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医学教育交流是中法教育人文交往中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领域之一。中法医学教育交流合作推动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并产生独特的“催化”效应。面向未来,中法医学教育交流合作的规模、体制创新、学生输入输出、相关支撑条件等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章建议进一步加大中法医学教育合作规模、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以新机制建设中法医学教育合作机构,实现中法合作办大学的突破;加强中法两国医学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
关键词:医学教育;中法;教育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4.07.02
引用格式:赵文华,赵宏媚,徐翀.中法医学教育合作历史、现状与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24,37(7):9-14.
中法两国同为世界文化大国和高等教育大国。一个多世纪来,两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成效卓著,呈现出规模逐渐扩大、类别逐渐多元、内容逐渐广泛、层次逐渐提升等特征。医学教育交流是中法交往中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领域之一。在新时代,医学教育是连接“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两大战略的枢纽。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本文回顾梳理中法医学教育交流与合作历程,分析交流合作面临的挑战,提出新时代在更高层次和更丰富内涵下推动中法医学教育合作的思考。
一、中法医学教育交流与合作源远流长
法国是最早和我国开展教育交流的西方国家之一。20世纪以来,中法教育交流与合作影响深远。在双方内在利益驱动和外部环境催生下,两国教育在相互交流、碰撞、融合中不断创新发展。总体上,中法医学教育交流与合作具有起步早、内容实、有特色、成效大等特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部、昆明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所医学院校是中法医学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典型代表,被誉为“能讲法语的医学院校”。
中法教育交流源远流长、渠道多元。从时间顺序和交流内容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 世纪前传教士的来华教育传播;19—20 世纪初洋教习的“请进来”与官派留学;20 世纪上半叶留法勤工俭学与里昂中法大学创立;新中国成立至今现代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开启与快速发展。从高等教育交流渠道看,主要包含三类[2]。一是法国天主教会组织的高等教育交流,主要以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以天津工商学院和上海震旦大学为代表,以法国近代科学为内容,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规章制度诸多方面直接引进法国教育模式。二是中国的民间人士、教育界精英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等,把在法国学习的理念引入中国并付诸实践,从组织赴法华工教育开始,直至建立私立中法大学。三是中法两国政府组织的高等教育交流,如中国政府选派的留法生教育,以及两国政府在中国境内和法国境内合作建立的一些高等院校,如里昂中法大学、巴黎大学中国学院、上海中法工学院等[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始于中法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走过60年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尤其在1997年中法全面伙伴关系和 2004 年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后,两国之间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得到深化,中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进入繁荣时期。中法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呈现出逐渐多元化的趋势,主要形式包括学生流动(student mobility)、课程流动(program mobility)、机构流动(institution mobility)[4]。
中法医学教育交流合作推动了中国现代医学发展,为中国现代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法医学教育交流与合作始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年)。该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前身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来源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医科也是当时震旦大学最重要的学科。当时天主教会在中国办的医院和诊所中的医护人员85%是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震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科和课程设置和法国国内医学发展高度一致,如医科学生必须先取得物理、化学和自然科学(P.C.N)文凭①。法国国内的医学机构,如巴黎医学院、巴斯德研究所、巴黎其他医院、诊所,以及蒙彼利埃和斯特拉斯堡医学院等都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建立密切联系,大量医学生毕业后赴法国各医学院、研究机构深造。[5]
中法医学合作推动中国高水平医疗机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身是1907年由法国教会创办的广慈医院,目前瑞金医院已成为中法医学交流合作的范本。作为中国第一所以法语教学为特色的大学附属医院,瑞金医院培养了众多会讲法语、在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名医大家,包括中国首个通过法国巴黎医院住院医师考试的留学生、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开拓者邝安堃(其于1985年获法国国家骑士荣誉勋章),癌症诱导分化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创造“一门四院士”传奇的王振义等。[6][7]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医学界的留法人士,如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等皆毕业于巴黎大学医学院。
中法医学教育交流合作产生独特的“催化”效应。1964年中法建交当年,中国首个医学法语班经卫生部批准在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设,开启中法建交后两国医学教育合作的新篇章。1997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法语班项目被正式列入中法两国政府级文化教育合作项目。2002年,法国在上海首个大型医学科技合作项目——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中法生命科学和基因组研究中心成立,中法医学教育与科研合作再创新典范。[8]2013年临床医学法文班成为国内首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举办的本博贯通医学教育项目。2018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里昂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大学五所院校共建的“中法联合医学院”正式成立,每年有近百余位中法医学生互访交流学习,开展广泛科研合作。法方每年至少提供10名外籍住院实习医师的职位并为其“专业培训证书” (A.F.S②或者A.F.S.A③)。中法专家教授联合考评,合格者方有资格赴法(涉及18所大学、25个医学院和18所医院)实习一年,实习计划由中法双方教授合议制订实施,所有费用由法国政府支付。2015年,瑞金医院与法国巴黎医院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成为该集团在中国的首个海外培训基地。每年都有一批法国学生到瑞金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时,瑞金医院里100多名会说法语的医生成为他们的中国带教教师。2019年,中法外科学院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成立,该医院汇聚仁济医院、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斯特拉斯堡大学医院集团、法国国家外科学院等多家单位的医、教、研优势力量,面向全球开放外科专业培训。中法双方合力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体系,法国医师培养改革成果也对仁济医院开放,涉及的医学教育培训课程和证书有10个,包括外科基础教育、临床基础研究、医院和科室管理、模拟实训教育学、智能外科和新技术证书等,学员在培训期间完成相应的课程并通过考核认定即可获得双方认可的相应培训证书。2024年中法外科学院(仁济)新一轮协议签署,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医学教学、青年医护人员培养领域的交流,深化在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合作。
以法语教学为特色的“中法医学班”成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品牌。武汉大学2001年创办中法医学班,“中法医学班”累计联合培养博士、赴法攻读博士学位学生共计250余人,双方合作开展科研课题合作研究20余项,198名法国学生通过项目来武汉大学学习交流。[9]2006年,时任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率团来访时,盛赞武汉大学与洛林大学合作乃“中法合作的典范”。2009年,武汉大学与洛林大学联合创建“中法无边界实验室”,联合开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手术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10]重庆医科大学与鲁昂亨利·贝克勒尔癌症研究中心、巴黎古斯塔夫·鲁西癌症研究所、巴黎居里研究院等进行多层面、多学科的交流合作。2000年,重庆医科大学创办法语强化培训班,与斯特拉斯堡大学和图卢兹第三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其“中法医学精英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支持。[11]昆明医科大学1996年成立法语班,每年从临床医学专业择优选取20~30名学生重点培养,选派学生赴法国进行短期学习和实习,合作单位包括法国巴黎第六大学附属皮蒂埃-萨尔佩特里埃医院、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洛林大学南希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布列塔尼西方大学布雷斯特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至今共培养超过2000名能讲法语的医学人才。[12]
校际跨国合作取得突破。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医学院、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四所院校共聚法国里昂,举办“医学人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四方签署《医学人文科学教育多边合作专项协议》,开创高等医学教育“医学人文” 国际多边教育合作的崭新模式。
二、中法医学教育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不断丰富,呈现出多领域、高质量、体系化的合作办学特征。中法医学教育交流合作也取得不俗成绩,但在整个中法教育交流合作体系中,与国家发展期望、全球健康事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以及两国高等教育发展潜力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法医学教育交流合作的规模和影响力有待扩大和提升。中法合作办学分布在中国大陆18个省份,其中上海、北京、浙江位居前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涉及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 8 个学科。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工学与管理学,分别占总数的44.4%和 33.8%,医学占比很低。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分别占50%左右。尽管2015 年以来,教育部明确提出重点支持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合作办学项目,但是医学领域的合作项目增长不多。目前,经教育部审批的医学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18个,医学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25个,数量有待扩大。其中医学类中法合作办学机构仅有2个,医学类中法合作办学项目仅有3个。中外医学教育合作办学中,大多集中在生命科学、药学、预防与公共卫生等领域,临床医学合作办学未能有大的突破。中法医学教育合作历史悠久,临床医学合作底蕴深厚,培养了一批名医大家,但由于中法医学合作办学面向全球和全国的宣传不够,还未获得广泛关注。
中法医学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创新尚需突破。[13]中外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日益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国高校与法国高校举办本科以上层次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69个,主要包括三类。[14]第一类是中外合作项目,是最常见的合作模式,由中方合作大学中的一个学院或与学院同等级的机构实施。一般情况下是颁发一个外方合作大学的文凭,或者颁发一个同专业和同等级的中外合作机构文凭,有时也会同时颁发中国合作大学的文凭。中法教育合作办学大多属于项目合作。第二类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中国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常见的模式是中外学院,中方合作大学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学院。这类机构与校内其他学院享有同样的地位。中国大学招收的学生在全国本科或硕士入学考试中都是按其配额系统录取。中国目前办学实体机构中有 77 所中外学院,其中 13 所是中法学院。目前中法医学合作办学还只有半实体化的办学机构,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法联合医学院,还不具备校内其他机构同等的地位和权利。第三类是中外合作办大学,是中外高校合作的最新形式,也可以称作中外高等教育合作的最高层次。中国合作方和外国合作方组建新的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办大学,目前还没有中法合作办的大学。
中法医学教育交流合作学生输入输出不平衡。尽管近几年留学规模因多种因素减小,但赴法国留学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正在上升,从2020年的第8名上升到2022年的第5名。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中我国输出学生人数多,赴华留学学生人数少。2018年中国赴法留学人数为4.6万人,是法国第三大国际学生生源国。法国是欧洲国家中来华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2018年在华留学人数10,695人。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快速提升,一大批高校和专业开始跨入世界一流的行列,对发达国家留学生的吸引力提高。随着中国医疗技术水平与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某些领域已领先国际同行。中法合作也从单向地学习法国,逐步转变为如今的合作共享。近5年来,法国各医院每年公派25~30名医学生至瑞金医院参与暑期短期培训,其实习效力等同于在法国国内实习。但总体上看,中国高校与法国高校签订的合作协议,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有双向的联合培养,即有法国学生来华留学,本科和博士阶段法国学生来华留学则很少。
中法医学教育交流合作相关支撑不足。一是语言基础,中法两国已分别将法语和中文教学纳入本国教育体系。中国开设法语课程的中学超过100所,学习人数超过1万人,法语也成为我国高考选择科目。中国大学拥有法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点148个,硕士教学点34个,博士教学点10个。[15]总体上看,中国法语教师和中学阶段学习法语的学生人数还不多,到大学阶段选择中法合作办学要多学习一门语言,学习难度加大,这让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二是相关支持项目不多,目前除中国政府奖学金外,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法国高教科研部欧洲及国际关系与合作司(DREIC)、法国外交与欧洲事务部全球化发展与合作总司(DGMDP),以及法国高等教育署(Campus France)决定共同实施“蔡元培博士生交流项目”。[16]该项目以中、法合作科研课题为基础,资助有合作基础的中、法双方研究人员和博士研究生到对方国家参与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每年双方最多可资助25个科研合作项目,每个科研合作项目最多资助 8人,其中中法双方至多各 4人(含研究人员和博士研究生)。这些项目对促进双方双向交流合作有积极意义,但类似的项目太少,且项目支持的留学人数比较有限。
三、推进新时代中法医学教育合作迈上新台阶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会上强调,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习近平主席亲自宣布一系列深化合作新举措,包括中方将加快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推动未来3年法国来华留学生突破1万人、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等,为加快推进中法医学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时代机遇。
一是加大中法医学教育合作规模、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中法医学教育实质性合作的院校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医学院校,交流与合作地域不平衡性和双方往来不对等性等问题依然存在。笔者建议中国医学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落实好中法建交60周年两国元首的指示,进一步深化中法两国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具体包括:重点推进与法国一流医学院校、一流学科的合作办学;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政策引进法国医学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建设,提高法语教学水平,吸引更多的法国医学生到中国留学;更好发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的作用,加大对医学教育项目的支持力度;在中法双方正在共同实施的“蔡元培博士生交流项目”中,加大两国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的支持力度;借鉴“三国四校”模式,鼓励支持以大学为主体,以医学人文交流为主题的跨国民间高校组织开展持续性的合作交流。
二是探索新机制,建设中法医学教育合作机构,实现中法合作办大学的突破。选择若干办学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声誉卓著的中法医学教育合作机构,建设中法医学教育合作试验区。赋予试验区一系列教学改革任务和探索责任,可在试验区由建设拥有自主招生、自行组建课程、教师招聘、资金招募等权利的合作办学机构。对试验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放宽医学专业对外合作办学的政策限制,不强制在同一阶段颁发双证等。教育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办学学校加大对中法两国教师交流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增加互访培训,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更深入学习法国医学教学特色(尤其在医学人文方面),实现两国课程学习互鉴,最终形成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优秀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中法一流医学院校合作举办中法医科大学,实现中法合作办大学的突破。
三是加强中法两国医学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大对大学主办的中法医学国际论坛等支持力度,为中法两国医学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架设桥梁,为医学科研合作搭建平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可推动前沿医学发展的国际学术品牌。支持大学与法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的深层次合作。支持大学和大学附属医院与法国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临床学院,如中法外科学院等的建设。
作者简介:赵文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上海 200240);赵宏媚,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240);徐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助理研究员(上海 200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2年度重大项目“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与合作有效性研究”(编号:22&ZD308);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23年度国外教育研究委托课题“医学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编号:EMIC-YJC-20230006)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4年第7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