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 | 《红色》:理想主义者的安魂曲
文摘
文化
2023-11-24 22:22
北京
话剧《红色》(2023.11.23-2023.11.26)
好喜欢这个剧本啊啊啊🥲。
虽然我是个妥妥的艺术门外汉,也不了解杰克逊·波洛克、马克·罗斯科或他提到的大部分艺术家,但不妨碍我看得津津有味,进剧场前困得要死怕睡着还偷偷揣了一瓶咖啡,结果越看越精神简直眼冒金光(不是)。《红色》取材于画家马克·罗斯科的一段真实故事:他得到一笔高额佣金,为新建的四季大饭店绘制一组壁画,可最后却无法接受自己的作品在那样的环境下被展出,退回了订单。话剧设置了一个虚构的年轻画家「坎」作为罗斯科画室新来的助理,他是罗斯科不理解、不认同却无法回避的“后浪”,而这份合作又对立的关系,最终出乎他们意料地,发展成某种如父如子的深沉情感。整部剧基本都是罗斯科与坎的对话碰撞,既带有罗斯科强烈的个人主张,也不乏两代人、两代艺术家的典型隔阂(我最爱的言语交锋!)。他们讨论艺术与商业,严肃与流行,理想与现实;讨论哲学,宗教,和「悲剧」;讨论自己,他人,世界。而古典音乐与画作的穿插出现,无限拓展了舞台上的时间与空间,带来令人沉醉的戏剧张力与遐思。我很喜欢陈明昊塑造的罗斯科,第一次觉得北方腔调和外国背景的人物这么适配。那些台词换一个人(尤其中年男人)很容易让人觉得爹、说教、自恋,但陈明昊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这种感觉,因为他显然对自己也不满意,他的愤怒无差别指向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他被他的痛苦吞噬。角色的孤独、颓废、傲慢、脆弱和理想主义与演员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当然实话说,他的台词(尤其前半场)显得随意有余分量不足,这让那些大段的较为严肃晦涩的观点没有形成“内容”,而是强行灌进我的耳朵(想听清还有些费力)。不过后半场两个演员状态起来后,观感渐入佳境,整体还是爽到。
而刘端端相比起旧剧照里那个寸头年轻人,现在的造型少了一些生涩锐利,显得柔和可爱。我一开始觉得这降低了他站在陈明昊身边的质感,但后来又觉得这也让他成为了罗斯科口中“好看、流行、漂亮”的一部分,让最后的拥抱更动人,或许是个合适的改变。王晓鹰导演的版本增添了一个原剧本没有的、诗意的结尾,把罗斯科割腕自杀的真实结局搬上舞台,让他用鲜血绘制了最后的作品「红色」。那一幕看得我鸡皮疙瘩狂起几乎想要站起来,陈明昊的罗斯科和红色那么配,和安魂曲那么配,太美妙了。红色是年轻人成长的阵痛,和一位理想主义者“前浪”华丽残酷的谢幕——「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你的同伴,建立你的世界。」争论与矛盾都化为泥土,年轻人踩着泥土,「走出一条新的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