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秋收,南方北方大米小米陆续收成,一年中能吃到“最鲜米”的时候到啦!是的,本期的时令主角,就是“新米”,节目嘉宾 健康生活践行者 楚惠 带我们一起“凑米气”!俗语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意思是:人的生命和健康需要米饭等食物来维持,就像铁需要钢来保持坚硬一样。这句话强调了米饭等食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如果一顿不吃,就会感到饥饿和不适,这句谚语多年来仍被流传,提醒我们要注意按时膳食、好好吃饭。“五谷为养”出自《黄帝内经》,五谷指的是“稻黍稷麦菽”,当中与米饭相关的是前三位“稻黍稷”。
“稻”是指我们日常的粳米、籼米和糯米;“黍”即黄米,由于粘糯难消化,现时多用作糕点,基本不作主粮;“稷”是小米,虽主产北方,由于其“新米凉、陈米寒”的特性,在调养脾胃和肾经系统的作用比较突出,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我们日常吃到的“粳米”、“籼米”、“糯米”和“小米”均属禾本科植物,具体的物性和应用可参考下表:
以上列出的是米的几个大类,在漫长的生长驯化和选育杂交历程中,它们相互还衍生出很多细分品种。比如除米白色的稻米外,还有红皮、紫皮、黑皮、绿皮的大米,小米中也有浅黄、深黄、深绿和类黑色的品种。每种颜色米的大,还能再衍生出粳、籼、糯等品种,不同地域的水土,也能养育出不同特点的本土米种……不同品种的大米小米为人们提供着不同风味的主粮。根据中医典籍记载的物性,小米最凉,粳米性平偏凉,籼米、糯米偏温,再作细分的话,可参考两位古代著名医家的经验:李时珍《本草纲目》:“北粳:凉,南粳:温;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赤粳:热,白粳:凉;”
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储存陈久者名陈粟:味苦,性寒,作粉尤解烦闷。”
意思是:生长于北方的粳米比南方的凉,10月后收成的晚粳,比8-9月的粳米寒凉,陈放过的粳米比新粳米凉,白皮粳米比红皮粳米凉。小米是众米当中最凉的,陈放过的小米物性寒,更能解体内烦燥闷热。“新米”是指“当年”新收获的稻谷,经过“脱壳”、抛光等工艺加工出来的大米。这里涉及两个时间节点:“当年”和“脱壳时间”:
【当年】是指这些稻谷收割下来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如收割期为8月的早稻,至第二年8月前,仍可被称为“新米”。更可口的“新米”,则与【脱壳时间】息息相关:通常“刚脱壳”的“新米”,更加鲜香,饭气更足,因而您也可以选择一些“现脱现发”或脱壳1个月内的“新米”,体验一下其气味和口感。然而,有些体质敏感的朋友,并不适宜长期食用“新米”,因为“新米”相对于“陈放米”较温燥,需要养阴生津,或处于外感燥热期的朋友,更适宜选脱壳后储存三个月以上的大米,或重点选“粳米”或“小米”,甚至“陈小米”,以获得其“解热”“除烦”的调理效果。以粳米为例,总体物性“平性偏凉”。
参考《本草纲目》中对“粳”的收成时间和地域详述:粳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粳米多产于北方,于6-7月收成的早造粳米,用来进食是没有问题的,若要起到“除烦渴”的作用,则要采用8-9月份收成的粳米,凉性才足。生长于南方的粳米,物性比生长于北方的粳米温,需要等到10月份收成的晚造粳米,才可 “入药”以起到调理效果。大米小米,均属日常食品,严格来说,《本草纲目》中的“粳米入药”,指的是“粳米”在中药方剂中的食疗配伍,比如《伤寒论》中著名的清热方剂“白虎汤”,用的就是粳米性凉能除烦热,同时还能补气健脾,避免“白虎汤”的君药石膏过寒给身体带来的偏性:《伤寒论》:白虎汤
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
功能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这里所说的锅巴不是指现在的零食锅巴,而是用铁锅、陶瓷锅等容器烧干饭时,底层米饭形成的“金黄饭焦”。烧焦至黑的食物被列入垃圾食物,但这里“焦”只是微微焦黄状态,并且还是无油干烧所得,并非米饭直接接触明火烤焦。这种由米饭“饱受热力”后所形成的辛香金黄的饭焦,香气醒脾开胃,焦香的碳水营养避免了常规蒸煮米饭的粘性,就如中药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的作用,帮助推动脾运力化解食积。我们在食肆品尝煲仔饭或石锅饭时,若锅底的锅巴没有烧到焦黑,就不要浪费啦。对于牙口不够好的朋友,家里有可以煮出锅巴的饭煲的话,还可以用饭焦煮成粥来食用:与饭焦粥类似的民俗食疗,还有炒米茶,顾名思义,就是把米或米饭粒炒焦黄后,用于焖泡茶饮。炒米茶的喝法各地不同,有泡纯炒米的,也有在炒米的基础上加上茶叶、姜、枣、炒花生、甚至葱花、酸辣椒等做成的“炒米茶”。“炒米”的做法各地也不尽相同, 有些地方是用生米不加水直接在热锅上炒成焦黄,有的是用大颗砂石介质一起炒,让米的受热更均匀,有的是用煮好的米饭晒干后再炒至焦黄……炒米作为饮片,有一地方规范可作参考:《内蒙古蒙药饮片炮制规范》的“炒粳米”中列出的操作规范表明,北粳米由于性味偏凉,炒制后的粳米焦香,味甘,但物性也还是甘凉的,在食疗中可调理久病后的寒热交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成人用量为每次3~5g,如再磨成炒米粉作散剂则只需要0.5~1g,多用于茶、汤或入医嘱处方中服用。
炒后的粳米虽物性偏凉,但也有燥热之气,适合脾胃虚寒人士的对症调理,《本草纲目》中明列其禁忌:“炒米汤不去火毒,令人作渴。”因而也需要遵循“酌量而用,中病即止”的原则。在粥熬好冷却一定时间后,便可发现粥的表面,浮着一层细腻、黏稠的“粥糜”,《中药大辞典》中把它叫做米油,因多数是在煮粥时获得,也被称为“粥油”。
【别名】粥油(《重庆堂随笔》)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煮米粥时,浮于锅面上的浓稠液体。
【性味】《纲目拾遗》:"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①《纲目拾遗》:"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利小便通淋。"
②《随息居饮食谱》:"补液填精,有裨羸老。"
无论是用大米或小米熬粥后冷却形成的米油,都含有米粒的很多营养精华,这些精华在被煮制的过程中糊化,进入身体后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因而被认为有良好的滋补作用,适合小朋友、体弱老人或产后妇女滋补之用。准备小半碗大米(或小米、或大米小米混搭),简单淘洗一下待用。锅里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后,将米放入,待再烧开后转小火慢熬,期间不要再加水。熬至米软烂粥浓稠即可关火。关火后不要马上食用,等粥放凉一点的时候,粥油就会凝结起来了。
为了获得更优质的纯米油,煮粥所用的锅不要有油或添加任何佐料,并且在煮制的时候保持小火慢熬,这样凝结出来的米油才会纯净浓稠。
南方人以米米为主食,在新米上市的日子,不如一起“凑米气",尝尝今年新米的好滋味吧!
注:本文部分素材摘自《广东中医药》《中国好营养》《中国食物成分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材功效摘自《中药学》《中医营养学》《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百度健康药典》《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仅供阅读参考,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