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一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不少人在追逐名利和地位。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会时时处于烦恼与痛苦之中,且灾祸不断。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些烦恼、痛苦和灾祸呢?我的思考是,唯有学习并践行圣人的教诲,不断修德,才能让没落的人心慢慢地跟上天心,从而得到天道的庇护。可惜的是,很少有人愿意接受圣人的教诲,愿意去修心。
《内经》在首篇《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作为一个中医人,我有如下几点感悟:
其一,生命是形与神的结合体,其中以精神为本。由此说,内修精神才是维持生命质量的最佳途径。养生既要养形,亦要养神,当以养神为本。
其二,要想健康,就要精神内守,而这需要修心。简单来说,唯有谦卑低调,才能心态淡泊。唯有淡泊,方能精神内守。唯有精神内守,才能让五脏六腑归于平衡,从而获得健康。
其三,生命的至高境界不是各种起伏,各种波澜,而是能始终如一地保持情志的平和。正如北宋名臣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至高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修养。
二
“精神内守”是《内经》提出的养生之道。我的思考是,《内经》所记载的是圣人的学问。凡是圣人的学问,都一定是有益于我们的生命的。换句话说,圣人的学问是能助益我们安身立命的。儒道释三家如此,医家亦是如此。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也愿意学习圣人的学问。我的体会是,要想精神内守,那就要看淡世事,减少欲望,保持谦卑的心态,特别是要过极简生活。
如此去做,慢慢地就能不被名利所牵扯,也就能一门心思做好自己的中医临床。而且,越是如此,内心越是安和宁静,精气神也就越充足,生命当然越有活力。积累久了,身心越来越充盈,生命也就越来越愉悦,越来越怡然自得。
那么,如何内修精神呢?所谓精神,其实就是心神,因为心主神明,心安则神安。显然,修心的关键在于养心。
而心主神明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精神,另一个是情绪。我的思考是,若能既让精神饱满,又让情绪平衡,远离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自然就可以让精神处于更和谐的状态。
今时各种慢性疾病高发,为什么?我的思考是,这与今时不少人多为外物所困扰,且致力于向外追求而忽略了返观内心,导致心神失于调养相关。进一步说,《内经》所提出的关于修心的理念非常适合于今时。
如果人人都能淡泊功名,人人都能知足常乐,人人都能精神内守,那么我相信,人人都能处于心身和谐的状态,不但疾病会大大减少,且生命质量亦当大大提升。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立冬,也是阳气闭藏的开始。所谓立冬养生,即是让阳气的闭藏,而不妄耗。选择中医特此推出立冬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但事实所见,人人都不愿意“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反而各种比较,各种追求,各种不快乐。由此导致内心处于喧嚣且嘈杂的状态,又如何能够恬淡且精神内守呢?!
三
中医讲内修精神,核心目的是让我们的内心安静下来。因为“清静则志意治”“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静则神藏”。显然,健康离不开心静。
所谓心静,即让内心处于安定平和的状态,不为外物所烦扰。进一步说,就是回归本心,回归内心的安然宁静。关于这个理解,老子与庄子讲得非常透彻。比如,老子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又云:“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之药”。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从中医来分析,“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明代大医张景岳亦认为:“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心神正常,是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维持协调的先决条件;若心神异常,则会导致脏腑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或使原来的疾病加重。
由此说,调养心神对机体的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命是形与神相倚的,只有调节好自身的心态,不为外物所扰,内心安然宁静,精神守之于内而不至耗散,气血才能和调,五脏六腑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自身的抵抗力自然就会更加强健。
这个理念在魏晋时代稽康的《养生论》中亦有反映:“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其意思是说,要养神以全形,从而让形与神处于和谐状态。
为什么要重视养神?在《内经》看来,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决定着生命的存亡,《内经》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人的精神状态、性格特征都属于神的范畴,而神的旺衰即关系到人体的抗病能力及康复能力,所以“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
我的思考是,内修精神不但能助益健康,更能提升精神境界,从而既助益生命质量,又延长寿命。庄子亦强调:“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并提出了“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的静神养生长寿之法。
四
内修精神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则让情绪处于愉悦的状态;二则让精神处于恬淡的状态。
愉悦有益于心身健康。正如《内经》所言:“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由此可知,喜悦的情绪可使人体经脉通利,营卫和调,气血流畅而健康无病,或促使有病之体逐渐恢复。
但内修精神的核心理念在于让内心清静。所谓清静,是指保持淡泊宁静的心理状态。《淮南子》告诉我们:“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说明神静志安则精气日渐充盛,形体随之健壮;而神躁不宁则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
《内经》重视清静养神,其与老庄之“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相互贯通。
在《内经》看来,我们要想保持健康无病,除了要避免外界之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外,更重要的则在于人体自身的安宁与内守。我的思考是,精神内守即能让五脏六腑处于和谐的状态,当然也就能让人更健康。
唐代大医王冰认为:“恬惔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内经》进一步阐述清静对于健康的好处:“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显然,清静可以养神,进而有助益健康、延年益寿之功。
综上所述,内修精神是有益于健康的。一方面内修精神能让五脏六腑平衡;另一方面内修精神还能让心身和谐,从而提升生命境界。关于这个理念,明代大医李梴在《医学入门》说的非常清晰:“若欲全形,必先治神,治神所以宝命,宝命则能全形矣。”
我的思考是,不但患病之人需要内修精神,即如未病之人,亦当如此。理由是,唯有内修精神,才能时时保持健康,远离疾病,并且能提升心性,最终趋向于“天人合一”的至高生命境界。
选择中医热门话题(广告)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联系我们~随时咨询健康问题
选择中医将一如既往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