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 | 《金锁记》:真实而珍贵的“疯女人”
文摘
文化
2023-11-08 19:37
北京
话剧《金锁记》(2023.11.7-2023.11.8)
许鞍华导演,王安忆编剧,焦媛主演——看完觉得这确实是非常妙的组合。张爱玲文字里的刻薄精妙,被非常对味儿地,简洁、狠辣、透彻地呈现在舞台上。
这版《金锁记》是纯粤语演出,对我来说有信息折损,但也有“隔着一层”的新鲜感。而且粤语和张爱玲意外地适配,柔媚时声声入骨,焦媛每一声“别叫二嫂,叫我七巧~”都软玉温香;与人斗时又杀伤力十足,完美再现出那“剃刀片般割人的喉咙”。《金锁记》围绕一个女人被封建婚姻与家族禁锢、压抑扭曲的一生,“疯女人”也是戏剧舞台上不陌生的主题。这版话剧没有用额外的象征手法,舞美也简约(基本只有桌椅、床榻、屏风),整体是偏写实的表达,只有七巧放肆地存活其间。焦媛把七巧演得入木三分,七巧的刻薄、琐碎、刁蛮、精明、暴戾,都活脱脱地生长在焦媛身上,又可怜,又可恨。上半场的七巧是活的,她要争,要爱,有一腔的欲望要发泄。对于她在姜家的十余年,故事只呈现了几个片段,出场人物也不多,但不难想象夫妻、婆媳、妯娌、母子这些关系如何织成生活中的细网捆缚着她,周遭的眼光、闲言与自身的欲望无时无刻不啃噬着她。
下半场的七巧,被压抑的生命力已经被岁月酿成了疯狂。背驼了,声音粗哑,面部神经质地抽动,眼睛里是深不见底的狠毒刻薄,外形几乎无法与上半场的七巧联系成一个人,最直观地呈现了一个女人所经受的摧残。世间戴给她的金枷锁,她戴给自己的女儿,把她拖入和自己一样的深渊。不过剧版删掉了七巧儿子这条线(也没有了那些针对儿媳的发疯),同时也单纯化了女儿。这一点让我略有些遗憾。可能因为小说当初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结尾:“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七巧的一双儿女复刻着她的可怜与可憎,如一个轮回。那种“平平淡淡却令人毛骨悚然”的感受令我记忆犹新。
而剧版的收尾是她在撕打中又跳到三少爷的背上,一如他当初背她过门那一见钟情的时刻,是属于她个人的闭环。我觉得这样的处理让人物当下的悲剧色彩更浓,但留在我心里的余音淡了很多。
但另一方面,剧版没有试图呈现任何七巧的“可爱”之处也让我觉得很大胆,很喜欢。从书本到舞台,她从来不是一个男性视角下的七巧,她是真实而珍贵的“疯女人”。
总之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戏,焦媛也是值回票价的好演员,真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