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但随着学习与生活压力加大,我们发现部分青少年出现了一些心理健康的问题,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在研判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问题。
——市直机关关工委执行主任陈映飞
翻开青少年时期的记忆之书,你是否还记得当时那个初识愁滋味的自己?因为“考不完的试”而厌烦,因为“想变得合群”而焦虑,因为“总是不够优秀”而自卑……当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同伴、自我的“情绪风暴”席卷而来,当代青少年该如何冲破内心的阴霾,找到那缕穿透云层的阳光,真正做到“拥抱复杂的情绪,热爱本来的自己”?
佛山市直属机关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直通过多种形式持续开展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的工作,为了更好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良好氛围,市直机关关工委联合佛山传媒共同策划“悦听青春 阳光心灵”栏目,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针对前期在佛山+APP专题页面征集到的青少年、家长遇到的心理困扰问题,由主持人方可程与邱静等心理专家、从事关工委工作的相关代表、青少年或家长代表展开互动对话,在一问一答中探讨系列家庭教育热点问题,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为家长解答心理困扰。
今天,我们探讨的第一个话题是——
孩子希望有个怎样的家?
丨温暖聆听丨
家庭代表:丹妮(妈妈)
丹妮家庭是一个有爱的三口之家。过去一年多,经营工作室的丹妮努力在“妈妈”“女儿”“妻子”和“自己”这几个角色之间来回切换,试图找到家庭与事业的完美平衡点。但由于家、工作室、女儿学校之间的距离实在不便通勤,很多时候丹妮不得不一边处理客户信息一边辅导女儿作业,这种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全情投入的状态让丹妮的内心充满了疲惫与煎熬。经过了痛苦的挣扎,今年丹妮决定与女儿搬到学校附近的新住处,以便更好地兼顾工作与女儿,周末再回到原来的“家”短暂团聚。
心理专家:邱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今夜情为证》节目主持
丹妮这个特殊的决定就像一把双刃剑,怎么做才能让女儿感受到“家”的完整与温暖?我们一起听听她们的分享——
丹妮:对于我来说,“家”除了是一个承载家人的空间,更是内心与情绪的投射,这种投射会在无形中影响家人关系与家庭氛围。“搬家”之前,我难免会因为自己牺牲工作、兼顾家庭而产生怨言。但是“搬家”之后,我久违地收获了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可以更柔韧有余地处理工作、陪伴女儿。在我看来,这种状态带来的幸福感,远高于勉强让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个空间。但其实同时我也会有困惑,这样的“家”会是孩子想要的吗?
邱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美好、最珍贵的礼物是有相爱的父母。孩子会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流淌在家庭中的爱意,这种情感的交融与互动会让孩子内心感到无与伦比的踏实,是一个家庭的地基。”但在丹妮的讲述中,“爸爸”两个字几乎没有出现过,这可能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压力,当她感觉到自己分走了妈妈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这种倾斜会让孩子感到惶恐与内疚,增加他们情绪的负担。
丹妮:其实丈夫一开始并不同意“搬家”这个决定,但经过我们的沟通,他也作出让步,愿意试行这个方案。因为我们都不希望让每天的相聚像完成KPI一样,虽然人在一起,但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动荡不安的。通勤距离缩短以后,女儿每天的休息时间更充足,精神状态也更饱满。而我也更享受这种生活的改变,甚至平时不善于厨艺的我,也开始有心情研究食谱。虽然不能每天见面,但我与女儿会通过视频通话的形式,与“留守爸爸”分享每天的生活。而周末也会组织更有仪式感的“家庭约会”,让家人之间的关系保持亲密。虽然不尽完美,但这是我目前能力范围内能想到的最佳解决方案。不过有时看到女儿,难免会思考,这种特殊的“家庭模式”真的该长久维持下去吗?
邱静:“在一个家庭中,妈妈的稳定情绪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心灵上的安稳。”但同时也不得不指出,在丹妮的这段家庭关系中,爸爸“被隐形”了,而且爸爸被隔离在母女的圈子之外后,短期来看,妈妈和女儿看似都变得更快乐。但长期来看,女儿的生命中会缺少了“和异性的接触与相处”这样重要的一课。因此,即使不能每周五天都见面,还是建议丹妮多邀请爸爸到新住处,哪怕只是短暂见面,但对于女儿来说,构建这种“父亲归位、母亲有界”的健康家庭关系,更有利于她探索内在的安全感,建立坚实的内心支撑。
在佛山+的前期征集中,“温暖的”“稳定的”“开心的”频繁出现在孩子们对家的寄望之中,这些看似官方且笼统的形容词,却是孩子们最直观、最朴素的心愿。
邱静:其实在所有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套关于“温暖”的标准——爸爸妈妈关系好、不冲突。温暖的母爱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有力量的父爱爸爸能加强孩子的认同感,两者的共存能让孩子建立更坚实的内心支撑。这种支撑或许无法在短期内带来成绩的提升等其他显著效果,但却能够让孩子更好地应对中年危机。这也是我们常听说的“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需要一生来治愈”。
丹妮的案例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纵观大部分家庭,爸爸妈妈基本都能每天陪伴在孩子身边。然而,亲子关系还是有可能变得“一团糟”,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邱静: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会误把对孩子的“要求”视为“关注”。父母发出的一个又一个要求指令,会打乱孩子内心的节奏,进而让他们产生“拖延症”,试图用这种方式找回内心的平衡。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家庭矛盾的出现,因此,父母要学会区分两者的差别。
“做作业了吗?”“快点洗澡!”“快点睡觉!”……
——看似在“关注”孩子,但提出的其实都是“要求”。这往往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有诸多要求,却没有关注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基础关注:“今天开心吗?”“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未来有什么梦想?”……
进阶关注:“妈妈做什么会让你更开心?”“家人如何相处会让你更舒服?”……
深层关注:“当孩子做得好/有进步,父母感到骄傲并向孩子表达”……
——“关注”其实是了解孩子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单方面输出,认为这就是对孩子好。
○“我希望有一个温馨的家,爸爸妈妈相互体谅、相互关心,我和弟弟和谐相处,一家人其乐融融。”
——陈乔熙(15岁)
○“我想要一个爸爸妈妈都顺着我的家,想要一个爸爸妈妈都为我着想、没有纷争的家。”
——小宇(11岁)
▼▼▼
○“对孩子来说,只有父母关系好,孩子内心才会获得安宁与自由。”
○“多孩家庭子女相处融洽只有一个可能,父母无差别地给予每一个孩子他们需要的爱与关怀,提供真正的心灵滋养。”
○“孩子需要的不偏心,不止是物质的公平,更大程度上是日常生活中一个下意识的眼神、一句脱口而出的话语。”
○“孩子的情绪病,其实首先应该治疗的是父母。当父母关系改善,孩子内心会变得安然。孩子会用症状换关系,用我的病换父母关系变好”“父母关系不好是因为我不乖、不够好”。
○“亲密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良好的父母关系、父子(关系)、母女(子)关系共同构成了家庭的稳定,为家庭成员带来正向情绪的馈赠。”
——邱静
家的温暖是不会熄灭的光芒,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他们心中最向往的家!
《悦听青春 阳光心灵》系列主题访谈,关工委与佛山传媒将持续探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热点问题,欢迎大家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