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临床惰性:口服GLP-1RA助力T2DM患者早期有效血糖管理

学术   2024-11-04 18:21   北京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早诊早治一小步,赢得健康一大步。然而,2型糖尿病(T2DM)管理中临床惰性在国内外普遍存在。探寻行之有效的早期血糖管理策略,成为提升糖尿病控制水平的重要突破口。那么,临床惰性为何需引起重视?其危害是什么?如何有效应对?诸多降糖药物中,口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对于改善临床惰性表现如何?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五届天津糖尿病学术会议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洪宇教授就这一话题展开学术分享。


事不宜迟:重新审视T2DM血糖管理,寻找优化可能性



01


床惰性是T2DM患者血糖不达标的一大重要原因,涉及糖尿病管理各个环节


2022年发布的中国糖尿病地图显示,中国成人T2DM患病率已达14.92%[1]。近年来我国经治疗的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有所提升,但仍不理想,全国性大型流调数据显示最高仅达50.1%[2-5]。而临床惰性正是T2DM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惰性存在于T2DM管理诸多层面,涉及临床医生、患者和医疗卫生系统(图1)[6],发生在多个治疗环节。研究表明,HbA1c超出目标值1年内未接受强化治疗的患者比例,在饮食和运动干预、单药治疗、双药联合、三药联合中分别高达42%、67%、63%、61%;若将所有治疗步骤的延迟时间相加,从T2DM诊断到开始启用胰岛素,血糖不达标(HbA1c>7%)持续时间长达10年[7]。系统综述显示,全球范围内多数研究中T2DM患者强化治疗延迟比例超过50%,最高达85.5%,提示临床惰性广泛存在[8]

图1. T2DM临床惰性不仅需要医疗卫生从业者关注,更需要患者配合


02


临床惰性危害严重,且不利于β细胞功能保护,疾病早期是关键干预机会


临床惰性导致无法控制的高血糖持续时间延长,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降低预期寿命[9]。一项英国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T2DM患者诊断1年内未强化治疗且HbA1c持续≥7.0%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每延迟强化1年,心梗、卒中、心衰、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分别显著增加67%、51%、64%、62%[10,11]。美国研究表明,临床惰性持续1年、3年或7年,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均显著增加,但以临床惰性持续7年的累积风险最高(图2)[12]

图2. 延迟血糖管理时间越长,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越高


中国横断面研究发现,与T2DM病程<1年者相比,有10年和20年糖尿病史者的β细胞功能分别下降13.59%和32.49%,病程越长,降幅越大[13]β细胞功能衰竭在T2DM早期仍可挽救,病程10年以上者将无法逆转[14]。《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与保护临床专家共识》[15]特别强调,高糖毒性、血糖波动是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早期干预和持久平稳的血糖控制有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长期保护。可见,把握T2DM早期的干预机会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在平均HbA1c接近目标值或处于糖尿病早期的患者中,临床惰性明显更高,亟需改善(图3)[16]

图3. 处于疾病或治疗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临床惰性更高


03


改善临床惰性:早期强化治疗控糖达标显著,受到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


美国和英国研究发现,单药治疗超过3个月血糖不达标的新诊断T2DM患者,早期强化治疗显著降低HbA1c不达标风险达43%[17];而相比早期强化,中、晚期强化血糖达标概率分别降低22%和28%,晚期强化组血糖达标时间延迟近6个月[18]。早期强化治疗同样受到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是实现HbA1c早期达标、避免临床惰性的重要手段。2020中国CDS指南强调,对于新诊断、年轻、无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的T2DM患者,建议及早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9]。2024 ADA指南及2022 ADA/EASD共识均建议,对于新诊断T2DM患者,应选择足够效力的降糖药物以控糖达标[20,21]。GLP-1RA因多重优势脱颖而出,其口服剂型获批进入临床,则为早期有效血糖管理、改善临床惰性提供了更多可能。那么,口服GLP-1RA的具体数据表现如何呢?且看下文分析。



及时起始口服GLP-1RA治疗,助力早期有效血糖管理


PIONEER系列研究[22-33]涵盖不同病程阶段、各种背景用药的T2DM人群,包括大量T2DM早期患者,为口服GLP-1RA的早期应用提供了循证依据。从研究数据[22-25,28,30-33]来看,相较于安慰剂或活性对照药物,口服GLP-1RA早期应用均可显著降低HbA1c,显著提高HbA1c达标率,助力有效血糖管理。在以中国人群为主的PIONEER 11、12研究[32,33]中,口服GLP-1RA组的HbA1c降幅高达1.6%,血糖达标率高达92.3%。亚组分析显示,病程<1年的T2DM患者相较病程>1年者起始口服GLP-1RA治疗,HbA1c接近正常比例更高、达标可能性更大[34]。分析发现,口服GLP-1RA单药治疗8周左右即达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在中国人群中达标时间更早,且达标后均平稳维持[22,23,32,33]。而且,口服GLP-1RA灵活剂量给药,亦可快速实现HbA1c达标并长期维持[28,35]。研究还发现,口服GLP-1RA有效改善T2DM患者β细胞功能指标[22,23],相较活性对照药物的降糖疗效显著更优且呈剂量依赖性[36]。此外,口服GLP-1RA还展示出良好的安全性[22-33]




结语



临床惰性在全球普遍存在,延迟强化存在于T2DM各个治疗步骤,增加血糖负担及并发症风险,且不利于β细胞功能保护。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早期起始强化治疗,实现HbA1c早期达标。PIONEER系列研究证实,口服GLP-1RA早期应用不仅可以快速实现血糖达标并长期维持,还能保护β细胞功能、提高患者依从性,且安全性良好。基于此,及时起始口服GLP-1RA治疗,可以助力T2DM患者早期有效血糖管理,更好地实现降糖达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郭立新, 吴静. 中国糖尿病地图.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年11月.
2. Ning G, et al. JAMA. 2013;310(9):948-959.
3. Wang LH, et al. JAMA.2017;317(24):1515.
4. Li Y, et al. BMJ. 2020;369:m997.
5. Wang L, et al. JAMA. 2021; 326(24): 2498-2506.
6. Okemah J, et al. Adv Ther. 2018;35(11):1735-1745.
7. Mata-Cases M, et al. Diabetes Spectr. 2020;33(1):50-57.
8. Almigbal TH, et al. Medicina (Kaunas). 2023;59(1):182.
9. Okemah J, et al. Adv Ther. 2018;35(11):1735-1745.
10. Paul SK, 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15;14:100.
11. Khunti K, et al. Prim Care Diabetes. 2017;11(1):3-12.
12. Correa MF, et al. J Gen Intern Med. 2019;34(3):372-378.
13. Gao Z, et al.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21;37(2):e3364.
14. White MG, et al. Diabetes Care. 2016;39(11):2080-2088.
15. 马建华,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14(6):533-543.
16. Mata-Cases M,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13;29(11):1495-1502.
17. Pantalone KM, et al. Diabetes Care. 2016;39(9):1527-1534.
18. Desai U, et al.DiabetesCare.2018;41(10):2096-2104.
19.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等.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13(4):315-409.
20.ADA. Diabetes Care. 2024;47(Suppl_1):S1-S321.
21. Davies MJ, et al. Diabetologia. 2022; 65(12): 1925-1966.
22. Aroda VR,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42(9):1724-1732.PIONEER 1
23. Rodbard HW,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42(12):2272-2281.PIONEER 2
24. Rosenstock J, et al. JAMA. 2019;321(15):1466-1480.PIONEER 3
25. Pratley R, et al. Lancet. 2019;394(10192):39-50.PIONEER 4
26. Mosenzon O,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7(7):515-527.PIONEER 5
27. Husain M, et al. N Engl J Med. 2019;381(9):841-851.PIONEER 6
28. Pieber TR,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7(7):528-539.PIONEER 7
29. Zinman B,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42(12):2262-2271.PIONEER 8
30. Yamada Y,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0;8(5):377-391.PIONEER 9
31. Yabe D,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0;8(5):392-406.PIONEER 10
32. Wang W, et al. Diabetologia. 2024 Sep;67(9):1783-1799.PIONEER 11
33. Ji L, et al.Diabetologia. 2024 Sep;67(9):1800-1816.PIONEER 12
34. 2021 ADA eposter 663-P.
35. Buse JB, et al.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20;8(2):e001649.
36. Li A,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3;198:110605.
37. Lau J, et al. J Med Chem. 2015;58(18):7370-7380.
38. Buckley ST, et al. Sci Transl Med. 2018;10(467):eaar7047.
39. 司美格鲁肽片说明书 (2024年1月)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国际糖尿病idiabetes
《国际糖尿病》International diabetes-同步传真国际糖尿病最新学术进展,为糖尿病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