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一、乌梅丸
我们都知道,乌梅丸是一首经方,源自《伤寒论》。仲景之所以创制乌梅丸,目的在于治疗厥阴病。
经文第338条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历代伤寒注疏大家皆谓此方乃厥阴之总方。以下从疾病的演变规律上看乌梅丸的方证。
大体说来,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正与邪交争,由此而产生了六经病变。而六经病变有着自表到表的演变规律,在表是三阳病,在里则为三阴病。
邪气自表入里,从最表的太阳病,一直深入到最里的厥阴病,即是反映了一个从实到虚、从轻到重的阴阳失调的病情演变规律。而之所以三阳病会转化为三阴病,其核心病机在于阳气的不足,导致在阳不胜阴,邪气才自阳入阴。若脾阳不足,则邪气自三阳进入太阴;若肾阳不足,则邪气又会深入到少阴;若肝不能受阳气温煦,不能疏泄调畅一身之气机,则邪气最终会进入厥阴。显然,自太阴至少阴,再至厥阴,人体阳气的虚衰程度一步一步地加重。
为什么会出现厥阴病?一方面,肾阳不足,导致阳虚阴寒内盛;另一方面,肝主疏泄,中藏相火,相火生于命门而寄于肝胆。若肝不能生发疏泄之时,相火亦不得敷布,以致郁而为热,此即尤在泾所云:“积阴之下必有伏阳”。由此而造成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病机。
仲景治疗厥阴病的寒热错杂,用的药方即是乌梅丸。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附子、花椒、桂枝、当归、人参、黄连、黄柏、蜂蜜十一味药物组成。从药性上讲,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可谓寒热并用。
从药味上讲,以乌梅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连、黄柏之苦,人参、当归、白蜜之甘和而为一,辛甘酸苦合用,各有所得。
从功效上讲,乌梅为君,敛肝熄风;臣以附子、干姜、椒目、桂枝、细辛,辛热以助其阳,温以祛寒;黄连、黄柏之苦寒以坚其阴,清以泻热,佐以人参、当归之甘味温益脾胃,调和气血,培土升木;使以蜂蜜、米饭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酸收熄风,辛热助阳,酸苦坚阴,寒热温凉,温清敛补,攻补兼施,诸药配伍,调理阴阳寒热虚实,使之归复于平和。
全方看似杂乱,实则严谨,其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刚柔共济,有收有发,攻补兼施,体用同调,和水火而顺阴阳,契合厥阴病“寒热夹杂,上热下寒”的基本病机。
二、连梅汤
清代大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两则医案,一则治暑邪深入少阴而消渴;另一则则治疗暑邪深入厥阴而麻痹。
案一:
苏,五四,向来反胃,原可撑持,秋季骤加惊扰,厥阳陡升莫制,遂废食不便,消渴不己,如心热,呕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关。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酸甘两济其阴。
乌梅肉,人参,鲜生地,阿胶,麦冬汁,生白芍。
方证分析:本案为素体脾胃虚弱,胃气上逆,遇秋季遭受惊扰而致病情加重。秋为清肃之令,本该收敛、下降,但遭受惊扰,则气机逆乱,反致肺金下降之性受限,不能克制肝木,故“厥阳上升而不受制”,肝乘胃,故不思饮食,肝风犯胃,灼伤胃津,故心热。秋季主燥,故肝阴、胃阴不足,故用酸甘化阴法,滋胃阴,补肝阴,乌梅、白芍合人参、麦冬养肺胃之津;合生地、阿胶则滋肝肾之阴。
案二:
顾,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腰痛冷汗,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遂干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刮痧似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经络问病,颇虑深劫阴,而为痉厥,张司农集诸贤论暑病,谓入肝则麻痹,入肾为渴,此其明微,议清阴分之邪,仍以养正辅之。暑热深入劫阴。
阿胶、小生地、麦冬、人参、黄连、乌梅肉。
方证分析:脉象空、芤均是阴液极度虚衰的征象,遇秋季燥时主令或暑耗气阴,则阴液耗伤更甚,阴虚则阳亢,热扰心神,故神志模糊,心烦不安。阴液不足,不能濡养筋脉,筋脉挛缩,发为痉厥,治疗当急补其阴,否则却成危侯,阴虚阳亢,阴液告急,当泄热以养阴,故加用黄连直泄胃火。
清代大医吴鞠通在研究了叶天士的这两则医案后,把其中所用的两个处方稍做调整,命名为连梅汤,并写入了《温病条辨》一书之中。他认为:“暑邪深入少阴而消渴者或者入厥阴出现麻痹者,均可用连梅汤治疗。”
吴鞠通从叶天士医案中化裁而出的连梅汤的组成为:黄连、乌梅、阿胶、生地、麦冬,共五味药。
方中黄连泻火而津不烁,乌梅之酸以生津补肝体,合黄连酸苦为阴以泄热;色黑沉降之阿胶救肾水,麦冬、生地合乌梅酸甘化阴则阴亏可补;如此则泄热补阴,祛邪扶正。
三、连梅饮
江西名医姚荷生先生,以吴鞠通《温病条辨》连梅汤为基础,联系乌梅丸的厥阴治法,化裁一方——连梅饮,用以治疗厥阴阴阳错杂而虚热偏重者,疗效斐然。
姚荷生先生的连梅饮处方为:乌梅、黄连、炮姜、生地、党参、阿胶、麦冬,共七味药。与连梅汤比较,多了两味炮姜与党参。
江西中医学院的刘英锋教授分析了连梅饮的制方基础。他认为:“厥阴为病以阴阳错杂、虚风同挟寒热而内扰脏腑是其主证的发病特点,但若撇开外因的影响,就厥阴本经固有的特点来说,其阴阳错杂之中,不应以阳气偏虚为主,而是以阴血偏亏为主;其寒热同挟之中,不应以挟寒偏重,而是以挟热偏重。
因为厥阴肝脏本主风木,厥阴心包又禀心火之余气,手足同经,风火相煽。故二经一气,强弱从化之后,尽管以风为主气,但到底含火较多。更何况厥阴中见少阳,通于相火,故厥阴风动,虽可同时挟寒热,但更易从火化热。
又因为肝主藏血,体阴用阳,病则阴血易亏,阳气易亢;心包亦与血脉相络,病则易伤血分。更何况厥阴之经阴尽阳生,火热易长而阴血难平,因此厥阴风动更易以阴血亏虚为前提。
所以验之临床,伤寒病变传至厥阴,因为外寒作用,伤阳较重,而诱导寒化相对较多,故而才有典型的乌梅丸证的形成(即阴阳错杂、虚风挟寒较重者)。但从其寒邪为病,也会动火而挟热、伤气而及血的特点上,仍可看出其中风火相煽、伤阴耗血的内在倾向;至于温热病传至厥阴,内外合热,则不只是挟热伤阴较重,简直就会热走极端,以致表现为纯阳无阴的连梅汤证(见《温病条辨》),故阴阳错杂已较少见。
唯于杂病中,不因外寒外热的主导影响,才较多地显示厥阴阴阳错杂而虚风挟热较重的固有特点,如内科之消渴、心悸,妇科之崩漏、郁冒等。若其属寒热虚实夹杂者,多与此证有关,连梅饮正是适此而生,且能在内、妇科杂病中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具体说来,姚荷生先生的连梅饮,其立法配伍是由连梅汤重用乌梅,加党参、炮姜化裁而成。其基本方为:乌梅18-24g,黄连6-10g,炮姜3-6g,生地12g,党参12g,阿胶9g(烊化),麦冬9g,水煎服,日一剂。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立冬,也是阳气闭藏的开始。所谓立冬养生,即是让阳气的闭藏,而不妄耗。选择中医特此推出立冬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全方配伍,遵循《金匮要略》第一篇关于肝虚证“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以调之”的治则,重用乌梅为君药,取其味酸,既能补其本体之脏,且又能酸敛熄风;生地、阿胶、麦冬甘凉咸润叠进,重补阴血;黄连苦寒,合乌梅则酸苦泻热;炮姜性温味焦苦,既能驱寒,又能监制养阴血药之滋腻;党参味甘益气,培土以制木,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全方配合,其酸敛熄风、酸苦坚阴、辛甘助阳虽与乌梅丸同,但其侧重酸苦泻热、甘润养阴,则非乌梅丸所能及。
四、从乌梅丸到连梅汤再到连梅饮——兼谈如何创制新方
其一,从乌梅丸到连梅汤
分析叶天士在临床治疗暑邪深入少阴而消渴,以及暑邪深入厥阴而麻痹时,肯定首先考虑到了乌梅丸。但乌梅丸显然并不对证,因为其中辛温养阳的药味太多,而甘寒滋阴的药味则颇有不足,怎么办?
叶天士的方法是,取乌梅丸方义,但去方中的辛温药,再加甘寒养阴之品。具体说来,因为阴伤较重,出现“消渴”“麻痹”等症状,故要去掉乌梅丸中的附子、细辛、干姜、当归等辛温燥热伤阴之药;再加入阿胶、生地、麦冬等养阴之品,这样才能使方证相应。
显然,叶天士在面对厥阴病时,是对证用方,因以阴虚为主,故不拘泥于乌梅丸原方。而化裁乌梅丸,自创一个以泄热养阴为主新方。
乌梅丸为寒邪进入厥阴,既有郁热,亦有阳虚寒盛,故用附子、桂枝、细辛等温阳散寒之品;而连梅汤证乃暑邪深入,阳盛阴亏,故去辛温药而加甘寒养阴之品。连梅汤中只用乌梅丸中的乌梅和黄连,但乌梅丸的制方涵义却内涵其中。
我们可以悟出,叶天士的新方既源于乌梅丸,又有所不同。新创制的连梅汤侧重于酸苦泄热、甘润养阴,其虽然可补乌梅丸养阴的不足,但是由于方中缺少辛温养阳药味,故只可用于治疗阳盛阴亏,如果用于杂病中脾胃虚寒证,则嫌药物过于寒凉有碍中焦阳气。
其二,从连梅汤到连梅饮
姚荷生先生之所以要化裁连梅汤,源于连梅汤虽然有酸苦泻热、酸甘化阴之功,但因缺少辛甘化阳之力,故仅能适用于暑热深入少阴、厥阴而纯属虚热的“消渴”、“麻痹”之证。
若应用连梅汤治疗一些邪入厥阴的杂病,特别是挟有虚寒时,则嫌其寒凉碍中。由此,姚荷生先生在连梅汤的基础上,加了炮姜和党参,于酸甘之中佐以辛甘,大剂凉药之中辅以微温之品,则有养阴而不碍阳,清热兼能制寒的特点。
显然,连梅饮的特点就是:养阴而不碍阳,清热的同时能制寒,这也完全符合张景岳所说的“阴得阳助,则泉源不竭”之意。这是本方之所以创制的独到之处。
另外,姚荷生在连梅饮中重用乌梅,这也与连梅汤大有不同。所谓酸药轻用生津,重用乃能熄风。故二方之差异已不仅是药味之多少,而实有立法之分别。
我的思考是,连梅饮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乌梅丸的化裁方。取乌梅丸中的乌梅、黄连、党参、炮姜(原方用的是干姜),再加几味养阴的中药:麦冬、生地、阿胶。
其三,灵活应用乌梅丸
综上分析,连梅汤与连梅饮的用方思路各有不同,且都可补乌梅丸之不及,这为我们深入理解乌梅丸,并且在临床上对证加减化裁乌梅丸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向。
大体说来,乌梅丸中不妨先取出乌梅与黄连,这是治疗厥阴病的核心药味。然后根据具体病证来决定补充哪类药味:
若阳盛阴亏则加麦冬、生地、阿胶,即成连梅汤;
若阳虚阴盛则加附子、干姜、细辛、川椒、肉桂等;
若阴阳两虚,则既用养阴药味,亦用养阳药味;
若兼郁热,则加苦寒药味,如黄柏;
若以阴虚为主,兼略有阳虚,则既加养阴药味,又稍佐炮姜、党参,即成连梅饮;
若暑邪深入厥阴,导致土败木乘之候,可取乌梅丸中的乌梅、川椒、干姜、黄连、党参,并加半夏、黄芩、白芍、枳壳,即能调节肝脾平衡,用于治疗土败木乘、寒热错杂及厥阴乘犯阳明的病机,如此即成椒梅汤。我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时,往往重用乌梅,用于治肝脾失调诸症,可谓切中病机,疗效甚高。
其四,创制新方的途径
从经方中减去几味药,从而创制出一个新方,这是一种极为高明的创制新方的途径。
比如,宋代大医钱乙自金匮肾气丸中去掉附子和肉桂,创制了六味地黄丸;再如,三拗汤即是从麻黄汤中去桂枝而成,等等。
在化裁经方的同时,除了减味之外,亦当有所加减变化。比如,《宣明论》的三一承气汤、《医学发明》的三化汤、《瘟疫论》的承气养营汤、《伤寒六书》的黄龙汤,都是从经方承气汤中化裁而出。
特别是吴鞠通对于承气汤的化裁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结合温病特点,加减化裁承气汤而创制了八个新方,即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护胃承气汤、承气合小陷胸汤、宣白承气汤、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等,变伤寒方为温病所用。
我们要想更高效地理解这些药方,不妨细细体味历代医家化裁经方创制新方的思路,这对于提升我们自己的临床水平也极有好处。
选择中医热门话题(广告)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联系我们~随时咨询健康问题
选择中医将一如既往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