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中医自创始的那一天起,就没有离开过生活。生活中得了病,还是要在生活中解除。所以,围绕着生活中常见的草根树皮,都是治病的良药。古人生活在农村,并没有专门治病的医院或诊所,治病只在村头巷尾,在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可以说,中医人要想成为大医良医,那就一定要不离生活。离开了生活谈中医,那一定不是真中医。至少,不是接地气的真中医。
进一步说,离开了生活,中医人也不可能做出多大的成就。因为生活是中医的源头。有源头则生生不息,离开了生活这一源头,中医也便成了纸片上的学问。
生活分两方面:一个是日常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是精神生活。中医不离生活,这里的生活不仅包括“眼见为实”的物质生活,也包括看不见的、精神上的、深层次的精神生活。
日常生活,就是每个人每天的吃穿住行等活动,这些活动基本上不离物质。每天的活动都由阳气来激发。阳气能输布,则日常生活自然正常。若阳气不足,就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而诱发疾病。
精神生活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每个人的精神追求,凡情绪、心理、意志、思维、信仰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另一部分是每个人的精神风貌,简单来说,就是他的精气神。
显然,精神生活亦离不开人体的阳气。阳气决定着精神追求,也决定着精气神的状态。正如《内经》所言:“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而这些都是由心神所完成的,心神能发挥生理作用源于心阳。
进一步说,中医人要想高效率地治病救人,那就要关注每个人的阳气盛衰。若阳气旺盛,生命活力充足,那么这个人就会健康无病。反之,若阳气不足,生命活力减弱,这个人就容易失去健康而生病。
而判断一个人的阳气状态,只从生活中即可以观察到。虽然今时中医人在治病时往往都是诊室内,但我们诊断疾病所用的理念还是离不开病人生活中的状态。
如果把生活理解为日常生活和广泛意义上的精神生活,那么,脱离了生活的中医基本上是不怎么靠谱的。因为中医是为人服务的,而人是不离生活的。离开了生活谈中医,正如离开水求生存的鱼,肯定是濒临死亡了!
事实上,历代医家的著述中,都有着深刻的生活背景。即使如《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其中也有着大量的与生活相关的描述。
比如,《内经》开篇就讲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遂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以上这些都是错误的生活方式,而错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健康受损。可以说,《内经》中的一些生活理念充满着养生睿智,对于今时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再以劳逸与健康的关系来看。《内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些都属于过劳;而“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这些则属于过逸。过劳过逸都是错误的生活方式,也都有害于健康。
这个理念在历代医家著述中都有论述。比如,《保生要录》指出:“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它消缓,即是小劳之术也”。若过劳过逸、劳逸失常、起居无节,则会影响正气,进而诱发疾病。
可以说,凡历代中医人思考所及的范围,基本上都不离乎生活。是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用。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即可用中医理念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助益我们更健康。
我的思考是,我们在谈中医不离生活是,不仅要关注表面的、物质化的、看得见的生活方式,还要深入到精神领域。我们的精神领域的各种活动也都与中医息息相关。
比如,以情绪为例。中医人都知道,负面情绪会伤损各自对应的五脏。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生活中所见,盛怒之人或过度忧郁之人,就会感到气逆于胸中,或饮食不下,甚至呕血。过度思虑,或易紧张之人,往往会患失眠。
再以心理为例。为了健康,《内经》的建议是平时要保持“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恬淡,即安静、愉快;虚无,即虚怀若谷、心无杂念。意为思想闲静,没有杂念。静可以养神,而神气清静,精神愉悦,则气机调畅,正气旺盛,精神内守,疾病就无从发生。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立冬,也是阳气闭藏的开始。所谓立冬养生,即是让阳气的闭藏,而不妄耗。选择中医特此推出立冬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中医认为,生命要想活得更有质量,就要少欲。即《内经》所言:“志闲而少欲”。我们都知道,若私心太重,往往会有过多的欲望,而嗜欲出于心,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则会扰动心神,破坏心神的清静。而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若能减少私心、降低嗜欲,也就能减轻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内守,进而有助于五脏六腑更平衡,人也就会更健康。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学习并实践中医三十余年,我的体会是,中医若不接地气,就会陷入浮躁,进而会影响疗效。毕竟中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更高的疗效。而提高疗效的方法就是让中医接地气,就是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扬中医,做生活中的中医人。
如何体现出中医接地气呢?我的理解是,用中医理念来指导生活,进而丰富生活的意义,让中医成为生活的指导思想。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追求健康,追求平安,追求愉悦,追求幸福。而这些都可以用中医来获得。《内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想健康,就要“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样才能心神安和,从而让五脏六腑皆归于平衡。快乐,就在当下,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当下快乐,当下就能健康起来。
要想平安,就要修德,因为“德者,本也”“德全不危”。而修德要在生活中去践行圣人的教诲。若离开了生活,也就谈不上修德了。修德不离生活,方法就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就是“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惧于物”,就是“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这些都不离生活,也都可以在生活中去体悟,去证得。
由此说,真正的中医不但能让人更健康,也能让人更愉悦,心量更大,更感恩,更积极。看其面色是红润的,看其眉头是舒展的,看其面部是放松的,看其神情是微笑的。反之,若学了中医后面色变青变暗了,眉头更皱了,面部更紧张了,甚至总是板着个脸,那就一定是没有学明白中医。可以说是学了个假中医。
中医不离生活,因为中医就能让我们在生活中享受到至高的生命质量。进一步说,就是中医可以帮助我们安身立命,可以助益我们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些,都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体现在每天每时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我看来,中医之所以不离生活,因为生活内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医人可以不为“现实”所限,他们的精神生活深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所以,一个真正的中医人的境界既在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上。
中医不仅是医学,也是文化。如果中医要高于生活,不是脱离生活,而是深入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穿透生活,才能更深入生活,并且能既进入生活,又高于生活。
进一步说,中医人不仅要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还要有深刻的精神生活,包括哲学生活、和信仰生活。
所谓“哲学生活”,就是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哲学能赋予生活以智慧。从中医来分析,就是用中医的“天人相应”“取类比象”“整体观”“形神兼顾”等思维模式来思考生活,这样就能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生活,并提炼生活,提升自己的中医素养和精神境界。
所谓“信仰生活”,即赋予生活以灵魂。作为一个中医人,中医是我的信仰。为什么?因为其中有与圣人的理念,有正信正念,不但可以助益我的健康,更能提升我的生命质量,能让我获得愉悦、幸福和平安。在我看来,此生能学习中医,实践中医,这是我的福报。纵使颠沛流离,我也发愿此生与中医不离不弃。
虽然生活不能决定生活质量,生活也不能赋予生活什么。但如果学习了中医,如果掌握了中医的理念,那么中医就可以决定着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层次。因为我们有了圣人的精神,中医即是圣人传承下来的一门关乎生命的学问。人人都有自己至贵至重的生命,人人也都可以用中医的理念来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而方法就是回归生活。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平时过着极简的生活,欲望很少,没有应酬,没有喧嚣,平时就是简简单单地上班、下班、回家、读书、写作。为什么我愿意选择这样的生活?因为《内经》告诉我们要“少欲”要“恬淡”,要“精神内守”。虽然生活极简,
在我看来,生活越简单来越好,这不是乏味,相反是充实,是丰盛。我享受着极简的生活,因为我的内心是平静的,是安和的,是愉悦的。而且,越是过极简生活,越能体会到一种内在的惬意与舒畅。
所以,作为一个中医人,我从来不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或起伏跌宕,在我看来,那是肤浅,是荒唐,是无聊。只要能在生活中时时保持着内心的恬淡与精神内守,那么,越是平淡的生活越是极美。
中医不离生活。中医人当然也不能离开生活。在我看来,真正的中医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而越是热爱生活,他(她)的生活也就越简单,欲望也就越少,因为他(她)学明白了中医,知道了生命的真谛在于宁静和恬淡。
选择中医热门话题(广告)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联系我们~随时咨询健康问题
选择中医将一如既往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