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和我一起成长吧~
是的,我还是一个会吼娃的妈妈。
即使学了很多的育儿知识,即使我也觉得自己有了很多的成长和改变,但依然是一个时不时爆发一下的妈妈。
前几天,我们家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那天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娃说吃完饭要玩游戏。当时我说可以呀。
但吃过饭,我觉得特别累,就想坐在沙发上看会书。于是,我表达了我的想法,拒绝了玩游戏。
之后,娃就跟爸爸一起开始读新学的课文。爸爸一句,她一句。
我在沙发上坐着,听着他们读,感觉她的跟读里充满了不耐烦。然后在某一个瞬间,我就觉得不能忍了。
我“啪”地一下把手中的笔拍在书上,开始了跟娃的一顿输出。
我说,你要是不想读,就自己找地方调整情绪去,调整好了再来读;我知道你没玩成游戏不高兴,但是能玩游戏的时候,我们都陪你玩了,偶尔一次玩不成,你就这样吗?
不啦不啦,最后到底说了啥,我也没办法都记起来了。到最后我说,你现在读,还是去调整好情绪再来读?
娃说,调整一下情绪再读。然后她在椅子转了过去。
我猜她肯定哭了,就走过去把她抱了过来。不知道该说什么,就只能那么抱着她。
那天晚上以及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当时的场景还不时地在我脑子里回放。
我想,晚上回家要跟娃聊一聊,但到底聊什么呢?也不是非常确定。
那怎么办呢?不如仔细想一想,自己到底为什么会生气吧。
我仔细回忆当时的经历,自己坐在沙发上,看着孩子不耐烦地读,那种感觉就像是,每一个从她嘴里憋出来的词语,都在指责我。
而我自己为什么会感受到被指责呢?我之前明明跟孩子说过,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需求的权利,也有拒绝别人的权利,那我拒绝别人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还会感觉被指责呢?
再仔细想,我发现,自己虽然说,每个人都有拒绝别人的权利,但我内心还有另外一个信念,或者说,对自己的要求,自己要让别人开心。
这种信念就导致,当因为自己做了某件事,导致别人不开心,就会觉得自己做“错”了。
可是,谁被拒绝了会开心呢?
这让我想起之前我和杨先生之间的一次经历。
大概是两年前吧,那天家里就剩下我们俩人,于是说好晚上下班后一起出去吃饭。
但是临下班的时候,他说有朋友约他,不太好推辞,晚上就不能一起吃饭了。
我说,那行吧。但是也明显有些失望和不开心。
他一直想劝我,别不开心啊,我们明天怎样怎样。
然后我跟他说,你有改变计划的权利,我也有因为计划改变不开心的权利,你不能强迫我开开心心地接受,但我也不会用我的不开心强迫你改变计划;我的不开心是我的事儿,我自己会想办法解决。
那时候,我还感叹自己又成长了,怎么活得如此通透。
但事实证明,很多思维模式就像拿笔写字一样,刚开始用的时候,不练就会生疏;必须得写得足够多,才能变成刻入骨髓的记忆。
而我,本来就刚起步的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分离,还是得重新捡起来,再慢慢熟悉。
回忆完这件事,我的心里已经非常清楚,我回家想跟娃聊点啥。
那天晚上吃过晚饭,我跟娃说,我想要跟你聊一聊昨天发生的那件事,你知道,不太愉快的事儿。
娃说,可以。
于是,我跟娃说了下面的话。
你还记得,我之前跟你说过,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需求的权利,也都有拒绝别人的权利。但为什么昨天我拒绝了你,后来又有那么大情绪呢?
我仔细想了想当时的情况,这不是你的问题,是我觉得自己应该让别人开心。因为我要求自己要让别人开心,所以当别人因为我,甚至不是因为我,不开心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别人一切不开心的行为都是在指责我。
但今天我想跟你说,每个人不仅有表达自己需求和拒绝别人请求的权利,同样有拒绝后不开心的权利,只是这个不开心,需要自己处理,不能用自己的不开心,去强迫别人同意。
同时,没有任何人有一直让别人开心的责任。我们的确需要用心对待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也想要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让他们更高兴,但这是因为爱,不是因为责任。
我知道,听过的道理真的做到并不容易,即使那一天我那样跟孩子说,也不能保证以后就会永远避开“让别人开心”的陷阱。
但这一次经历让我明白,跟娃的沟通最重要的,不是讲正确的道理,而是真实的表达。
道理再正确,如果是用来掩饰自己作为家长的不完美,或者是,为了维持自己家长的权威,那在孩子那里,都不会奏效。
只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自己的普通和不足,敢于接受自己在孩子面前不是神,才有可能被孩子接纳。
最近重读《父母效能训练》,第二章“父母是人,不是神”中有一句话,为人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了自己是凡人,只有让自己成为实实在在的人才能成为高效能的称职父母,孩子也会很喜欢他们的父母表现出来的真实性。
以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想要努力去当一个优秀的妈妈,虽做过多次标记,但终没有入心。
而这次再读,这一句话始终在心里萦绕。
与孩子的互动,不需要太多的技巧,或者说,真实就是最好的技巧。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