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共创基地”作为日本高等教育领域一项新的政策创意,是各国立大学在国家的支援下,通过软硬一体化的设施开发和管理,实现整个校园的有机连接,从而将其打造为各利益相关方相互联系、共同创造的场所和空间。在数字化转型这一时代背景和“5.0社会”建设这一具身情境下,各利益相关方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以及大学的基础设施产生了新期待,然而日本大学当前校园设施老旧化的现状制约了相关功能的发挥,难以满足各主体的需求。为此,日本政府基于已有的制度脉络和现有的设施开发计划,提出了“共创基地”的政策构想。为了促进“共创基地”建设由理念转化为行动,日本成立了“促进国立大学法人设施建设调查研究合作者会议”,对已开展的符合“共创理念”的大学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总结各高校的举措要点,将“共创基地”的目标愿景提炼为四种主要类型,分别为:推进领先世界的前沿研究、为振兴地区产业作贡献、促进人才培养、致力于地区社会课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促进国立大学法人设施建设调查研究合作者会议”以今后如何更好地推进“共创基地”建设为取向,对国家、国立大学法人、地区政府、产业界等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致力于推进“共创基地”建设的大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日本;大学;共创基地;5.0社会;数字化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4.11.03
引用格式:郭凌晨,饶从满.日本“共创基地”建设:内涵、动因和推进方向[J].世界教育信息,2024,37(11):21-27.
一、前言
近些年,日本提出了实现世界领先的“5.0社会”的未来愿景,以求在国际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数字化转型和“5.0社会”的实现需要价值创造提供发展指引、人才培养提供主体支撑、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以及价值、人才、创新之间良性循环,以引领社会转型。[1]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需要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之间的内在整合,消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人文与科学的对抗、教学与研究的冲突、学术与应用的鸿沟、精英与大众的隔离”[2],形成正向循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以人为本、融合开放、和谐共生的社会的实现。
文部科学省提出,日本国立大学、大学共同研究机构和国立高等专门学校(以下简称“国立大学等”)作为教育研究基地、地区人才培养据点、产业振兴中心、地区防灾避灾基地、地区减碳中心等,要从解决地区社会问题,进行创新创造的视野出发,充实教育研究活动。[3]“共创基地”正是这一理念在日本大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体现。
二、政策内涵
日本内阁、文部科学省等部门在相关文件中对“共创基地”进行了阐述。2019年12月,文部科学省在《制定下一个国立大学法人设施发展计划的最终报告》中提出:通过整合软硬件,打造让所有参与者、在所有领域和所有情况下均能利用的共同创造的空间,它不仅应是开放、灵活的教育和研究设施,而且应是整个校园(包括集中空间、食堂、宿舍和室外空间)有机联系的基地。[4]2021年3月,内阁发布的《第六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指出:国家应制定国立大学整体设施开发计划,并为其提供支持,同时国立大学法人等应自行开发和管理战略性设施,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设施改善。2021年3月,文部科学省在《第五个国立大学法人设施建设五年计划》中进一步提出:各国立大学等有必要通过与包括学生、教师、地区政府、产业界和研究机构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对话,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定建设方向,力争成为创造新价值的“共创基地”。[5]
基于以上政策可以看出,“共创基地”是所有领域、所有场合、所有参与者能够共同开展创造活动的基地;是包括食堂、公寓、室外场所在内的整个校园有机联系的基地;是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有机连接的基地;是面对面交流和在线交流相融合、软件和硬件一体化建设的基地。其立足点是通过设施整备,构建联系空间,促进不同领域的学生和研究者的“共创”,促进高校与地区、产业界等的“共创”,提高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6];落脚点是对地区社会、日本整体社会、国际社会等作出贡献,即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引擎,通过共同创新创造,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5.0社会”的实现。
其中,“共同”是方式,是跨领域的、多元主体交互参与下的产学官协同。共同参与创造也意味着成果共享。“共创基地”的基础设施,也要向当地居民、企业、政府等开放。“创新”是引领,是通过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综合知识,创造引领社会发展的新价值,以在更深刻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创造革命性技术,催生新产业”等经济领域,还具有产出诸如“能够带来社会变革和公民个人生活方式改变”的新价值这一更深层的意蕴。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下,国立大学等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相交融的跨领域、跨学科合作,不再仅仅聚焦于“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等功能主义视角,而是立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目标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等更根本的、更具有价值理性的视野开展创新创造活动。“基地”是依托,是有机连接的空间。这一空间通过改善老旧设施和配备新设施,软硬一体化设施建设,校内空间与校外空间的融合,形成校园整体的有机连接及校园与地区社会的有机连接。在此基础上,立足实际,顾全日本整体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作为世界共同体的一部分进行共创共建。
三、政策动因
(一)时代背景和具身情境:数字化背景下,建设“5.0社会”的愿景
在全球化、数字化这一宏观时代背景下,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数字化赛道成为各国新的争夺点,日本需要提高科研贡献率,以谋求在国际秩序中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等的广泛使用,带来了新的生活样态和工作方式,延伸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使得在当前设施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更加突出。各国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进程中加强内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韧性的重要性。[7]
为此,日本提出建设“5.0社会”的愿景,以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如少子化、老龄化等问题,满足国民多样化的需要,并提高国际影响力。[8] [9]“5.0社会”是通过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的高度融合,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它通过在科学研究中融入信任和分享的价值观,推动社会变革和非连续性创新。[10]建设“5.0社会”是日本政府科学技术政策的基本指南,也是社会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当前日本各项政策举措立足的具身情境。[11]
“5.0社会”愿景的实现需要人才、知识和科技创新的支撑。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要求,而国立大学等的“共创基地”就是镶嵌在这一宏观结构性背景中的具体落实步骤之一。
(二)需求产生:利益相关方对大学功能和设施建设的新期待
大学校园的基础设施作为各地区宝贵的公共财产,各利益相关方对其在加强科研创新、强化人才培养、振兴地方产业、解决社会问题、引领社会转型、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寄予厚望。
对于国家而言,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社会整体转型的动力,也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依托。为此,日本政府在多项文件和计划中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期待,进行了规划和具体阐述。例如,《科技创新白皮书》提出“区域核心和特色综合性研究大学振兴方案”,该方案旨在通过加强以产学官为代表的联接系统,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人力资源开发效率,通过利用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内的综合知识,产生新价值,引领社会变革和解决全球性问题。[12]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大学作为地区人才和知识的汇聚地,在解决地区问题、振兴地方产业、激活地区活力、培养地区所需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0月,日本全国知事会在《关于完善作为地区知识基地的地方大学设施的提案》中指出,大学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培养契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推进先进研究,为此必须完善大学设施,推进以老旧设施改造和设施机能强化为代表的建设计划,营造良好的教育和研究环境。[13]
同样,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产业界对大学的人才、科研和设施建设方向也提出了新要求。例如,2022年1月,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在关于“推进适应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改革,通过主动学习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提案中指出,有必要将整个大学校园发展成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并创造新价值的场所,开发一个能够将线下教育和在线教育有效结合,适应混合教育的软硬件环境。[14]2022年7月,日本工商会在《2023年中小型企业和地区振兴举措的相关意见和要求》中提出,大学是地区产业发展和振兴的主体,要推进大学软硬一体化的教育研究环境建设。[15]
由此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国家、地方政府、产业界对大学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校园基础设施作为大学功能发挥载体也承载着新的期待。[16]
(三)现状和解决:基于设施现状和已有制度脉络的政策构建
日本国立大学等由于建校年代久远、设施设备老化,在基本安全保障、满足教育研究需要、运营维护等方面存在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融合创新、深化科学研究,进而制约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日本建设“5.0社会”的步伐。因此,基础设施作为大学功能发挥的依托,需要在战略性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维护和改造。[17]
在制定与大学发展方向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政策和计划的基础上,日本立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设施建设现状,提出了“共创基地”的政策设想。[18]在此基础上,2020年6月,日本将《科学技术基本法》修订为《科学技术创新基本法》[19],并在 2021年发布的《第六期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中,进一步重申“共创基地”建设愿景,凸显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力求通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综合知识,创造新的价值。[20]进而,日本在2021年发布的《第五个国立大学法人设施建设五年计划》的建设目标中,以“加速老旧设备改善,为应对新的需要强化设施功能”为目标,计划斥资约1兆500亿日元,对约860万平方米的设施进行整备。[21]同时,鼓励国立大学等结合自身优势,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发。2022年2月,科学技术与创新理事会在《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理想状态》的总结报告中提出,设立10万亿日元的大学基金,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以提高大学的科学研究能力,组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22]
四、推进方向
为了推动“共创基地”由理念转化为行动,日本成立了“促进国立大学法人设施建设调查研究合作者会议”,从各国立大学已有实践中,选取符合共创理念的项目作为案例,对其展开调查研究,通过总结提炼各高校的举措要点,明晰“共创基地”建设聚焦的目标愿景,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推进方向,为致力于推进“共创基地”建设的大学提供指导。
(一)提炼举措要点,明晰目标愿景
国立大学等在教育研究方面的优势特色、建校环境、所在地区的条件、与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等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共创基地”追求的目标愿景不同。为了对实践有更好的了解,在多样中把握规律,“促进国立大学法人设施建设调查研究合作者会议”从36所大学的诸多举措中提炼要点,将其目标愿景总结为以下四类。[23]
1. 推进领先世界的前沿研究
日本国立大学等作为开展世界前沿研究的基地,与世界范围内相关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产出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成果。东北大学青叶山校区相关举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东北大学青叶山校区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有韧性的、绿色的未来社会”为愿景,以成为产出尖端创新成果的“共创基地”为目标,通过产学官共创,实现整个校园的有机连接。东北大学青叶山校区联合宫城县、仙台市、企业等,通过私人捐赠资金,建设国际集成电子研究开发中心和材料创新中心,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新一代光辐射设施。在该中心,学生、研究人员、地方政府、企业等利用先进的设施设备,进行共同创造,开展先进研究。
2. 与产业界共创,振兴地区产业
国立大学等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促进地区产业发展。一是成为聚集地区主要产业领域研究中心的基地,二是在大学设置相关企业的据点,以增进高校学生、创业者与产业界的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是千叶大学墨田卫星校区。该校区以“利用再生公共资源,建设与城市融为一体的校园”为愿景,以“提升地区活力和振兴地区产业”为目标,进行“共创基地”建设。该校区与利益相关方协同共创,建设公共工作室、互动工作室、创新画室、学习空间、模拟空间、模型商店、区域合作空间等设施,为振兴地区产业和激活地方经济作贡献。
3. 与地方公共团体、教育机构合作,强化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主体支撑,大学培养的人才既需要有专业水平和实践交流能力,又需要符合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国立大学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地区所需,将校园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促进地区人才交流。其中,共爱学园前桥国际大学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效较为突出。该大学以“实现地学一体的人才培养,建设共同学习的校园”为愿景,以“开展契合地区发展需要的教育、培养地区所需的人才”为目的,与群马县政府、前桥市政府、社区居民等主要利益相关方开展共创活动,开发了社区大厅、学习区、项目室、办公空间等项目,将大学与地区社会连接贯通,为地区发展培养新一代人才。据统计,2019年前桥市所培养人才的县内就业比率达80%以上。[24]
4. 为解决地区社会挑战作贡献
除了地区产业振兴这一经济目标,“共创基地”还致力于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其他问题。例如,增进高校科研转化率,实现碳中和,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保健和医疗中心等。广岛大学东广岛校区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响应“5.0社会”对建设智慧城市的呼吁,广岛大学东广岛校区以“将校园打造为示范实验的共创基地”为目标,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共创;为了实现碳中和及创建领先的脱碳模式,广岛大学东广岛校区在校园配备5G网络等设备;广岛大学东广岛校区还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自动驾驶汽车的实证实验,促进新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为解决地区挑战贡献力量。
(二)各主体协同配合,明确推进举措
“共创基地”是促进学生、教师、地区社会及产业界等各利益相关方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基础设施,进行共创活动,从而产出新的价值的场域[25],其建设、运营和维护以大学为主导力量,但也需要地方政府、产业界等各主体协同配合,共同参与。因此,在对先行优秀案例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促进国立大学法人设施建设调查研究合作者会议”对国家、国立大学等、地方政府和产业界“今后如何更好地推进‘共创基地’建设”分别提出了要求。
1.国家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进一步优化国家预算,分步骤、有重点地资助“共创基地”建设。在国家提供的“设施建设补助金”的基础上,设置“大学基金”及新兴领域的专项基金,如数字化领域、可持续发展领域。在《第五个国立大学法人设施建设五年计划》的指导下,将资助重点放在对陈旧设备的战略性改造上。
其次,支持软硬一体化建设,并确保举措的连贯性。将教育研究活动等“软”方面和设施建设等“硬”方面作为整体进行支援,以“区域核心、特色研究大学综合振兴一揽子计划”为基础,探讨软硬一体化建设的评价方法。此外,为了确保举措的连贯性,从规划阶段就让实际使用设施的学生、教职员工等利益相关方协同参与,以“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研究,为此应该配置什么样的设备,应该如何利用”为引线,共同促进愿景落地。
再次,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提升规定的灵活性,破解“共创基地”在实践推进中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立足各大学在“共创基地”建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探讨是否存在应该改善的制度或应该放宽的规定,是否可以构建更便于企业投资的规章等。此外,对现行税制上的各种手续予以灵活化处理。
最后,促进目标和成果的可视化,强化信息传播,提供全过程帮扶。“共创基地”建设围绕“如何改善教育研究环境,如何激活共创活力”等实际推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让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协商,厘定目标,并在目标展示上下功夫,凸显“共创基地”建设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不可或缺性。同时,强化信息传播,将其效果和成果可视化。国家要对大学采取的举措进行切实跟进,明确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和帮助。[26]
2.国立大学等推进构想落地
首先,采取软硬一体化举措,切实推进“共创基地”构想落地。国立大学等基于各自的发展愿景、优势和特色,灵活运用多种财源,与地方公共团体、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等协同推进“共创基地”建设。
其次,整合利益相关方资源,构建合作关系。国立大学等将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纳入“共创基地”的构想中,将共创基地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以更好地实现“共创基地”建设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联结。在此过程中,学校内部应构建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交流与合作,并将大学拥有的资源向地区社会开放。此外,加强对负责规划和组织“共创基地”建设的人员进行培训,以促进基地建设的长效推进。
最后,加强信息传播。国立大学等有必要促进共创活动可视化、共创基地实质化,向地区社会传播有关基地建设效果的信息。
3.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积极参与
地方政府应当构建与大学合作的体制机制,以确保举措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地方政府还需将“共创基地”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考虑其在城市整体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产业界需要积极与大学合作,共享创意和智慧,灵活运用地区已搭建好的平台和已有产学合作项目,培养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强化产业竞争力。[27]
五、结语
根据相关调查,在已有国立大学的实践中,“共创基地”建设在推进领先世界的前沿研究、振兴地区产业、促进人才培养和人才交流、解决地区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针对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日本对“共创基地”的建设方向提出了新的展望,致力于将“共创基地”打造为:以地区为中心,面向多主体开放,通过产学官合作培养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所需人才的空间;能够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促进国际交流和信息传播的空间;能够提高大学质量,吸引国内外优秀学生和研究人员的空间。[28]
作者简介:郭凌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长春 130024);饶从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长春 130024)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外教育研究专项2022年度委托课题“东亚教育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编号:EMIC-YJC-2022011)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4年第11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