
舞美同时呈现前台后台,实时影像对话,一上来很既视感《大师与玛格丽特》。
但实在太创我了。讲了一个警察黑帮奸商妓女互相背叛彼此出卖的故事,但搞得现实不现实荒诞不荒诞的,有讽刺隐喻但演绎方式又很做作无趣,而且非~常~拖沓冗长,配上会展中心难坐的折叠椅更是一种折磨。文本感觉很庸俗,各种梗和段子一点都不好笑简直脚趾扣地,部分性相关的台词令人难以忍受。音乐方面个别有小惊喜(詹妮唱得蛮好听的),但大部分很难说听感舒适(而且中文音乐剧一定要说唱的魔咒怎么在这里也应验啊!)
看一半忍不住摸手机,发现朋友问得最多的就是“台上到底在干嘛啊?”总之看布莱希特我不如回去看五遍无政府还能获得一些欢乐。
周围的观众从中间就在陆续离场,想忍到最后拍个谢幕。没想到155分钟预计时长到了,结局看起来还遥遥无期(李建军不要再拖堂爱好症了啊啊啊)。赶哈云去了实在等不了了👋🏻。此篇无谢幕图。
P.S.有个好笑的插曲是我和朋友A&B同场。中间朋友A和我一直在微信上交流痛苦的感受,并感叹B看得好认真,一点都不玩手机。结果B突然起身光速离场。
《哈姆雷特的云》| 丹麦欧丁剧团
观演地点:嘉兴 · 乌镇大剧院序厅
观演日期:2024.10.26 19:00
本剧时长:70min(无中场)
赶场连海报背板都忘拍了,拍个单页凑合一下。
朋友说让我无论如何得去感受一次欧丁剧团,遂感受了一下。感觉好像不是我这等凡人可以欣赏的(。)大概也算是一种筛选观众吧……
整体感受是好像民间巫术跳大神之类的,各种意味不明的呓语和动作。大部分时间蓝脸的丧子莎士比亚在啜泣,戴着面具的哈姆雷特父王灵魂在惨号,哈姆雷特本人在面目狰狞学鸡叫。
对这种形式我只能说新鲜、尊重、不明觉厉,但欣赏不来。可能它有自己独特且含义丰富深远的语汇吧,但首先我感官上就不舒适,作为恐大分贝噪音的人,我全程需要分神提防各种凄厉大叫、尖声大笑、摔扔道具之类的声响。并频频看单页上各段落的简介,看到尖叫鬼魂要出场就神经紧绷😓
而且这种过于直白凄惨的哀嚎并不能感染我或者引起我的思考。就好像听别人家真的哭丧不会跟着悲恸,而是会觉得不自在。
包括最后莎士比亚拖着婴儿车出来并举起“尸体”,那个布偶也着实令人很不舒服,感觉它会出现在我的噩梦里😓。至于这部剧在哈姆雷特里挖掘出了什么、以及哈姆雷特的“云”究竟有什么喻指……我没看明白也不想深究(。)
比较喜欢的part是投影。那些父子放风筝、荡秋千的线条,还有云和猫头鹰,都像梦呓一样神秘却有种静谧的美。还蛮好看的。
哦对这个戏需要全员存手机,这点倒挺好的,直接从根源杜绝了剧场里亮屏响铃还有掉手机,很不错。(虽然这个剧的噪音比掉手机更吓人吧😓)
总之体验完了。还好它只有70分钟。大概不会有下一次了🫡
音乐剧《指尖情愫》| 比利时尽在指掌剧团
观演地点:嘉兴 · 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5号厅
观演日期:2024.10.26 21:00
本剧时长:60min(无中场)
《指尖情愫》是我这次戏剧节看的最后一部剧,算是个不错的收尾~有趣又治愈。
用手指/肢体结合实时影像讲故事的形式不算新奇,但《指尖》胜在整体呈现非常流畅、细腻、精巧。包括摄像机运镜、舞美设计,还有镜头语言和道具的结合运用,都有很多巧思。
两位主演的表现力好强,只是手指,却能表现出速度、力量、情绪、氛围。可以战斗可以玩滑板可以跳芭蕾跳街舞还能撩人谈恋爱(。)明明只是手指但缠绵起来比真人更瑟瑟233 那种拉丝的氛围和张力真奇妙😆
除了手指,也有手语和舞蹈等其他肢体表现形式。结合不同道具场景,展现了若干片段。有时是艺术作品,比如四小天鹅这样的经典画面重现,或是通过镜头错位“上演”一段电影;有时是普通人的故事,比如一对情侣的浪漫邂逅,或是一次家庭露营;有时是人类近代历史进程上一些重大事件,比如登月、二战、越南战争等等。
道具运用真的很有意思,屡屡带来惊喜。比如用像电影院座位的蒙版罩在镜头上,从而让台上起舞的演员成为了电影银幕中的女主角,观众甚至能看到自己也通过镜头出现在“银幕”上,一个简单的片段一下就变得具有多重含义,有了层次不同的韵味。
又或者用镜头+一段ipad上播放的影片,来表现宇宙飞船返回地面时的视角,营造出一种纪录片般冷静的真实感,也非常巧妙。还有用手指表现走进集中营的普通人,战壕里中枪倒地的士兵,这些画面都颇具张力,让人印象深刻。
总之是短小但可爱的演出,主创也很真诚。结束后观众们被允许上台近距离看道具,导演还热情展示道具细节😆。快乐的收尾~
D组的三组表演虽然没有进决赛的,但我蛮喜欢《合川马门溪龙》,有趣也有灵气。我喜欢这种把普通的小故事讲得生动、而不是非要上价值的作品。尤其那个蔫头耷脑的恐龙衣服和《飞跃侏罗纪》的BGM,让我难得在剧场大笑出声。
《Amy张回到家乡》是在外面露天看的。下雨的室外,音量又低又模糊的音响,被淹没在人群里的霍比特人我,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我仍然从开头就被它打动了。我真的很爱看微妙的生活细节,就像坂元裕二的故事里常常描绘的那样,它拥有电影定格镜头般“永恒”的魔力。共鸣从来靠的不是澎湃宏大的情绪,而是身而为人无法回避的孤独迷惘的瞬间。当那些瞬间在生活里出现,我会很容易想起这些画面,想起那两只紧紧吸在一起抠不开的碗,和锅里煮烂的面条。
好啦。今年的乌镇记录就是这些,明年(努力)再见!
-The end-
感谢你看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