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社会服务已从“提供服务”走向“全面参与”,实现了育人使命与社会发展的双向融合。为将社会服务使命落到实处,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学术参与理念的影响下,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代表的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战略迭代的顶层设计、系统完善的社会服务课程和活动、内外联动的资源汇聚机制、与院系平行的服务组织机构,以及规范导向的服务支撑保障。公立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呈现出“自为”与“外塑”的统一,高校主导与社会参与的统一,面向全球与服务本土的统一等特点。借鉴美国经验,我国研究型大学可从“服务”和“参与”的统一,加强社会服务课程化探索,畅通参与机制,强化机构建设,健全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为研究型大学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公立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学术参与;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4.10.03
引用格式:胡昌翠.从服务到参与:公立研究型大学何以高质量服务社会——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24,37(10):18-26.
现代大学需要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及现实环境保持联络,大学必须对其所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整体融入外部环境。[1]美国大学从创立伊始就十分注重服务社会,提倡大学既要有学术视野也要有现实关怀,在实现社会服务价值的同时培养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公立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立研究型大学一般由公共财政支持创办,在服务社会和提升公共福祉方面发挥中特殊的作用,其服务范围、服务领域、服务层次和社会贡献度与一般大学存在本质区别。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公立研究型大学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在社会服务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如设计了战略迭代的顶层设计、系统完善的公共参与路线图、内外联动的资源汇聚机制、与院系平行的服务组织机构以及规范导向的服务支撑保障,系统构建了大学社会服务的运行模式。本文以获得“卡内基高校社区参与分类”荣誉称号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为例,阐述公立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的经验,为我国研究型大学落实社会服务职能提供借鉴。
一、从服务到参与:大学社会服务转型发展的动因
学术参与理念的渗透促进了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迭代更新。[2]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经历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拓展(Outreach)和参与(Engagement)三个阶段,从中可以窥见美国高校社会服务从提供“终端服务”走向“全面参与”的过程。
(一)赠地时代的公共服务促成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诞生
志愿服务是美国生活方式的标志之一。[3]19世纪60年代,大学在走出象牙塔、与世俗社会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诞生“公共服务”[4],这一概念发端于美国并非偶然。富兰克林1755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学院时提出,对社会上任何职业有帮助的科学都要纳入学校的课程,竭力满足商贸经营者、机械制造者等各行业普通劳动者的需求。[5]1825年,托马斯·杰弗逊创建弗吉尼亚大学,主张在大学中传播实用学科,在当时美国西部大开发、技术型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倡导大学为州的发展提供“实际价值和利益”。[6]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莫里埃法》规定州要资助专门从事农业、工业和机械教育的学院,在不触及传统古典课程利益的基础上开设农业和机械相关课程,以服务州的工业和农业发展。在实用主义思潮影响下,美国赠地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并开设了农业和机械相关课程,建立机械工厂、铸造厂、农场等实践基地,为后来各高校“水波涟漪状”铺开实施的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二)学术资本主义道路大力拓展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20世纪80年代,科技创新成为第一生产力,新自由主义和新公共管理主义对自由市场的追捧进一步凸显企业的重要地位。198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贝多法》,支持大学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大学振兴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美国研究型大学纷纷建立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深度卷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例如,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轴心形成的波士顿128号公路产业带,以斯坦福大学为中心形成的硅谷产业园区,数百个大学科技园活跃在全美各地,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试验田,这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完成,大学面临着办学资源需求增大和公共财政逐年缩减的矛盾,于是不断拓展自身的社会服务,将目光投向市场并走上了“学术资本主义”道路。在校企合作的影响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获得了蓬勃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一批专业性民间组织也在大力推动高校开展社会服务。例如,美国校园契约组织(Campus Compact)成功将社会服务融入大学课程,在全美各大高校中发起服务性学习运动,使社会服务课程建设在美国高校中规模化铺开。
(三)学术参与的渗透促进大学与社会发展的双向融合
20世纪90年代,在新制度主义的影响下,大学运行模式逐渐“去中心化”,欧内斯特·博耶提出“学术参与”理论,呼吁大学社会服务由单向输出和终端交付服务模式向大学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转变,并用“学术参与”这个概念将社会服务纳入大学学术范畴,使社会服务获得了与大学探究性学术相同的价值和地位。[7]大学积极吸纳社区资源,将社会服务精神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基因吸纳进自身的课程与教学中,系统构建社会服务课程体系,社会服务深嵌大学运行体系,初步达成“育人”使命和“服务”价值的统一。事实上,虽然从赠地学院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强化大学与社会联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仍然较少涉及该领域,导致高校的教学和科研都面临新的压力。在教学方面,服务性学习的出现对大学教学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在科研方面,知识生产新模式的产生使大学有丧失知识生产中心场所的危险,大学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势不可挡,掀起“公共参与”热潮[8],大学社会服务形成横向拓展服务范围,纵向深化社会服务深度的“拓展与参与”格局,促使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自我更新,社会服务在全美高校中以制度化方式存在,使大学社会服务使命成为横跨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运用和知识溢出的重要载体,贯穿大学发展的始终。[9]
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服务的路径
理念的转向促进了实践领域的急剧变革。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性格,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积极倡导“让社区参与回归课堂”。自学生入校开始,学校就为本科生提供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的社会服务路线图,将社会服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美国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UCLA近年来在师生公共参与、校地融合、应对全球重大挑战,以及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系列卓越成就,大学在保持学术卓越的同时,不断拓宽社会服务渠道,充分回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战略迭代的顶层设计
UCLA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倡导“真正的棕熊价值观”(True Bruin Values),鼓励师生以崇高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回馈社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尊严;用最好的道德行为来为自己和社区成员负责;做到诚信做人做事,服务造福全球民众;在学习中竭尽全力、追求卓越。从服务社会的理念来看,UCLA认为,公立研究型大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引擎,在促进技术转移、加强与产业界合作、培育创业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将“实现社会公益的最大化”作为自身发展目标,将知识创新成果传递给社会,以更有力地支撑大学的学术和科研。作为高质量公共高等教育的倡导者,UCLA时任校长吉恩·布洛克(Gene Block)主张,大学发展的重点任务应包括学术卓越、公民参与、多样性和财务安全等多个方面。[10]UCLA提出社会服务的理念,将公共参与视为大学的使命,将积极改变洛杉矶市民生活并惠及全美及世界各地的人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全校师生努力支持社区研究、应用和转化成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并通过课堂教学、服务学习和专业培训为社会提供广泛的公民教育项目。学生的国际参与至关重要,并鼓励师生主动链接全球资源,与亚洲、太平洋和拉丁美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全球治理能力。[11]随后,UCLA制定《创造未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战略计划(2023—2028)》(Create the future: UCLA Strategic Plan 2023-28),该计划延续大学为全球、全美和本地区服务的使命。该计划提出,UCLA是推动加州乃至全球积极变革的卓越引擎,大学应主动为洛杉矶地区、国家和世界的福祉作出巨大贡献。[12]横向来看,UCLA不断拓展着社会服务范围,从洛杉矶地区到整个美国,再到“全球社区”;纵向来看,UCLA不断深化社会服务导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步伐,将社会服务的理念和实践贯穿在公民培养、教师学术科研评价改革和服务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学正朝着服务全域、融入世界的“全球社区”发展。
(二)系统完善的社会服务课程和活动
UCLA将社会服务课程建设视作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13]自学生入校开始,学校就为本科生提供了贯穿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的公共参与“路线图”(Roadmap),为学生规划四年要参与的社会服务课程和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服务社会的基础知识并践行公共参与的精神,为大学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提供强有力的载体。为提升课程“能见度”,大学专门为社会服务类课程定制代码“XP”,正是取自“eXPeriential”中两个大写的字母,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社会经验的重要性,使社会服务类课程与全校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处于平等的地位。为促进课程高效实施,社区参与中心积极开展社区供需对接、调研社区需求,方便安排教师、学生和社区伙伴开展合作,也方便锚定课程受益群体、安排上课地点、敲定服务活动、落实拟产出成果。社区参与中心主张“让社区参与回归课堂”,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课程和活动,包括辅修社会服务类课程,申报社区变革者项目,参加社区研究计划等。
以辅修社会服务类课程为例,该类课程设计较为灵活,全校各院系可结合学科特色开设相应的跨学科社会服务课程模块,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创造独特的社区参与机会。学生可选修社区组织、政策发展、社区提案、社会公益创业等课程。[14]服务美国幼儿教育行业的“启航”项目,全校各专业本科学生均可以报名参加,学生可选择在威斯敏斯特早教中心、约翰·亚当斯儿童发展中心、玛丽娜早教中心等幼教机构开展社会服务。这类课程主要由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机构资助,如果学生在社会服务中表现卓越,还可以参评国家和社区服务局的“西格尔教育奖”(Segal Education Award)。此外,大学社区参与中心与全校各院系通力合作,学生可以申请各院系提供的社会服务实习课程,申请者有机会获得社区实习岗位、课程学分以及充分体验真实工作世界的机会。相关信息一般由各院系课程教师发布,包括课程名称、开课学期、上课要求、学分额度、实习招募等,并开放给符合条件的学生申请,学生完成学习后可以获得高年级课程学分。[15]这类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将经验学习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社会变革者(Changemaker Scholar)项目旨在指导大学生成为引领社会变革的力量,入选“社会变革者”的学生可获得2000美元奖学金支持,并申请修读更加专业化的高年级学分课程(upper division credit)。[16]入选学生在社区变革者带领下,参与长周期社会服务课程及活动,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不断积蓄起参与社区变革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与社区变革者一起分析社区存在问题,提出创造性改造社区的观点和方案,以推动社区朝着更加公正的愿景迈进。除课程学习外,UCLA还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学术研究“阿斯汀社区参与学术计划”(Astin Community Engaged Scholars Program)。[17]该项目择优遴选本科生参加,为入选学生配备至少一位社区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和实施相关科研项目,社区合作伙伴为学生顺利开展社会服务提供必要的实践指导和支持。[18]
(三)内外联动的资源汇聚机制
一是广泛汇聚资源,形成重大挑战计划(Grand Challenge Project),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该计划由UCLA牵头实施,集人才、教学、科研、公共参与服务为一体,旨在应对能源、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例如,重大挑战计划之一的“洛杉矶可持续发展计划”于2013年启动,提出到2050年使洛杉矶在能源、水资源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全方位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模范社区的目标。[19]UCLA积极参与应对能源短缺、水资源、气候变化等难题,实施相应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与学术界、企业界、政府、社会公益组织等各利益相关方开展协同创新合作,来自各个学科的教师、学生共同攻关科学、工程和技术方面的问题。UCLA建立强大的跨学科专家团队为社区发展关键问题提供决策咨询,专家团队负责起草问题解决方案、实施学生培养计划,以及管理项目运营团队。学校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下功夫,集中力量解决大问题,拓展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空间,对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改善社会服务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盘活资源,成立跨学科社会服务平台。UCLA组建跨学科和跨校区事务办公室,负责整合分布在大学各个校区、院系的研究所、研究中心,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接,形成强强联合的跨学科研究平台,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源、信息技术等,在国际化问题的解决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此外,UCLA为该平台配套相应的科研发展基金,如跨学科种子拨款计划。这一举措吸引了全美众多一流高校参与,形成高水平大学合作联盟,共同应对地区、国家和世界面临的复杂问题。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对大学财政资金日益缩减的情况下,UCLA采取高效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在运营经费上努力实现自给自足,与区域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产权回报率,促进学术产品商业化。
三是出台系列公共参与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设立了“社区参与学者校长奖”。社区参与中心的教师咨询委员负责颁发一年一度的校长社区参与学者奖,面向所有教师,每年评选5位获奖者,每位获奖者可以获得1万美元的奖金,旨在促使教师通过教授本科生社区参与研究课程,促使学术研究与社区参与相结合。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社区参与相关的研究的范围就越来越广阔,在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与社区伙伴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创造价值。为提升社会服务课程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课程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探索大学学术课程与社区需求相结合的教学策略。UCLA每年都定期举办“社区参与工作坊”,为教师提供交流社会服务课程设计和教学创新的平台,使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惠及社区合作伙伴。[20]
(四)与院系平行设置的组织机构
基于社区参与的教学、科学研究已成为UCLA本科生教育的基石。UCLA积极发扬赠地学院社会服务传统,设立专门负责社会服务和外部拓展的副校长办公室,使人才培养和创新活动基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与外界建立持久且强大的联系,提升外部形象,获得外部资源支持。例如,UCLA每年向公众、议员介绍该校承担的使命和行动,尤其是对国家、地区和社区所作出的贡献,以获得外部支持。在此基础上,UCLA设立与各院系平行存在的社区参与中心,以系统化的方式促进和支持社区参与的研究、教学和学习,并与整个洛杉矶地区、全美乃至全球的社区及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该中心不断促进学生和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与社会共同创造、共同传播、共同保存和共同应用知识;支持教师个人和各院系、各部门发展创新课程,将社区参与的经验和研究与课程相结合;与社区组织建立强有力的关系,促进价值实现;助力社区合作伙伴实现校长提出的公民参与这一优先目标,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和研究机会。该中心将学生、教师、员工、校友和社区成员联系在一起,指导大家共同开展社会服务项目,负责大型社区服务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社区参与该中心常年组织200余位学生开展社区服务,这些成功经验已被其他大学、企业和相关组织推广复制。此外,隶属于大学学生事务部的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中心也积极支持社区参与中心组织的活动,负责协调大学和整个洛杉矶地区的社会服务活动,该志愿组织分支机构遍布洛杉矶诸多社区,与整个UCLA社区参与中心、社区项目办公室、社区服务委员会密切合作,形成强大的服务合力,激励成员为社区服务奉献力量。[21]为缩小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鸿沟,UCLA设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助力师生开展全链条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办公室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多方筹集企业资金支持教职工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医学、工程、物理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全过程监管,牢牢把握住校园到市场的“关键过渡区”,促进科技成果顺利走向市场。
(五)规范导向的服务支撑保障
UCLA在探索社会服务课程化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出台了系列社会服务制度规范,这些规范有利于助推大学发展转型、促进教师科研评价改革,以及提升学生社会服务成效。《支持UCLA教师考核及晋升的社会服务政策》等文件指出,卡内基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高校社区参与分类的界定对教师科研评价进行改革,将社会服务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级晋升体系;在教师学术考核中,社区参与成绩和教学成绩是重要的判断标准。此外,《UCLA本科生社会服务课程与教学设计规范》《社区参与视角下的学术考核评价政策》等文件也对公共参与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界定,包含课程门类介绍、教师职责划定,以及学术参与制度和规范的解读。[22]同时,为实施好社会服务类课程,UCLA要求教师要对课程和教学有十分清晰的认知。UCLA的社区参与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借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对高校社区参与的定义,即让教师、学生和社区在互利互惠和相互尊重的合作中进行教学、学习和学术活动。他们的互动解决了社区发展需求,深化了学生对公民参与和学术研究的理解,增进了社区福祉,并丰富了学校的学术研究内涵。[23]2020年4月,美国学术参议院本科生委员会批准一项新的、更为灵活的社区参与课程框架,取代2008年狭义定义的“服务学习课程”框架。新框架指导UCLA社区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发展,即社区参与为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社区伙伴创造了互惠价值;社区参与在整个学年需持续开展;社区参与要系统贯穿到大学的课程设计中,纳入学生学习评价;学生进行批判性反思,将社区经验与学术学习互联互通。教师在社区参与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具体采取哪种形式取决于特定课程目标、学科特点(见表1)。
表1 教师在社会服务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在服务理念上,UCLA社会服务运行体系呈现出人才培养使命的“自为”与社会服务形象“外塑”的高度统一,成为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的典范;在参与形式上,UCLA充分体现高校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多元统一;在服务范围上,UCLA鲜明地呈现大学面向全球共同利益与服务本土社会的统一的特点;在一系列制度规范的保障支撑下,大学社会服务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0年,若干位社区参与教师被评为社会服务模范工作者;2021年,UCLA刚果盆地研究所获得“凯洛格基金会社区参与奖”。[24]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颁发的“高校社区参与分类”,使UCLA成为公立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的典范。除UCLA外,美国其他高校也架构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课程,使学生的学习场所由原先的“小班小课堂”拓展到“学校中课堂”再到“社会大课堂”。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的推进策略
当前,研究型大学在社会服务中仍存在构建多中心、多主体协同发展的知识生产模式能力较弱,大学过于强调“终端式”和“交付式”社会服务模式,普遍缺乏与人才培养过程相衔接的社会服务课程体系,导致社会服务这一“宏大叙事”无法落实到师生日常的微观行动中,难以反哺高校育人和社会发展。此外,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还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缺乏落实社会服务使命的基层教学组织,组织创新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研究型大学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情境,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优化组织社会服务要素,实现服务主体、课程建设、组织管理、评价体系等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促进社会服务运行模式的整体跃升。
(一)完善课程体系,提升社会服务制度化水平
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推进社会服务“课程化”改革,使社会服务具有具象化的实施抓手。当前,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已步入课程化轨道,将社会服务与学术性课程融合发展,将教学、科学研究和直接社会服务三个职能进行整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强化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主体意识和奉献精神,以提升学生在社会服务中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力。[25]系统化的社会服务课程是培养学生具备社会参与这一关键素质和必备品格的重要载体,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行动中成为具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实践创新等素养的人。因此,研究型大学可将社会服务课程打造为制度化教育实践,整合以往分布在大学各部门、各院系的零散性、终端性社会服务活动,使社会服务回归课堂主阵地,将社会服务理念贯穿在大学课程、教学、科研与评价各环节,打造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开发指南、教学设计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做到“全域覆盖、梯度实施、突出差异”。
(二)迭代组织机构,创新社会服务实施样态
研究型大学要建立健全社会服务导向的组织机构,不断创新实体组织机构的形式,在已有的“国内合作处”“地方合作办”等行政组织机构基础上,大力拓展非实体组织机构或引入第三方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以实体机构和虚拟机构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设灵活多样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例如,UCLA公共参与中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社区实践机会,从管理到运营再到课程和社会实践,都有教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身影,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社区“打成一片”,改变了研究型大学和社区相互割裂的局面,提升了大学在社区中的声誉。社区参与中心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将分散在各个院系的优势资源整合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研究所或科研项目,并成立专门的跨学科项目组织办公室,统筹管理跨学科、跨校区、跨区域研究事宜。[26]此外,UCLA还与世界上多个高校合作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合作解决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挑战性问题研究[27],整合各高校专家学者、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使教育、科技、人才齐发力,形成大学社会服务的强大合力。
(三)汇聚社会资源,让世界成为学生服务社会的舞台
在服务层次和社会贡献度上,研究型大学要兼顾全球挑战性问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区发展需要,使育人和服务的融合成为可持续的行动。一是探索建立跨学科社会服务平台。参考UCLA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以实施“重大挑战计划”为契机,将各校区甚至全美的专家、教师、学生、员工汇聚在一起,合力解决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不断提升大学在市场和社会组织中的威信。二是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关注人文社科与理工农医资源的共享整合,并与其他高校、政府、地方、企业等主体开展服务协同创新,综合利用各项鼓励社会服务的政策、校友会捐赠、企业和个人捐资等支持性资源,对社会服务系统进行迭代优化,在多主体、多组织的参与中实现知识生产、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增值的良性循环。在整合校外的社会和市场资源的基础上,让学术、社会和市场三股驱动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研究型大学高质量开展社会服务。三是探索学术参与理念在研究型大学落地发展的具体路径。社会服务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转向和科研范式转移中扮演了重要的整合和嵌入角色,使传统大学呈现出新的精神面貌。[28]
(四)建设评价机制,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贡献度
近年来,英国高校科研卓越评估框架、卡内基高校社区参与分类评价体系都逐渐以制度化、约束性的评价方式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引导师生主动开展社区参与工作,不断提升大学社会服务能见度。此外,研究型大学探索出台社会服务的课程与教学相关标准、社会服务活动设计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是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进一步制度化的重要表现。当前,虽然我国出台了系列与大学社会服务有关的政策文件,部分评估指标多关注高校的直接性社会服务,如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继续教育成效、大学科技园规模和效益评估等。相关部门可考虑在学科评估、科研评估中纳入侧重人才培养的社会贡献度评估指标,进而优化适合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作者简介:胡昌翠,浙江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培训中心讲师(杭州 310058)
基金项目: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自为与外塑:美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课程改革框架的历史考察”(编号:COA240301);2024年度浙江大学党建研究课题“青年何为:研究型大学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课程路径研究”(编号:2024DJ-ZX601Z)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4年第10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