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演地点:北京 · 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 观演日期:2024.11.1 19:30 本剧时长:110min(无中场)
看得挺开心的。
开心主要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通常我看剧前不做功课,喜欢一张白纸进剧场,但听说这部剧文本量大且晦涩容易犯困……鉴于盲买了最高价的票,我还是提前读完了原著,并且猛灌一大杯咖啡,观剧状态非常饱满甚至有点亢奋😂。
原著的阅读感受相当奇妙。《死后回忆》是阿西斯《幻灭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全文不算长(200页),分了160个短章节,如题回顾了“我”库巴斯的一生。行文跳跃、天马行空,仿佛梦呓。但作为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并非是“积极”的离经叛道的自我主张,反而是一种“消极”的放弃感。恰如序言:「我将这死后的回忆作为留恋的怀念献给首先吞噬我尸体的冰冷肌肉的蛀虫」。
这160个章节里,有的如洪流肆意狂奔席卷,像章节七「昏厥」,用大段文字描述了他的幻觉,站在终焉俯视创世以来的全部时间和空间(全剧开始不久的重头戏就是这一段)。
有的极为任性,如章节一三九「我为什么没当上部长」,没有一个字,全是省略号。仿佛他自己也不理解,或不屑于讲述。章节五十五「亚当和夏娃的昔日对话」也尽是标点(这段在舞台上有展现……请君临场感受吧-w-。*千万不要带未成年孩子来看啊!)
有时他突然自我批判(如“我刚刚结束的一章是无益的”),或暗自思忖(“最好将这一章插在第一二九章的前两句话之间”)。有时又自鸣得意(“现在请看我是如何巧妙地、艺术地进行本书最大的转折”)。
然而归根结底,他在开篇便做了“叠甲”——“我不是一个死去的作家,而是一个写作的死者”。并且以一种潇洒的姿态自我迁就:“若它使你满意,我感到安慰;若你不满意,我回报一个弹指,再见。”
这部小说就是这样,交杂自负和惶恐、癫狂和清醒、诙谐和愤怒、无意和有意(作者自己将它比作“醉汉行路”倒是很贴切)。走进剧场的我,心态很大程度上是想看它在舞台上如何再现。
起初我觉得有点平凡。文本基本直接是照搬,打击乐和舞步也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用来表现昏厥的瑰丽景象好像太过朴素了。但渐渐地我又觉得朴素而非着力打造表象上的繁复,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戏剧选择了和书里一样的讲述形式,但把书里的“我”拆成了三个个体:叙述里的库巴斯(他者视角)、叙述者(自我视角)、阿西斯本人(甚至把作者也放进去了)。这样的拆解让文字背后的自我嘲弄和自我审视得以外显。那份既想得到关注又想自我放逐的微妙态度,也被以恰当的程度展现。而三个视角的反差拉扯出更大的虚无,也很符合原作“幻灭”的指向。
点缀在原文中的幽默色彩也得以保留了下来,当然在舞台上它显得更直白,也让这部剧(至少对我来说)轻松而不煎熬。
剧版略过旁枝末节,着重表现了库巴斯和他生命中两位女性玛塞拉、维吉丽亚的交往。比起情节,这部小说有太多其他要素值得关注(结构、用词、视角、心理描写、选择表现什么和不表现什么…),如果单去抽它的梗概(“一个一事无成的男人和两个女人乏善可陈的故事”)是最无趣的,毕竟“无意义”就是它意义的一部分。但在舞台上,情节必然会被放大,也无怪乎有批评的声音说它是流水账了。
总而言之,这部剧的文本量的确很大且需要反复咀嚼。带着原著印象来看的我感到新奇、兴奋,并想带着这些舞台语汇再读一遍小说(毕竟没有人比巴西人更懂阿西斯)。但如果我直接看剧,可能会消化不良(。)
最后以一段很喜欢的原文来结束吧:
「坦率是一个死者的首要美德。活着时,感情的流露、利益的冲突、欲望的斗争迫使人们把嘴闭紧,将伤痕与缺陷掩饰起来,阻止人们将心灵的自白表露于世。而最大的违心之处便是当必须欺骗他人时,得首先欺骗自己,因为这样一来,便毋须羞愧, 而羞愧又是一种痛苦的感情。也不用虚伪,而虚伪又是一种恶习。然而在死后,那是多么不同!多么畅快!多么自由!人们才能抖动外套,将里子整个反转,超脱,撕下伪装,恢复原形,坦率地承认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因为,归根结底,已经没有了邻居,没有朋友,没有敌人,没有熟人,也没有生人。总之,没有了观众。」
一些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