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继志堂医案》,学习应用麦门冬汤的三则医案

健康   2024-11-27 06:15   广西  
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第3296原创内容



我喜读《柳选四家医案》。临床之余,时会翻阅此书。

我也曾在微博中推荐此书。《柳选四家医案》是清代龙砂派大医柳宝诒选辑当时江南名医尤在泾、曹仁伯、王旭高、张仲华四位大家的医案集。柳氏所选的四家医案个个精彩,越读越有味道,且常读常新。

柳氏在每案之后都加了注按语,非常切合临床。我的体会是,这是一本高阶的中医医案著述,值得反复把玩,细细体味。因为柳氏自己就是一位临床大家,观其评案可知。

十余年前在奥地利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之余,曾花了不少功夫把其中清代大医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给注释了一番。虽然当时的水平非常有限,但细细体悟尤在泾的用方用药思路,对于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无疑是极有帮助的。

今日重读其中曹仁伯的《继志堂医案》,觉又有所收获。

书中有曹仁伯三则应用麦门冬汤的医案,其所治诸症皆有所不同,但用方却都基于麦门冬汤而化裁。其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用方理念。



现抄录这三则医案,并分析如下:

案一:

《内经》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喻氏改作“秋伤于燥,冬生咳嗽”。岂知初秋之湿,本从夏令而来,原为正气,若论其燥,则在中秋以后,其气亦为正令,二者相因,理所固然,势所必至。仲景早已立方,独被飞畴看破,今人之用功不如古人远矣。

麦冬,半夏,甘草,玉竹,紫菀,泻白散。

原注:此麦门冬汤也。先生以肺燥胃湿四字提之,故此案以燥湿二字为言。

分析:

此案当是某病人立冬后出现了反复咳嗽,于是求曹氏诊治的一则医案。案中先分析导致咳嗽的病因病机,或由于秋伤于湿,或由于秋伤于燥,但当时未咳嗽。显然,邪气伏于体内,至冬天受寒邪外袭影响,内外勾结,导致肺失宣降,气机上逆而作咳。

理论上讲,初秋多湿,此湿从暑气中来;而中秋之后则多燥,此燥为秋令之正气。此案未确定到底是伤了湿还是伤了燥,但从处方来看,应该是既伤了湿,也伤了燥。伤了湿则用半夏之燥来祛湿;伤了燥则用麦冬、紫菀、玉竹之属来润燥。

显然,这是一个燥湿相兼之案。泻白散有泻热保金之功,则此病人当有肺热,此热既可由湿郁而来,亦可由燥郁而来。

从此案中我学习到,当燥与湿互见时,既要润燥,又要祛湿。此方化裁麦门冬汤,燥与湿兼治,还有紫菀润肺止咳,用泻白散来清泻肺热,兼顾止咳。药味虽少,却能面面兼顾,必能收取卓效。

有学者认为:“此方治秋燥咳嗽,较喻氏清燥救肺汤为平善。”我的观点是,若属秋燥咳嗽,则不当用半夏,因为半夏性燥,不如易为川贝,即能润肺止咳。

案二:

去冬咳嗽,今春寒热,至秋令而咳嗽或轻或重。惟喉痒则一。所谓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此等证是也。最易成劳,未可以脉未促,气未喘为足恃。

麦门冬汤合泻白散,加橘红,茯苓,甘草,玉竹。

再诊:内热已除,咳嗽亦减。气火之逆上者,渐有下降之意。静养为佳。前方加枇杷叶。

原注:此病必有舌苔,而不夜咳,所以与四阴煎证有异。

分析:

这是一则慢性咳嗽反复发作的医案。病人去年冬天就有咳嗽,至春天则各种恶寒发热,入冬后又开始出现咳嗽。

此等咳嗽,往往源于肺气不足,邪气留恋。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肺气之虚,祛邪无力;而标实则为风火燥邪上扰于肺,导致肺失宣降而发作咳嗽。

曹氏认为,其病机在于“火逆上气”,显然这是诱发因素。虽然暂时其脉不数,且只见咳嗽,未见喘息,但肺气已虚,要预防久病成劳。

此案用方是麦门冬汤合泻白散的加味方。方中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即是二陈汤,有升降气机,兼健脾化痰止咳之功。诸药味相合,其功效是多方面的,一是润肺阴,有麦冬、玉竹之属;二是补肺气,益脾气,有人参、茯苓、陈皮、甘草之属;三是泻肺热,有泻白散;四是化痰浊,有二陈汤。

我的思考是,既然案中提到有“喉痒”症状,则当有风邪郁于肺络,郁热伤阴,阴虚成劳。当于方中稍加疏邪祛风之品,如荆芥、防风,或僵蚕、蝉蜕之属。

二诊时诸症悉减,再加入枇杷叶,或用于清彻肺邪,或用于加强降气止咳。

原注提到了“四阴煎”。此方出自《景岳全书》,组方:生地、麦冬、白芍、百合、沙参、生甘草,茯苓。有滋阴生津,保肺清金之功,用于治疗阴虚劳损,相火炽盛,津枯烦渴,咳嗽,吐衄,多热。

《成方便读》注解四阴煎:“生地滋肾水;参、麦养肺阴;白芍之色白微酸,能入肺而助其收敛;百合之甘寒且苦,能益金而兼可清神;茯苓以降其浊痰;甘草以散其虚热。名曰四阴者,取其地四生金也。”

小雪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选择中医特此推出小雪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此案之所以不用四阴煎,源于此案病人当有舌苔,而不是无苔。且不见夜咳。无苔、夜咳者,往往是阴虚火旺之咳嗽。与此案不同。而且曹氏认为:“曾见血者,四阴煎。”显然,此案无咳血,不属四阴煎证。

案三:

肺经咳嗽,咳则喘息有音,甚则吐血;血已止,咳未除。右寸脉息浮弦,弦者痰饮也。良以“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肺气虚者,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聚液为痰,积湿为饮,一俟诵读烦劳,咳而且嗽,自然作矣。补肺健脾,以绝生痰之源,以清贮痰之器。

麦门冬汤合异功散,加薏仁,百合。

原注:此曲曲写出痰饮之所由来。用二陈以化痰,佐以薏米;用麦冬以养肺,佐以百合;用白术以健脾,住以党参。味味切当熨贴,看似寻常,实是功夫纯熟之候。

分析:

此案病人当是一位读书人,平时体质虚弱,且稍受风吹草动就容易咳嗽。因读书辛苦,导致此次咳喘发作,而且还咳血。后来(可能是经过治疗之后)咳血消失,但咳嗽未止,因此而求医。

分析此案病人的症状,有咳嗽,兼有痰多。从医理来分析,这源于肺脾两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现因读书劳顿,久思则伤脾,导致土虚不能生金,诱发肺气宣降失司,咳嗽频繁发作,兼见痰涎。

治疗此案,当重在补益脾肺,兼化痰湿。此案用麦门冬汤来补肺,用异功散来补脾,加薏仁化湿,百合润肺止咳。

方中内含二陈汤、四君子汤,一则化痰,一则健脾。在此基础上,用麦冬、百合润肺养阴,如此则脾肺兼补,痰浊得去,诸症自愈。

有学者认为:“此病必有木火乘于肺络,故一经诵读劳顿,则火自升动,痰随火逆,宜乎其咳而且嗽也。方内尚须参桑皮、蛤、黛之类,并降痰火。”我的思考是,案中未见木火偏旺之象,故似不必加清泻肝热之药味。



以上三则医案,用的都是麦门冬汤,并随证化裁。

曹氏在《咳嗽证治括要》一文中提出:“如阴虚者,阴火易于上升,胃气不清者,麦门冬汤。”这个观点非常值得学习。其实麦门冬汤是“燥湿互用之法”,方最适合于秋冬之季治疗咳嗽。

以下分析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出自医圣张仲景,其组成为: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具有滋养肺胃,降逆下气的功效。主治肺胃阴伤,津液不足,气火上逆而致的肺痿证,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我临床常用的此方剂量为:麦冬70g、姜半夏10g、党参6g、炙甘草6g、粳米10g、大枣20g(切开),水煎服,日一剂。

分析此方诸药味的功效,有滋养肺胃,降逆和中,止逆下气,降火利咽,生津救燥,养胃除烦,抑制逆气之功。

一方面,可用于治疗肺阴不足,咳逆上气之证,表现为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另一方面,亦可用于治疗胃阴不足,气机上逆诸证,表现为呕吐,口渴咽干。或胃脘灼热而痛,口干呕逆。

总而言之,此方的功效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功效是两点,一是滋养肺胃之阴,二是降逆下气。此方所治诸上逆,皆源于阴虚。

比如,可治疗肺胃阴虚之火逆上气,表现为咽喉不利,呕逆,喘急,咽喉烦闷。或治疗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表现为燥痰咳嗽,膈食。或治疗冲气上逆,夹痰血而干肺者。或治疗霍乱后,余热未清,神倦不饥,无苔而渴。或治疗火升气逆,干咳无痰,肺虚而有热之痿证。

凡此种种,只要病状与证候相应,皆可用麦门冬汤治疗。

今时医家也常用麦门冬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硅沉着肺、肺结核等肺胃阴虚者。亦可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炎症,属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但要注意的是,若肺痿属于虚寒者不能用本方。

若阴伤甚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以养阴液。

古代医家临床应用麦门冬汤,既治疗咳嗽,又治咳血。以下抄录两则医案,可与曹氏的三则医案互看。

其一,《扫叶庄医案》:

右脉虚大,色夺形瘦,肌燥疮痍,咳嗽经年,曾经失血,是津亏气馁,由精劳内损,但理胃阴,不必治咳。《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

其二,《南雅堂医案》:

咳甚血来,是属动象,阴阳失司,阳乃腾越,阳明络空,随阳气自为升降。拟以柔剂填养胃阴,师《金匮要略方论》法,用麦门冬汤加减治之:麦门冬四钱,黄耆二钱(酒炒),人参一钱,生甘草八分,粳米半盏,大枣三枚,水同煎服。

另外,《古方新用》一书中有一则用麦门冬汤治疗脑膜炎后遗症的医案,非常精彩,值得学习:

某女,十四岁。患脑膜炎,经西医治愈后,经常口吐涎沫不止,吃东西时尤著,且伴有性情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不数。给理中丸、苓桂术甘汤治之,效果不显,故用麦门冬汤治之。方药:麦冬12克,党参9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粳米9克,水煎,分二次服。服三剂后,初见疗效,口吐涎沫有所减少,在上方逐渐加重半夏、麦门冬之药量,半夏加至24克,麦门冬加至60克,每日一剂,连服20余剂,病愈涎止。

选择中医热门话题(广告)

如需线上预约挂号问诊点击此👈

加入选择中医线上社群点此处👈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联系我们~随时咨询健康问题

选择中医将一如既往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轻松养生点这里,数百万人的共同选择

南宁选择中医
南宁选择中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