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里大喊大叫的,不是问题孩子,而是孩子遇到了问题

2024-08-18 08:02   瑞士  

点击蓝字 和我一起成长吧~


前几天,跟同事一起出去吃午饭,餐厅里有一个小朋友一直在哭,声音还挺大。

同事问我,你们家娃会这样吗?

仔细想想,最近几年,我们家娃这种情况确实是挺少的,我几乎没什么印象。

但我并不认为,在餐厅里大喊大叫的孩子就一定是有问题,我更愿意相信,孩子大喊大叫的背后,是在告诉我们,他遇到了问题。

情绪稳定不是天生的

去年暑假,我带孩子去参加夏令营。

结营的时候,老师给她的评语中,其中有一条就是情绪稳定,还说她无论喜怒哀乐,都能巧妙地掌握自己的情绪。

当时看到老师这样的评价,我真的是出乎意料。

我自己受困于情绪管理多年,一直都希望能做到更加平和稳定,但始终未能如愿。

怎么七岁的孩子就能如此轻松地做到呢?

很多人可能会说,你是碰到了天使娃,你们家孩子是遗传了爸爸。

的确,和我相比,杨先生性子更温和,很少有大的情绪波动,但如果说娃就是单纯遗传,我也并不完全赞成。

首先,从科学来讲,情绪方面,遗传的确有差不多50%的影响因素。

所以对于我们家娃来说,除了她爹50%的稳定,还有我50%的暴躁,她也不是天生的一手好牌。

其次,小时候的她,和今天并不一样,她也不是从小如此。

还记得,在她还不会说话的时候,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就摔东西,喊叫,甚至蹦着高地哭。

不能说跟现在判若两人,只能说毫不相关。

不同的娃确实在情绪感知和表达方面有差别,但真正天使的娃,也是少之又少。

或者说,那些在我们看来大喊大叫的娃,不是因为他们自己有问题,孩子大叫的背后,还有很多弦外之音。

   大喊大叫不是没教养,

而是孩子学会的表达方式

去年暑假,我们带孩子去南京玩,在玄武湖边坐小火车。

我们后排,坐着一个大概三四岁的小姑娘,陪她一起坐车的是妈妈和姥姥。

从火车发车开始,小姑娘就一直在哭,并且大喊着要下车。

妈妈和姥姥倒是挺有耐心的,一会说,你看湖上有船,一会说,你看路边有花,一点也没训斥孩子,更没有吓唬孩子要动手。

这样的家长,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好家长。情绪稳定,循循善诱。

但在我看来,却并非如此。

从还没发车开始,孩子就已经开始有情绪。

她和妈妈先上了车,她当时就表达了不想坐小火车,但没有人回应。

于是,在姥姥上车后,她一会要赶姥姥下车,一会吵着要找爸爸。这些要求看似无理,但其实都是孩子在表达——我不想坐

然而,她正常的表达并没有被听到。

于是,才有了后面越来越大的哭声,越来越夸张的扭动。

事情的最后,是我回头问孩子的妈妈,如果司机停下来,你们愿意下车吗?她们才带孩子下了车。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公共场合大喊大叫没教养,也会说,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跟家长说话的。

可是我们忘了,大喊大叫不只是音量控制的问题,而是孩子学会的表达方式,是他们在自己以往的经验中习得了,只有这种方式,才有可能被听见。

如何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

养过孩子都知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相对来说,有些孩子更好带,而有些孩子需求更高。

但无论如何,对于情绪控制来说,好的亲子互动方式,对孩子来说都是有帮助的,能让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保持更好的状态。

  • 看见孩子

除了像玄武湖边的小娃娃那样的经历,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熟悉的场景。

有一次,我跟朋友一起带娃出门,午餐时间,我们来到了一家面馆。

朋友问孩子,你想吃什么?

孩子说,一碗青菜面。

朋友说,青菜面没有营养,你吃牛肉面吧。

孩子说,我不吃牛肉面,就吃青菜面。

朋友依然不放弃,还在劝说孩子吃牛肉面。

几次来回,孩子情绪越来越不耐烦,朋友说,那这样吧,我点一份牛肉面,你不想吃可以不吃。

结果那天真的点了一碗牛肉面,而孩子一块牛肉都没吃。

你说朋友做的有错吗?似乎也谈不上,想让孩子吃口肉怎么能说有问题呢?

可是那天在餐厅,我看着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表达,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忽视,很难说这种做法是好的。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在为孩子好,可是到底什么是为对方好呢?

这个“好”的标准,不应该我们说了算,而是孩子说了算。

如果我们为对方好的方式,只是我们认为对的方式,并不是对方喜欢的方式,那这种好,充其量只能算是自我感动。

而真正的好,应该是充分地看见和尊重,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和行动。

没有人天生愿意大声喊叫,如果他选择这样做,那很有可能是正常的表达从来没被看见。

教会孩子好好表达,最好的方式不是说教,而是当他正常表达时,你听得见。

  • 协助表达

老师夸我们家娃情绪稳定,很多人可能觉得她是天使宝宝。但其实,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孩,也许没有那么高需求,但也谈不上天使。

还记得她大概一岁多,还不会说话,自己坐在餐椅里吃东西。

那时候,她经常大喊大叫,甚至在餐椅里跳脚。

勺子掉了喊,食物没了着急,想吃什么一刻也等不得。

我也怀疑这孩子是不是太急躁,但后来我明白,她着急不是因为性格使然,是因为她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

于是,在之后每一次她着急的时候,我都会做她的旁白。

“勺子掉啦,你想让妈妈捡起来,你说,捡捡。”

“你想吃鸡蛋,嗯,鸡蛋真好吃,你说,鸡蛋。”

后来,她慢慢长大了,需求不再只是吃喝拉撒,开始有很多自己的情绪,说不出来的时候也会发脾气。

等她平静下来,我会跟她聊天,嗯,刚才小兔子找不到了,你很着急;积木没搭好,倒了,真让人沮丧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时,只会觉得自己生气了。

但如果仔细去体会,生气的背后有很多情绪,伤心、难过、害怕、委屈、沮丧,等等。

弄明白这些情绪,也就弄明白了我们到底怎么了。

当我们学会直面真实的情绪,能够如实地传递和表达,本身就是在为情绪降温。

  • 体验与复盘

情绪暴躁,大喊大叫的背后,除了想要用力地表达,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该拿情绪怎么办。

从大脑功能来看,当负面情绪来袭时,掌管恐惧的杏仁核上台,但因为它不会理性思考,能做的只是左冲右突,跌跌撞撞。

人要恢复正常,就需要让杏仁核下台,请前额叶皮质夺回掌控权。

情绪管理差的人,其实是没有真正体会过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之间的正常交接的。

我们只会在情绪来袭时,任其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四处冲撞,等它自己累了,停下来再说。

除此之外,我们也没有认真地审视过,自己经历过的情绪到底是什么,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又是如何应对的。

学会情绪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地体验情绪。

体验那些我们原来并不喜欢,甚至想要花力气逃离的情绪,从身体中流过,感受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反应,以及之后又是如何平静下来,恢复元气。

这样的一次又一次体验会让我们知道,情绪的转变是怎么回事,也会让我们知道,下一次情绪来袭时,自己可以做什么来应对。

我在家的时候,每天都会陪孩子练琴。

对于小朋友来说,练琴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她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

除了陪她一起感受情绪,我也会问她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她好一点。

比如,吃点东西,玩会游戏,或者妈妈抱一会。

后来,她也慢慢地知道,自己在那个当下想要怎么样。

有时,她想要一点零食,有时想要一个抱抱,而有时候,她选择自己回房间呆一会。

当我们知道一个问题有解决办法,自然就不会对这件事感到害怕和恐慌,也就不需要用强烈的形式来表达。

只有当我们觉得无力又害怕,才会虚张声势来掩盖自己的恐慌。

真正有力量的人是平和的,这句话适用于成年人,也适用于孩子。

//////////////////

很多时候,我们会从孩子的行为去定义他这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但其实更多的时候,不是有问题的孩子,而是孩子遇到了问题。

问题可以被解决,孩子一旦被定义,就很难有力气自己去扭转。

善待孩子,就从不给孩子打标签开始。

往期推荐

一个情绪管理渣子,竟然养出了一个情绪管理高手!我到底做对了什么?

重读《共情的力量》,这几点沟通技巧你需要知道

想要做到温柔而坚定,却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如何补上情绪管理这一课?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