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 | 《怀疑》:不够尽兴的交锋
文摘
文化
2023-06-14 19:20
北京
话剧《怀疑》(2023.6.8-2023.6.25)- 观演日期:2023.6.10 19:30 / 6.11 14:00
看男神演自己特别喜欢的本子无疑是幸福的。但上话版个人观感并没达到预期,可能我想在这部剧里寻求的是另一种质感吧。
上话版在我看来有点“薄”,展现「冲突」大于展现「人」。
《怀疑》这部剧有它的历史背景,开场的神父布道就能窥见一斑。全剧不光是阿洛西斯修女与弗林神父的角力,背后还潜藏着时代社会问题的暗涌。但其实不了解这些也没关系,因为仅仅两个角色自身就足够复杂、混沌。坐在台下的我就像詹姆斯修女一样被拉扯,怀疑并为自己的怀疑而痛苦,这种摇摆贯穿始终,因为人物的暧昧时刻存在。但上话版好像有意给人物“提纯”,聚光灯打在神父身上就凸显他的阳光魅力无懈可击,打在小修女身上就突出单纯幼稚傻白甜,就连最有厚度的阿洛西斯修女也少了几分悲悯(但宋忆宁老师还是全场MVP)。
此外对话也缺少留白和沉淀的空间,节奏偏快、戏剧性强。这样处理也许线条比较鲜明,然而台下的频繁发笑令我错愕。我想笑声意味着观众并没有被带入深层思考,而是止步于欣赏“正反方互搏”。当戏剧力量聚焦在“冲突”而非“人”上,冲突会停留在表层,人物也会更加抽象虚构,站队无需成本,观感自然轻松。
我很喜欢神父与詹姆斯修女在长椅上的对话。看了两场,我更喜欢第二场的处理,因为他多了一点萧索的疲倦——我太需要这点“疲倦”了。神父这个角色,越显得正义、坚定,越是急切地想说服别人,在舞台上越显得外强中干。就像篮球课,这么“做好”的身份出现在戏剧里会本能地让我觉得虚伪。博取信任的捷径是适当暴露弱点,一个困惑而疲倦的神父更容易让我“夜里睡不着觉”。我们共情一个角色并不是因为ta是好人,而是和自己一样的人。
(相对的,我其实不太喜欢两场布道。或许神父的布道确实应该如神谕般令人噤若寒蝉?也可能上话版更希望表现神父的色厉内荏?但这种宣讲感会让我本能地排斥它想要传达的内容,声音穿过耳朵但内容进不了脑子。我还是偏好布道能布进我心里的神父。)然后说说最令我费解的一场戏:穆勒太太与阿洛西斯修女的对谈。
我非常不喜欢上话版穆勒太太的塑造。她是一个在底层生活中挣扎的黑人母亲,儿子不被主流社会接受,丈夫家暴。在我想象里她是从繁忙的家务中抽出时间、换上仅有的体面衣服、不那么自在地坐在校长办公室里,为儿子的前途惶惶不安,但又如老母鸡般时刻准备战斗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像个庸俗的中产阔太太,在得知儿子不会被转学时露出一种小人得志偷着乐的搞怪表情。
她的妆造、神态,连同那句充满逗笑意味的“其他的我不在乎”,让这场戏以至于最后的高潮完全偏离轨道。我不知道导演和演员是如何定义她的,或许有不同的理解,但后果是这场对谈的悲剧性被消解了,换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哄笑。当她说“或许他愿意被引诱”,台下在笑;当她说“那就让他占着”,台下在笑。每一句剧本里令我震惊和心碎的台词,台下都在哄笑。哄笑不是观众的问题,是导演和演员呈现的问题。在这段摧毁质感的重头戏之后,阿洛西斯修女和弗林神父迎来最后的对峙,这一场是非常精彩的,宛如击剑,攻守之势不断变换,节奏极好。但台下散了的气场很难再拢起来,观剧惯性已然形成,于是依然发笑、发笑。其实平心而论上话版的呈现整体是OK的,不过带着预期走进剧场的人(我)总归会苛刻一点啦。毕竟我实在喜欢这个本子的结构,前期的暗流汹涌汇聚到最后酣畅的交锋。但上话版给我的观感多少有点“流于表面的对立与割裂的爆发”,好像把这个故事给抽干了,一样的剧情,质感却不尽相同。最后说一点我觉得挺有趣的,就是神父这个角色给我的不同感受。此前看拽马版,神父给我的感觉是:他的确是个“惯犯”,获取崇拜和信任对他而言如探囊取物,驾轻就熟地游走在规则体系里满足自己的私欲。我不相信他,但奇妙地能共情他。
上话版神父让我觉得,他曾越过界,但认为自己已经做出了真心的忏悔并得到了原谅。他如醉汉渴望朗姆酒般享受孩子的眼神,可也许真的没有对穆勒做过什么。我无法共情他,但居然相信他。
不知道我的感受与两位神父的解读是否相符,毕竟神父究竟做了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