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 张肖伟 卓泽林:美国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交互发展研究

教育   2024-05-17 09:50   北京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三大基本职能的逐步形成,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也从疏离走向共生共荣。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通过人才资源开发、政产学研融合、文化浸润等与城市科技创新形成了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对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交互发展路径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学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启示我国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联动发展以科技人才培养为核心,提升城教互动能力;以政产学研融合为手段,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以开放创新为理念,深化城教互动模式。

关键词: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城市;交互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4.04.07

引用格式:张肖伟,卓泽林.美国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交互发展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24,37(4):45-51.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交互发展成为推动城市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二者呈现出相互促进、共荣共生的互动关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城市与大学将会非常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失去了一方,那么另一方将不能幸存。[1]纽约市不仅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更是高等教育中心,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在助推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获得各种资源,这又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与壮大。在三螺旋创新生态和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梳理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归纳分析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经济交互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之间的发展机制提供借鉴。


一、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交互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与城市关系的演变


随着高等教育三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社会服务)的演化拓展,其越来越多地受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的外部期望的影响,以满足“市场力量”的需要[2],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也随之日渐紧密,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疏离阶段(13世纪)


一般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12、13世纪的欧洲[3],由学者或学生自我管理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行会学校,如意大利的萨莱诺和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等为代表,注重培养绅士阶层的“自由教育”,以“七艺”为主要传授内容培养专门人才。此时的大学自我疏离于社会之外,属于封闭于城市之中的、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如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其专门论述大学理念的著作——《大学的理想》中所说:“大学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和学生组成,是一个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是教学的场所。”[4]


2.萌芽阶段(19世纪初期)


随着城市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大学的规模和人数不断扩大,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已不能顺应大学由时代变迁而变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对新知识的探索与发现的要求。1810年,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强调高等教育应当是由师生相互启发、自由探索知识、共同拓展知识边界的过程。[5]在洪堡的倡议下,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柏林大学建立,突破了中世纪大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分离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与社会互动的萌芽。例如,利比希的学生霍夫曼发明了多种合成染料,并联合一些化学公司,将研究成果付诸生产,促进了德国染料工业的发展。[6]


3.融合阶段(19世纪中后期)


大学公共服务的概念始于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7]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规定赠予各州土地,各州应当将收益用于成立州立大学,致力于农业与机械教育和研究的推广。[8]这使得美国逐渐建立了一批不仅进行专门知识教学,同时还进行科学研究,并为周边地区提供技术服务的赠地学院,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由此诞生。作为赠地学院的代表,威斯康星大学在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方面成效显著,其原校长查尔斯·范·希斯(Charles R. Van Hise)提出,大学应打破其传统的封闭状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即大学要在专注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专家服务并传播知识以积极促进全州经济发展,著名的“威斯康星精神”[9]也由此而来。这更加充分肯定了大学之于社会的作用,大学不再是一个封闭于城市之中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围绕城市的发展,在互动中发挥知识与技术服务功能,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加油站”。[10]


4.共生共荣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知识经济时代,研究型大学之于高技术城市的作用堪比煤矿在工业经济中的作用。[11]一方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始向创业型大学转变,通过创办初创企业、成立科技园和产业园等,助力高科技城市快速崛起。例如,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在纽约市罗斯福岛(Roosevelt Island)建造一座耗资20亿美元、占地约18.58万平方米的应用科学与工程园区——康奈尔科技园,把工业界与学术界聚集在一起,专注于构建直接解决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进行开创性研究。自成立以来,该机构已经培养了1200名高新技术人才,建立了80多家初创公司,其中约90%的初创企业都留在了纽约市,提升了纽约市的科技竞争力。[12]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突破地域界限,通过在海外国家成立分校、派遣留学生并开设国际课程等方式塑造城市的国际化影响力。例如,纽约大学已于阿克拉、柏林、布宜诺斯艾利斯、佛罗伦萨、伦敦、洛杉矶、马德里等12个海外城市创办分校,并且连续9年成为招收国际学生最多的学校[13],以自身国际化发展带动纽约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至此,大学与城市的联系空前紧密。


(二)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交互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大学与城市发展的有效互动中,既存在大学发展内生自动力和外部环境驱动力的耦合关系,也存在大学与政府、企业及科技研发机构的合作与互动。[14]由此,形成了“大学—政府—产业”互动的三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三者相对独立,同时又保持相互作用。其中大学旨在培养创新创业文化和进行商业化研究,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政府旨在促进对高等教育和研究能力建设的投资,为三股螺旋间的相互作用与稳定交流提供契约保障;产业承担着最终产品问世的重任。[15]三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不仅能促进它们自身的提升,同时还共同推动着城市的创新发展、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人力资本理论与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促进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真正源泉,人力资本存量越大,人口受教育程度、生产能力就越高,进而对区域创新发展的贡献率就越高。[16]高等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佳途径,纽约市与其本地高等教育正是通过一系列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互动,凝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上实现双方的深度融合。


二、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交互发展的路径


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评论工业社会刺激了大学长期确立的职能转变时写道:“中世纪的大学回顾过去,它自称是古老知识的宝库;现代大学是向前看的,是新知识的工厂。”[17]随着经济体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向后工业化、知识驱动、开放和更具互动性的创新体系的根本性转变,高等教育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互动也愈加频繁,其已经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次要代理人”转变为“主要代理人”,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同时也获得了各种资源、促进了自身发展。


(一)人才资源开发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高


高素质人才在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机构的首要使命和根本功能。创新型人才聚集在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亦获得各种机会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形成内生增长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纽约市在人才积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条件:拥有120多所大学,培养了超过100万名大学毕业生。[18]这些毕业生把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创新创业精神带到纽约市,为产业界提供了大量高科技、创新型人才,成为纽约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9]这是纽约市即使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仍能保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的关键原因。例如,作为美国最大、最多样化、最熟练的人才库的所在地,纽约市拥有9所学术医疗中心,培养了700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员。[20]这使生命科学领域的企业能够比在其他城市更快地找到他们需要的人才,从而吸引大量商业资本投资。2016—2018年,该行业风险投资资金增长400%,平均每年新增50多家公司和新兴初创企业,为纽约城市生产总值贡献31亿美元[21],成为纽约市全球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力量。


同时,纽约市科技创新的繁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进而推动高校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城市发展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例如,在网络安全领域,全球每40秒就发生一次网络安全攻击[22],而金融、医疗、零售和媒体等关键行业都是网络安全攻击的主要目标,也是网络安全产品最大的买家基础,因此纽约市2018年提出网络安全创新和人才的全球领导者的网络实习计划Cyber NYC,并预计在此后十年催生1万个高薪网络安全工作岗位。[23]基于此,脸书(Facebook)与纽约市立大学合作开发网络安全课程,培养该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与纽约市立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理工学院合作,开发创新的在线学习途径,从而为纽约市人才发展赋能。这不仅推动了纽约市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纽约市建设成为全球网络创新中心的能力建构。


(二)政产学研融合与城市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构建


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共同组织,具有内部合作、嵌入性、开放性、稳定性、依赖环境等共同特点。这种创新网络在促进特定区域内各种异构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创新与融合,进而成为提升城市科技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2008年金融风暴袭击纽约,金融支柱产业难以维持之时,时任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提出要将纽约市打造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形成了纽约市蓬勃发展且多样化的科技创新产业。由此,其高等教育纷纷开设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命科学、网络安全等前沿学科研究,根据“2022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4],纽约市四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医学等学科均位居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充分对接城市创新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纽约市的领先学术研究机构立足科技发展前沿,创建若干个知识转化和开发的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城市科技创新事业。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到市场(L2M)”加速器网络(Columbia L2M Accelerator Network)是一种为支持早期大学团队推进技术发展提供核心基础设施和资源的集体模式,自2008年以来创立十余个加速器项目,涵盖医疗(治疗、诊断、设备等)、清洁能源、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病原体监控和数字媒体技术,筹集资金超过2.85亿美元,为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提供关键资源,开拓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渠道。[25]


纽约市高等教育集群在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衍生初创企业的同时,自身研究声誉也得到提升。而研究声誉不但可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研究者,而且可以向投资者和潜在合作伙伴展示其学术创业水平,从而吸引投资,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均跻身QS 2023年可持续发展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Sustainability 2023)前50名。同时,纽约市2019—2021年生态系统价值超过371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大创业生态系统[26],为其高等教育集群生长与发展添势赋能。以纽约市高速发展的生命科学领域为例,纽约市生命科学计划(LifeSci NYC)投资3800万美元用于资助纽约市四家领先的科学研究机构——哥伦比亚大学、蒙蒂费奥-爱因斯坦医学中心、纽约干细胞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大学——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设施,以促进纽约市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27],提高其高等教育集群的学术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文化浸润与城市品质蝶变跃升


大学是经典的“公民”机构,它们可以在社会经济成功的文化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28]除了智力资源开发与创新体系构建,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具有文化—认知性要素的高校制度对区域的辐射,促进区域文化品质的提升。[29]


纽约市《城市技术、创新和创业倡议》报告指出,纽约市被评为全球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最强的城市。[30]这得益于其作为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摇篮的高等教育集群,通过建立创客空间、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引进企业家驻校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知识、经验,提供更加权威的帮助与指导,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事业。例如,纽约大学提供超过5万平方英尺的创客空间[31],为学生建立一个全校范围内的创业生态系统,鼓励多学科合作,加速创新,培养下一代创业领袖。根据PitchBook关于培育未来企业家的大学排名(PitchBook Universities: Top 100 colleges ranked by startup founders),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纷纷上榜。[32]这些大学在纽约市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将企业家精神带给每位纽约人,激发创新创业能力和意愿,成为吸引投资、催化和推动纽约市创新发展的磁石。


此外,纽约市特殊且多种族的劳动力对社会的包容性发展提出挑战,促使纽约市高等教育形成多元、开放包容和公平的文化环境。例如,纽约大学成立了全球包容、多样性和战略创新办公室(Office of Global Inclusion, Diversity, and Strategic Innovation),通过提供专家咨询、资源和创新战略,帮助指导大学及其独具全球性和多样化的师生,营造开放包容的交流环境,这不但可以更大效应地发挥高校智库优势、释放人才“虹吸”效应,满足创新创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可以促进创新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快速传播。因此,具有多元和开放包容文化的纽约大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成为美国国际学生最多的学校之一,国际学生比率达到95%。[33]“机会”和“多样性”这两个词反复出现在学生对纽约生活的描述中。一位受访者总结了其吸引力:“这里有如此丰富的学术、文化和行业多样性。每个人都能找到归属。”[34]


三、启示


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一座城市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与该城市的高等教育集群紧密关联。高等教育职能演变的发展史,也是与城市关系从疏离走向融合的历史。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在城市发展中获得了新的中心地位,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一)以科技人才培养为核心,提升城教互动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集群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的历史重任。一方面,应着力建设公私立教育并存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从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既要鼓励和支持城市高等教育集群协同发展,又要引导高校在各自类型和层次上追求卓越、办出特色,形成适应城市科技创新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与城市联动发展。另一方面,大学内部应当重视面向大众的创业教育与实践,健全课堂的教学机制,激发参与人员的自主学习动力,并结合实践进行指导帮扶以及注重文化的引领作用等多位一体的方式最终构建起富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其创业意愿。[35]同时,立足城市发展主战场,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同城市产业发展需求对应起来,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以政产学研融合为手段,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体系与其一流高等教育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充分参与互动。一方面,政府应当通过提供补贴、政策支持、金融保险支持等多方面措施发挥顶层设计作用,明确高等教育在城市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通过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高等教育集群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互动合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应主动寻求与政府、企业等的合作,通过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如校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开放共享平台打破阻碍创新和合作的空间障碍,充分发挥高校或研究机构在创新活动中的枢纽与源头作用,促进高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针对性与应用性转化,建设政产学研的实质性战略联盟。


(三)以开放创新为理念,深化城教互动模式


随着创新人才对软因素的偏好愈发强烈,区域特质对人才的吸引驻留能力也转向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完备以及公共或私人开放式空间的可获得性等科创环境软实力建设。一方面,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应当整合和利用校园内包括企业空间、创客空间、实验室以及其他合作空间在内的研究设施,打造教学、科研与企业相互交融的开放式协作空间,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作为公共平台可以发挥关键的社会文化作用,在地方层面提升城市凝聚力和促进社会融合。大学或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开展科技见面会、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创意大赛等社会交往活动,为交流思想创造环境,同时通过相关教育培训促进弱势群体的良好就业,从而形成高等教育集群和城市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ROWLEY L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black urban communities: the clash of two cultures[J]. The urban review, 2000, 32(1):45-65.

[2]BRENNAN J.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J]. Higher education, 2008(3):381-393.

[3]BROCKLISS L. Gown and tow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 in Europe, 1200-2000[J]. Minerva, 2000, 38(2): 147-170.

[4]刘宝存. 纽曼大学理念述评[J]. 复旦教育论坛, 2003,(6): 73-76.

[5]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陈恢钦,周京,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8.

[6]朱国仁. 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演变的历史考察[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35-41.

[7][11]李乐平.美国大学与城市关系演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审思[J].教育学术月刊,2022,360(7):36-42.

[8]SMITH G K. Twenty-five Years: 1945-1970[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70:148.

[9]康健. “威斯康星思想”与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J]. 中国高教研究, 1989(4):40-41.

[10]刘晖,李嘉慧.论大学与城市发展的时空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5):1-7.

[12]Cornell Tech. Cornell Tech celebrates 10th anniversary of winning NYC competition[EB/OL].(2021-12-19)[2023-05-15].https://tech.cornell.edu/news/cornell-tech-celebrates-10th-anniversary-of-winning-nyc-competition/.

[13]Open Doors. International students[EB/OL].(2022-11-14)[2023-05-15]. https://opendoorsdata.org/annual-release/international-students/#fast-facts.

[14]韩海波,刘欢喜,王斌,等.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协同路径探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2,34(6):167-177.

[15]亨利.埃茨科威兹,王平聚,李平.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9,27(4):481-488.

[16]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 51(1): 1-17.

[17]YOUTIE J, SHAPIRA P. Building an innovation hub: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roles in regional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Research policy, 2008, 37(8): 1188-1204. 

[18]NYCEDC. NYC is talent [EB/OL].(2021-04-12)[2023-05-02].https://edc.nyc/article/nyc-talent.

[19]卓泽林,张肖伟.从金融中心转向科创中心:高等教育集群赋能城市转型发展——基于纽约市的探讨和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2):106-116.

[20][21]LifeSci NYC. NYC: a global leader in the life sciences[EB/OL].[2023-05-02].https://lifesci.nyc/lifesci-in-nyc.

[22][23]NYCEDC.NYCEDC unveils global cyber center, innovation hub, and new talent pipelines to secure NYC’s future[EB/OL].(2018-10-02)[2023-05-02].https://edc.nyc/press-release/nycedc-unveils-global-cyber-center-innovation-hub-and-new-talent-pipelines-secure-nyc#_ftnref1.

[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22[EB/OL].(2022-07-19)[2023-05-04]. https://www.shanghairanking.cn/rankings/gras/2022.

[25]The Columbia Lab-to-Market  Accelerator Network.About L2M[EB/OL].[2023-05-04]. https://labtomarket.columbia.edu/content/about-l2m.

[26]Startup Genome. New York City #2[EB/OL].[2023-05-04]. https://startupgenome.com/ecosystems/new-york-city.

[27]NYCEDC. A recovery for all of us: New York City invests $1 billion in life sciences[EB/OL].(2021-06-09)[2023-05-06].https://edc.nyc/press-release/new-york-city-invests-1-billion-life-sciences.

[28]CHARLES D. Universities as key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s i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 Innovation: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06, 19(1): 117-130.

[29]倪好.美国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亚利桑那州南部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1):72-77.

[30]NYCEDC. New York City named number one in the world fo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EB/OL].(2015-12-07)[2023-05-03].https://edc.nyc/press-release/new-york-city-named-one-world-technology-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

[31]Entrepreneurship at NYC. Check out our spaces & discover your community[EB/OL].[2023-05-10].https://entrepreneur.nyu.edu/spaces-community/.

[32]PickBook. PitchBook Universities: Top 100 colleges ranked by startup founders[EB/OL].(2022-10-30)[2023-05-04].https://pitchbook.com/news/articles/pitchbook-university-rankings.

[33]QS Top Universitie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4[EB/OL].[2023-07-16]. https://www.qschina.cn/en/university-rankings/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24.

[34]QS Top Universities. QS Best Student Cities ranking: 19th[EB/OL].(2021-07-12)[2023-07-16].https://www.qschina.cn/en/university-rankings-articles/qs-best-student-cities/new-york.

[35]卓泽林,龙泽海,徐星蕾.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困境:一项循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6):80-88.

作者简介:张肖伟,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拉萨 850000);卓泽林,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广州 510631)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4年第4期

@

推荐阅读

《世界教育信息》2024年第4期目次


世界教育信息

投稿网址:

http://jyxi.cbpt.cnki.net

电话:010-63027288

世界教育信息
《世界教育信息》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围绕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和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报道世界教育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和新战略、新案例。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