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
一、EASD热点回顾: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肌少症共病率高,且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01
真实世界研究:老年T2DM患者肌少症患病率达38.3%
该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①增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肌少症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在T2DM受试者中,60~69岁组的肌少症患病率为31.9%,而70~79岁组则上升至46.4%。②性别:男性T2DM患者的肌少症患病率是女性的3倍(66.7% vs. 21.2%,P≤0.001)。③体重指数(BMI):BMI越低,肌少症患病率越高。在T2DM受试者中,肥胖、超重、正常BMI以及低于正常体重者(BMI<18.5 kg/m2)的肌少症患病率依次为14.5%、52.6%、83.9%和100%。④糖尿病病程较长:肌少症的患病风险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在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中,肌少症的患病率高达50%。
02
英国生物银行研究: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显著增加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
二、了解肌少症:从定义、流行病学到发病机制
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和全身性骨骼肌减少性疾病,特征包括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多见于老年人,又称肌肉衰减综合征、肌肉减少症、少肌症[3]。自2016年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M62)中被正式确认为一种疾病[4]以来,目前关于肌少症的相关知识仍在不断地积累和探索中。
01
肌少症定义亟待统一,流行病学差异较大
由于肌少症的定义、诊断标准及测量技术尚未统一,不同研究中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范围为5.7%~23.9%[3]。与年龄匹配的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的肌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中国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老年T2DM患者肌少症患病率为14.8%[9];而在北京地区的另一项研究中,75岁以上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的比例为25.5%[10]。
02
老年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共病机制
三、肌少症可防可治:运动干预和营养支持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肌少症是一种潜在的可逆性疾病,近年来相关干预研究逐渐增多。基于目前证据,运动和营养干预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01
运动干预
根据2023年发布的《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建议,无明显运动禁忌的老年肌少症患者均应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肌肉力量和步行速度;推荐将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平衡训练及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等训练方式有机结合,同时强调运动干预应当联合营养干预[3]。
02
营养支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口服营养补充,推荐使用糖尿病专用配方[13-15] ,尤其是低血糖生成指数(GI)高单不饱合脂肪酸(MUFA)配方[15] ,这能够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的同时,较好地维持血糖稳定并优化血糖管理。
03
药物治疗
四、结语
T2DM与肌少症的病理生理学相互关联,常合并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目前关于肌少症的定义、诊断筛查和防治干预措施等仍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中。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剧增,合并肌少症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重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肌少症的评估,并尽早实施干预措施,通过运动和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肌肉健康并改善患者预后。肌少症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临床应积极开展更多探索,“肌”不可失!
参考文献
1. Kumar R, et al. Prevalence of sarcopenia in type 2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older adult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Presented at EASD 2024 meeting. Abstract 1016.
2. Wyss MG, et al. Sarcopenia and frailty is associated to higher mortality risk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sights from the UK Biobank study. Presented at EASD 2024 meeting. Abstract 356.
3.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等.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2(2): 144-153.
4. Anker SD, et al.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 2016; 7(5): 512-514.
5. Cruz-Jentoft AJ, et al. Age Ageing. 2019; 48(1): 16-31.
6. Chen LK, et al. J Am Med Dir Assoc. 2020; 21(3): 300-307.
7. Fielding RA, et al. J Am Med Dir Assoc. 2011; 12(4): 249-256.
8. 姜珊, 康琳.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4; 43(8): 971-975.
9. Wang T, et al. Sci Rep. 2016; 6: 38937.
10. 何清华,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11(5): 328‑333.
11. Tack W,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26(2): 407-416.
12.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 等.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4; 11(1): 45-55.
13.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9): 881-933.
14.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7; 20(4): 361-365.
15. Bischoff SC, et al. Clin Nutr. 2020; 39(1): 5-22.
专家简介
肖新华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
荣获2020年首届“人民好医生-科技创新典范奖”,2021年度中国十大医学影响力专家
兼任《中华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中文版副主编
在PNAS、Diabetes Care和Metabolism等发表SCI文章120余篇,主持申请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次,任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分子遗传学研究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