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最近几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用中医理念来思考极端天气,我的观点是,极端天气必然与天地之间的热量过多相关。进一步说,少阳相火当令容易造成全球平均气温越高,一方面会诱发极端天气,另一方面又容易诱发疫病。
一
从气象数据来看,2024年秋季的天气确实创下了不少纪录。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相比历史同期都明显偏高,且偏高的程度是罕见的。从10月15日-11月13日的全国气温距平图可见,全国几乎所有地方都大幅偏暖,尤其是内蒙古局部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整整高出6度以上。
与此同时,北方大雾天数严重偏多,9月1日至11月8日北京地区大雾日数为12.6天,比近5年同期多出了91%。而广州南部则经历了史上最长夏天,创下了235天的“夏天”纪录。
而在海面上,台风们也在刷新纪录。11月同时出现4个台风的情况,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头一次。其中“康妮”更是创下了好几个“之最”:它是有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登陆我国的环流最大台风,也是10月下旬登陆我国台湾的最强台风,还是11月最靠近福建、浙江的台风。
反常天气为何扎堆出现?
从现代科学来分析,虽然原因很复杂,但这么多极端天气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大气和海洋在持续变暖的趋势。
大气变暖,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因为大气变暖了,2024年秋季全国大部才会偏暖如此严重,华南沿海才会经历史上最长夏天;也是因为大气变暖,2024年秋天的冷空气严重偏弱,暖湿气流严重偏强,北风小而湿度大,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变多而大气扩散条件变差,才会有这么多的大雾天气。
因为海洋变暖:11月的我国南海、台湾以东洋面才会有27度以上海温,足以支持台风发展和强台风维持;菲律宾以东洋面直到11月中旬还有29度以上的深厚暖水层,足以支持多个台风发展,甚至发展成超强台风。
不管是从我国的观测资料,还是从全球的探测和再分析资料来看,1961年以来包括我国在内,全球的变暖趋势确凿无疑,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速。
大气和海洋变暖,意味着同等体积的大气和海水拥有更多热量,同等体积的大气能容纳更多水汽,有能力制造更多的极端天气。
二
显然,极端天气源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如果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不变,那么极端天气总体上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强度也将会越来越大,也将会不断创造新的气象纪录。
不过,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并不都表现为高温、大雾和台风。有时候,它反而会带来出人意料的急骤寒潮、暴雪或冻雨,甚至一些从未见过、闻所未闻的天气。
就像2016年1月,我国中东部出现极端寒潮天气,珠三角地区难得地飘起了雪花;2024年1-2月,江汉平原乃至长江中下游平原多省则经历了少见的冻雨天气。这都是之前很少见到的。
现代科学认为,这源于大气和海洋变暖之后,会引发大气环流系统一些不可预知的变化,譬如说引起西风带剧烈振荡,这就容易发生极端寒潮。
换句话说,气候变暖让大气环境变得更“任性”了,天气变化也更难捉摸。
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有了越来越先进的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预报模型,也有了全球最大的观测网,而且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只是预测天气而已,却并不能改变极端天气。
我的思考是,面对极端天气,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提前预报,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分析和思考极端天气可能对我们的伤害,从而提前预防。显然,正确应对极端天气远比提前预报极端天气更有意义。
三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变的极端天气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新常态”。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我的思考是,一方面,与其抱怨,不如了解并接受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事实,积极调整我们的生活节奏。
比如,多留意天气预报中提到的冷暖空气活动,关注天气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适时增减衣物,调节生活工作状态,以助益自己能更从容地面对各种极端天气,并且能在遭遇极端天气时保持身体健康,避免被极端天气所伤害。
了解天气状态,并用适应天气变化,这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项实用技能。就像我们会查看路况来规划行程一样,关注天气变化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在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当下,这一点或许更为重要。
另一方面,全球气温升高会诱发各种疫病,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威胁。所以,我们要学习中医,并且用中医理念来积极养生。
立冬,是冬天的开始;立冬,也是阳气闭藏的开始。所谓立冬养生,即是让阳气的闭藏,而不妄耗。选择中医特此推出立冬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从五运六气来分析,瘟疫不离当令的相火或君火。细考《内经》经文,温疫好发之时的客气均为少阴或少阳,主客气不相得、不当位,自然气候出现反常状态,导致非时邪气出现,并爆发温疫。
四
我在《形成一场瘟疫的条件》一文中即详细地谈到,火邪是如何诱发疫病的。
细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中记载到:“辰戌之岁,初之气,民病温厉。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其病温。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
分析以下条文,有如下结论:其一,六气之中,温疫好发于初、二、五、终之气,与温热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的现代认识相近。其二,以上这些条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在客气为少阴君火或少阳相火时才发生了温疫,其中所蕴含的医理值得深思。
从中医来分析,天地之间有君火,有相火,且皆与人身相应。其中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前人有谓:“火虽有二,其实一也。自其寂然不动者,则曰君火,其感而遂通者,则相火之谓焉。”
我的理解是,从自然界来观察,所谓的君火与相火,是依自然界阴阳寒暑消长变化,将阳热之季分为二火,分别代表夏之温热和暑之酷热。君火予人温和,相火予人暑热,通过对君火、相火加临下的疾病发病进行研究,说明气温升高至一定程度时,易增加人体对部分温疫类疾病的易感性甚至加重温疫类疾病的流行程度。
再者,当君火或相火作为客气时,会导致气温升高。这会诱发一些本来处于沉寂状态的病毒,使之变得活跃起来,并开始向外传播。若传播到人的身上,就容易诱发疫病,并形成一定程度的疫情。
有学者研究发现,痢疾、流脑、麻疹在君相二火主、客气加临的六气时段发病率显著升高,提示君相二火主、客气加临可以加重温疫类疾病的流行程度。
五
从五运六气的大司天来分析,1984年至2043年,大司天为厥阴风木,大在泉为少阳相火。现为2024年,已经进入后30年阶段。显然,在这个阶段,少阳相火当令,天地之间火气偏旺。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最近十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年年都在升高,由此导致了极端天气越来越高发。
从大司天的时间段来看,未来还有20年仍处于少阳相火大在泉的时期,显然,全球平均气温也将继续升高。再从近数年来的天气变化趋势来看,未来极端天气也将越来越频发。
那么,伴随着全球平均气温越来越高,极端天气越来越高发,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疾病呢?
我的思考是,还是要学习中医,特别是学习五运六气,从而知道当前的气温升高以及极端天气皆源于少阳相火当令。应该如何治疗少阳相火当令所引起的各种不适呢?
《内经》告诉我们:“岁少阳在泉……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又曰:“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这个原则最适合于当下气温普遍升高的现状。
以下列举适合于治疗少阳当令的一些药味:
咸冷(寒)之品:玄参、僵蚕、蝉蜕、知母、地龙、水牛角等。
辛凉之品:柴胡、薄荷、白菊花、连翘等。
甘寒之品:天花粉、生石膏、芦根、金银花、冬桑叶等。
酸味之类:乌梅、白芍、五味子等。
苦辛之品:青皮、枳实、枳壳、前胡、桔梗、杏仁、浙贝等。
苦味之属:黄芩、栀子、黄连、黄柏、大黄、知母等。
《内经》告诉我们:“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随着全球平均气温越来越高,人亦受这样的气温影响,人的体内亦会越来越多地积累一些火气。而以上这些药味即为适用之品。
而且,越是少阳相火诱发的疫病爆发,越是离不开这些药味。
选择中医热门话题(广告)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联系我们~随时咨询健康问题
选择中医将一如既往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