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不可失!EASD最新研究引发关注,老年糖尿病与肌少症共病率高达38%

学术   2024-11-07 18:07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者比例日益增多。肌少症作为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常与老年糖尿病并存。这种共病状态可能导致代谢紊乱进一步恶化,增加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的风险。在第60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2024 EASD)期间,多项关于肌少症的新研究备受瞩目,其中涉及糖尿病患者肌少症的高患病率及其不良预后等最新数据。本刊特邀北京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对EASD相关证据进行回顾,并对肌少症进行概述,以期促进临床医生加强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防治工作。


一、EASD热点回顾: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肌少症共病率高,且显著增加死亡风险



01

真实世界研究:老年T2DM患者肌少症患病率达38.3%


2024 EASD报道的一项观察性研究旨在比较老年T2DM和非糖尿病人群中肌少症的患病率[1]。该研究共纳入256例年龄≥60岁的受试者,其中T2DM和非糖尿病者各128例,平均年龄68~69岁。结果发现,老年T2DM患者肌少症患病率达38.3%,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22.7%,P=0.007);此外,T2DM组的双手平均握力也显著减弱(P=0.016)。

该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①增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肌少症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在T2DM受试者中,60~69岁组的肌少症患病率为31.9%,而70~79岁组则上升至46.4%。②性别:男性T2DM患者的肌少症患病率是女性的3倍(66.7% vs. 21.2%,P≤0.001)。③体重指数(BMI):BMI越低,肌少症患病率越高。在T2DM受试者中,肥胖、超重、正常BMI以及低于正常体重者(BMI<18.5 kg/m2)的肌少症患病率依次为14.5%、52.6%、83.9%和100%。④糖尿病病程较长:肌少症的患病风险随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在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中,肌少症的患病率高达50%。

02

英国生物银行研究: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显著增加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


2024 EASD报道的另一项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库,纳入了50万人,其中包括25,492例T2DM患者,旨在评估肌少症与T2DM患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2]。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肌少症均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但在T2DM患者中这一关联更为显著。具体而言,合并肌少症的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1.3倍(HR 2.30,95%CI:2.05~2.57),而心血管死亡风险则增加近2倍(HR 2.93,95%CI:2.52~3.40)。因此,研究者呼吁应在糖尿病管理中加强对肌少症的认识,并实施相应的管理策略。

上述两项2024 EASD的新研究为深入了解糖尿病与肌少症的共病提供了重要信息。肌少症作为老年T2DM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对其预后具有显著影响。我国对于肌少症的认识与研究起步较晚,临床应及时关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尤其因为糖尿病与肌少症之间的密切关系,内分泌医生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进行防治干预。



二、了解肌少症:从定义、流行病学到发病机制



肌少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和全身性骨骼肌减少性疾病,特征包括肌肉质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多见于老年人,又称肌肉衰减综合征、肌肉减少症、少肌症[3]。自2016年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M62)中被正式确认为一种疾病[4]以来,目前关于肌少症的相关知识仍在不断地积累和探索中。

01

肌少症定义亟待统一,流行病学差异较大


近年来,多个学会和国际工作组对肌少症的定义进行了发布和更新,包括国际肌少症工作组(IWGS 2011)、欧洲老年肌少症工作组(EWGSOP 2019)和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 2019)等[5-7]。然而,这些定义各具地域性特点,目前仍缺乏一个全球统一且便于在临床中常规应用的标准。

为建立一个国际认可的统一肌少症定义,全球肌少症领袖倡议(GLIS)指导委员会成立,并首次提出了国际公认的肌少症概念性定义:强调肌肉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强度(肌肉力量/肌肉大小)是肌少症的核心内容,而躯体功能受损则被视作肌少症的结局,而非其组成要素(图1)[8]。在此基础上,GLIS将继续探索适用于临床和研究的肌少症可操作性定义。


目前,在我国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23年发布的《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中,诊断评估流程仍以AWGS 2019为主要参考标准[3]

由于肌少症的定义、诊断标准及测量技术尚未统一,不同研究中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范围为5.7%~23.9%[3]。与年龄匹配的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的肌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中国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老年T2DM患者肌少症患病率为14.8%[9];而在北京地区的另一项研究中,75岁以上T2DM患者合并肌少症的比例为25.5%[10]

02

老年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共病机制


糖尿病与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存在重叠且常常共存,探索这两者相互关联的发病机制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共同治疗靶点。2024年发表于Diabetes Obes Metab的一篇综述文章指出,T2DM与肌少症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肌肉结构的改变、激素平衡的失调、炎症状态、氧化应激状态以及部分相同的信号通路的变化等。例如,胰岛素抵抗是二者共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能够抑制蛋白质合成并导致肌肉合成减少,同时减少肌糖原合成,从而引发肌肉功能不足和肌力下降;此外,胰岛素抵抗还能诱导细胞自噬和线粒体功能退化,进一步影响肌肉力量[11]




三、肌少症可防可治:运动干预和营养支持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肌少症是一种潜在的可逆性疾病,近年来相关干预研究逐渐增多。基于目前证据,运动和营养干预被认为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01

运动干预


根据2023年发布的《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建议,无明显运动禁忌的老年肌少症患者均应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肌肉力量和步行速度;推荐将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平衡训练及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等训练方式有机结合,同时强调运动干预应当联合营养干预[3]

02

营养支持


营养不良及其导致的肌蛋白合成降低是引起肌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强预测因素,而针对其的干预措施也是防治肌少症的关键组成部分。我国共识建议,老年肌少症患者应给予积极的营养补充,尤其是确保充足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摄入。当肌少症患者进食量不足推荐目标量(20~30 kcal/kg/d)的80%时,口服营养补充有助于改善其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3]。建议每日膳食蛋白质摄入量达1.2~1.5 g/kg,其中优质蛋白质的比例至少为50%,并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3]

乳清蛋白富含亮氨酸等人体必需氨基酸,消化和吸收利用率高,是最优质的蛋白质之一。亮氨酸是蛋白质合成的最有效刺激因子,对肌肉维持有着重要作用;β-羟基-β-甲基丁酸(HMB)作为亮氨酸的关键活性代谢物,具有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降解、降低炎症反应及维持骨骼肌细胞膜完整性等作用,有助于减少肌肉分解和增强肌肉再生。人体无法在体内自行合成亮氨酸,必须由外界摄取,经代谢后产生少量的HMB。而随着年龄增长,内源性HMB浓度减少,因此近年来多部肌少症共识/指南推荐补充HMB。2023年发布的《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建议老年肌少症患者每日补充3 g HMB,尤其是久坐或卧床的老年人[3]。2024年《老年肌肉减少症患者筛查诊断与营养干预指南》推荐在临床应用中每日补充1.5~3 g HMB,对于提高肌肉力量和优化身体康复治疗有显著效果[12]。含有HMB和高蛋白的口服营养配方有助于改善肌肉健康,为肌少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选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口服营养补充,推荐使用糖尿病专用配方[13-15] ,尤其是低血糖生成指数(GI)高单不饱合脂肪酸(MUFA)配方[15] ,这能够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的同时,较好地维持血糖稳定并优化血糖管理。

03

药物治疗


迄今为止,针对肌少症的药物治疗证据仍然不足,尚无公认的一线临床用药。降糖药物对肌少症的影响仍不明确,现阶段的研究表明,部分降糖药物(如双胍类、肠促胰素和胰岛素)对肌少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1]




四、结语



T2DM与肌少症的病理生理学相互关联,常合并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目前关于肌少症的定义、诊断筛查和防治干预措施等仍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中。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剧增,合并肌少症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重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肌少症的评估,并尽早实施干预措施,通过运动和营养支持,可有效促进肌肉健康并改善患者预后。肌少症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临床应积极开展更多探索,“肌”不可失!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 Kumar R, et al. Prevalence of sarcopenia in type 2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older adult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Presented at EASD 2024 meeting. Abstract 1016.

2. Wyss MG, et al. Sarcopenia and frailty is associated to higher mortality risk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sights from the UK Biobank study. Presented at EASD 2024 meeting. Abstract 356.

3.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等.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2(2): 144-153.

4. Anker SD, et al.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 2016; 7(5): 512-514.

5. Cruz-Jentoft AJ, et al. Age Ageing. 2019; 48(1): 16-31.

6. Chen LK, et al. J Am Med Dir Assoc. 2020; 21(3): 300-307.

7. Fielding RA, et al. J Am Med Dir Assoc. 2011; 12(4): 249-256.

8. 姜珊, 康琳.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4; 43(8): 971-975.

9. Wang T, et al. Sci Rep. 2016; 6: 38937.

10. 何清华,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 11(5): 328‑333.

11. Tack W,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26(2): 407-416.

12.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 等.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4; 11(1): 45-55.

13.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9): 881-933.

14.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7; 20(4): 361-365.

15. Bischoff SC, et al. Clin Nutr. 2020; 39(1): 5-22.





专家简介




肖新华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


荣获2020年首届“人民好医生-科技创新典范奖”,2021年度中国十大医学影响力专家


兼任《中华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中文版副主编


PNASDiabetes CareMetabolism等发表SCI文章120余篇,主持申请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次,任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分子遗传学研究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国际糖尿病idiabetes
《国际糖尿病》International diabetes-同步传真国际糖尿病最新学术进展,为糖尿病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