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一
生病后,我们往往过度依赖医学和医生。我们总认为,现代医学很厉害,医生一定能治愈我的病。事实上,现代医学虽然越来越发达,但仍有太多太多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医学几乎就治不好几个病。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非常经典:“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概括了医学的本质和医生的职责。
换句话说,医学的能力非常有限,能治愈疾病的机会并不多。我们之所以求医,很多时候只是希望能得到帮助和安慰而已!
试举例说明:按现代医学的观点,炎症是由细菌所导致的。如果我们能及时接受抗生素治疗,便可以通过杀死这些导致炎症的细菌,进而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可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抗生素的能力非常有限,即使杀死了细菌,也还是不能完全助益康复。
甚至很多时候,用抗生素时是有效的。但一停药,就容易复发。甚至越服抗生素,体质越差,炎症就越容易反复发作。
比如,慢性膀胱炎即是如此。我临床诊治过不少例的慢性膀胱炎患者,不少病人告诉我,之前服抗生素有效。但停药就复发,再服又有效。连续折腾几次,发现体质越来越差,且抗生素的效果也越来越弱了。从中医来分析,显然,细菌不是导致炎症的唯一因素,而正虚才是关键。若只拘泥于杀灭细菌,会导致正气更虚,疾病也就更容易反复。
显然,抗生素只是一种能当下缓解症状的药物而已,抗生素并不能治愈炎症。当然,我并不排斥抗生素,至少缓解剂也是有效果的,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病情。但是,抗生素并不能达到治疗的终极目标。
二
作为病人,我相信,他(她)们追求的是康复,是彻底的康复,而不是仅仅感觉有效,或者仅仅是缓解。
但今时的临床事实是,病人求医,医生只要能让疾病缓解,也就达到了医学上的要求。之所以如此,源于没有合适的药物,导致不少疾病只能对症治疗,而不能从根本上帮助病人康复。
那么,如何才能更高效地助益康复呢?我的思考是,生命以正气为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正气健旺,则生命有活力,人就不容易生病;反之,若正气不足,生命活力下降,人也就容易生病。由此说,正气才是健康的关键。要想恢复健康,重在扶正养正,要以正为本。而医学(包括医疗)仅仅是助缘。
显然,医学(包括医疗)不是通往治愈的最好途径。那么,生病了就永远康复不了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除了依赖医学,我们还有其他的办法助益自己康复。这个办法就是心向内求。
心向内求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重视养正,而养正源于养生,养生需要自律,需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些都只能内救;
另一个是重视调心,即让自己的情绪处于和畅的状态,远离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能看淡外境,比如,可以“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从而让自己能时时保持着“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的精神状态。
如果能做好这两点,我相信,任何疾病都有康复的办法。而且,天下也将无所谓的“不治之症”,或“绝症”。正如《内经》所言:“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里的“术”,不仅仅是医术,还包括着心向内求。
三
我们以现代医学治疗抑郁症为例。对治疗抑郁症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即认知治疗与精神性药物治疗(如百忧解等)。考察每种治疗方法之后,我们大概可以得到65%的缓解率,其中还有45%-55%的安慰剂效应,这意味着治疗的实际净效果仅在10%-20%之间。
事实上,许多心身疾病的治疗效果大约如此,既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缓解率,更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治愈率。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效果都很小或只能达到一半呢?为什么治疗会在65%这个关口徘徊呢?
我的思考是,这源于我们没有重视人体的正气。换句话说,我们只关注疾病和邪气,却没有关注活着的、有思想的人。现代医学源于解剖和实验,其核心理念是“以病为本”“以邪为本”,这个理念与中医正好相反。中医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正为本”。
为什么我要强调中医?因为中医的理念非常高明,可以说远远超过西医。毕竟医学是为人服务的,离开了人也就没有医学;再者生命离不开正气,关注邪气远不如关注正气更高明。
所以,要想高效率地治愈疾病,除了重视祛除病邪之外,还需要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扶助正气,让病人正气不虚;二是调畅情绪,让病人能保持愉悦的情绪,能心态平和,能精神内守。
有学者认为,医生的医学知识不足、医学科研的经费有限导致的上述的65%效应。我则认为,这些理由都不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我们忽视了人的自我康复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过度相信或依赖医学,却没有去重视和开发人体的正气,正是人体正气才具备着自我康复能力。
小雪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选择中医特此推出小雪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生命是形与神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体。一方面,病人要重视养生,通过调节饮食、起居,积极运动,从而调形;另一方面,病人也要调畅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向上、感恩等正能量,从而调神。把二者结合起来,配合适度的正确医疗,才能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四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非常重视调畅病人的情绪和心理。我的观点是,医生要保持着正信正念,要时时微笑,要有仁爱之心,要有利他之志,这样可以帮助病人缓解其内在的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等负面情绪,从而使患者的消极情绪最小化。
同时,还要让病人学会接纳疾病,而不是对抗疾病。接纳时,内心是安和宁静的;而对抗时,内心是紧张、不安的。唯有接纳,才能让心神和畅。而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心神和畅,则气机流动,于是疾病也将趋向康复。反之,若保持着对抗的态度,各种抗菌、抗病毒、抗癌、抗疫,这样就会产生多种负面情绪,会让内心失去安和,“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也就容易导致疾病难以康复,甚至病情加重。
所以,要想高效率地缓解症状,不妨学会面对所有不适症状,并努力去接纳它们。越是接纳,也就越能让症状消退。
西医相关研究认为:大部分人格特质遗传性很强。许多症状经常源于人格特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我相信人格特质具有可变性。过于刚硬的人格特质肯定无益于康复,因为心不柔软,也就会产生自私自利、吝啬、奸诈、投机取巧、贪恋名利,缺乏共情,甚至庸庸碌碌、机械被动、愚昧无知等人格类型。
如果我们能不断调心炼心,不断用圣贤的教诲来修正自己,让自己时时保持着“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神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的生命状态,那么,内心会越来越柔软,伴随着的是症状越来越轻微,疾病也将越来越趋向于康复。
五
我们在身体健康时,往往会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可以愉悦,可以放松,可以善良,可以利他。而一旦罹患了疾病,或者身体上有了不适症状,也就容易产生烦恼、痛苦、躁扰不安、紧张、焦虑等等负面情绪。
事实上,越是心境不安,也就越容易造成五脏六腑失去平衡,也就越是难以快速康复。显然,要想早日康复,一定要先让内心保持安和宁静。
所以,我们需要修心炼心,简单来说,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境,从而能更好地应对所处的消极处境。并且,即使在在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时,仍能保持着内心的安和宁静。
生活中所见,有的人在罹患了某种大病后,往往会陷入紧张、悲观、消极,甚至绝望的心理之中不能自拔。显然,这是内心不安的表现。而有的人则能看淡疾病,表现得恬淡,这是内心境界高的表现。而越是内心境界高,也就越有助于疾病早日康复,因为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心安则五脏六腑皆归于安和,疾病也就容易康复,或者也就能避免持续恶化。
我们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存在着心理的因素,尤其是一些慢性疾病,比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中风、高血压等等。显然,如果能让内心保持着和畅的状态,无疑对于这些疾病的康复是极有好处的。反之,若总是处于怨恨恼怒烦以及紧张、焦虑、抑郁以及悲观、绝望等等负面情绪之中,也就容易导致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失去平衡,进而诱发疾病加重。
治病,尤其是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时,调心远比治病更有价值。我的思考是,如果我们能时时保持着内心的恬淡与精神内守,那么不但不容易患上大病,而且在生病时也能早日康复。
由此说,作为中医人,要想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一定要重视从调心入手。一方面调节病人的负面情绪,使之产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在面对疾病时,采取接纳的态度,接纳才能让内心不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保持着安和宁静的状态。
另外,中医人自己也要调心炼心,也要时时保持着宁静与安和的状态。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充满着旺盛的精气神,从而助益中医人自己更健康,还可以提升精神境界,从而活得更愉悦,更幸福。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心向内求。我的思考是,一切的不如意都是自己感召的;一切的疾病,都怨不得他人。接纳所有的不如意,接纳所有的疾病,然后内心宁静安和,这样不但能让我们早日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当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境界也得以提升,从而活出更高质量的生命状态。
选择中医热门话题(广告)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联系我们~随时咨询健康问题
选择中医将一如既往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