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和我一起成长吧~
关于养育,“高质量陪伴”应该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但这个词,似乎无形之中也会给人造成一种压力。
到底怎么算高质量?什么样的活动算高质量?没时间怎么高质量陪伴?
对于既要工作,又要带娃,还有生活压力的普通父母而言,高质量陪伴似乎奢侈又难得。
以前,我也纠结于这个问题,时不时还会陷入自责,但最近跟娃“沉浸式”包了一次饺子,我突然间想明白了,高质量的陪伴,其实没那么难。
一家三口包饺子
我们家娃已经8岁多了,但说来惭愧,这还是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一起包饺子。
从娃出生,姥姥就一直跟着我们生活,帮我照顾娃,也照顾我们的日常起居。
以前每次包饺子,基本都是我和姥姥包,爸爸带着孩子玩,娃偶尔也想要捏面团,但很少全程参与。
这次我们没有其他人帮助,只有我们一家三口,也就有了互相帮助,全程参与的机会。
娃现在长大了,对于各种家务都感兴趣,从最开始和面、擀剂子到包饺子,她都想要尝试。
在家干过活的都知道,带上她干活,肯定不能提高效率。我刚开始也有些想赶她去玩。
但转念一想,这不也是难得的亲子互动时间吗?于是,欣然答应,和她一起操作,教她擀饺子皮,带着她包饺子。
当然,我也只是起到示范作用,她想怎么擀怎么包,最后还是看她心情和灵感。
忙活了一上午,包了两盘各种形状的饺子,不仅备足了我们的午饭,娃还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而对于我来说,也打开了“如何陪伴”的新大门。
“高质量”不等于“高级”
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觉,以前在我心里,像做家务这种事儿,是不会被我列入高质量陪娃的选择的。
我理解的高质量,第一条就是活动得像点样。
比如,节假日带娃出门爬山、看海;走不远也得在城市里参加点什么仪式感的活动;甚至即使是在家里,也得是有计划有安排,做个手工什么的。
但这一次包饺子的经历让我对“高质量陪伴”有了新的理解。
其实,所谓的“高质量”,说的并不是活动本身,而是指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状态。
对于很多双职工父母来说,每天工作就已经非常满负荷,回家还要洗衣做饭收拾家,很难挤出更多的时间专门安排活动陪娃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没办法去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只能凑合着过?
以前,我也曾在这个问题中挣扎过。但现在,我的答案是百分之百的否定。
如果我们有时间和精力,找到专门的时间来陪孩子,设计好的游戏,做有意思的手工,这当然是好的。
但即使没有,哪怕是最普通的日常,做家务、写作业、读书,都一样可以成为高质量陪伴的实践。
行动本身没有云泥之别,没有所谓的高级不高级,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做。
“高质量”的诀窍其实很日常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了高质量陪伴的“PEERE”法则。
这5个字母拆解开是这样的:
P代表Pause,意思是暂停,说的是放下自己的视角,看见孩子的需求,并给予回应;
E代表Engage,意思是参与,说的是放弃自己主导的地位,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
E代表Encourage,意思是鼓励,说的是支持孩子,并给予鼓励;
R代表Reflect,意思是反馈,说的是与孩子平等交流,并给予反馈;
最后一个E代表Extend,意思是衍生,说的是扩展视野,发散思维,帮助孩子体验更加丰富的世界。
把这个看起来高大上又拗口的法则放在这,不是想把它当作金科玉律,需要严格按它执行,而是想说,其实所有这些看起来很高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那么难实现。
它只需要我们一点小转念,就可以让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儿,变成亲子之间的宝贵时光。
还是回到我前面提到的包饺子。
最开始,我其实只是想做一顿午饭,从没想过把它设计成亲子活动。
当我着急忙慌地想要和面,切菜的时候,孩子说她也想做。
起初我是有点想拒绝的,心里想的是,她做也只能添乱,不光增加我的工作量,吃饭的时间还不能保证。
但后来我转念一想,着急吃饭做什么呢?不也是想吃完带娃出去玩。
反正都是一起玩,在家包饺子不也是一起玩么?
于是,我的目标就从准备一顿午饭,变成了和孩子一起体验包饺子。
只是这一点转念,就让我整个人松弛了下来。
孩子想和面,可以,让她洗干净手来体验;
孩子想擀饺子皮,没问题,你一个一个擀,我在旁边慢慢包;
孩子又想包饺子,那太好了,你来试试怎么包。
现在回头看,这不就是法则中说的“暂停”嘛。
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的暂停,是要停下手头的事儿,专心地来陪娃。
但其实,我们真正要停的,不是手头的事儿,而是我们着急忙慌想完成一件事的心。
当我们把自己从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目标上转移,就能放下自己的预设,看到孩子的需求。
做到这一点,不只是满足了孩子,也让自己真正地体验到了松弛和当下。
更为重要的是,只要开头这个转念做好了,后面什么E和R,就都变得容易很多。
因为接受了今天的目标就是和孩子一起包饺子,对于孩子的任何提议,我都觉得可以接受。
她想要尝试不同的擀皮儿方式,想要包皇冠饺子,我们都一一尝试,做到了“参与(Eengage)”。
改变目标也让我们愿意停下来等她,于是看到了她擀得越来越圆的饺子皮,我忍不住表示称赞,做到了“鼓励(Eencourage)”。
最后我们在十二点半吃上了一起包的饺子,也许时间上的确慢了一些,但半个小时换来如此丰富的体验,我依然觉得值得。
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可以成为陪伴的载体,甚至是写作业。
只要我们把目标从赶紧完成作业,转变为陪孩子解决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就能把剑拔弩张的氛围,变为支持与倾诉的沟通。
孩子在其中感受到的支持和鼓励,就会让它变成高质量的陪伴经历。
不完美也可以是“高质量”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高质量陪伴法则中的5个字母,这顿饺子也只占了3个,真的算高质量吗?
的确,包饺子的过程中,我们的沟通和交流,无论我再怎么发散,也跟“衍生”沾不上边。但我依然认为这是一次高质量的陪伴。
不只是因为它具备了法则中的要素,更重要的是那种当下的体验,让我感受到自己和孩子关注同样的事物,并沉浸式地享受这段经历,这种松弛的连接,就是高质量。
用哈佛高质量陪伴法则来做分析,不是说我们以后每一次陪伴都要用5个字母来衡量好不好,而是想说,即使是听起来高大上的理论,实践到生活中也可以变成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
我们并不需要在每一次陪孩子前精心设计,追求完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放下那些理所当然的目标,放下那些无谓的担心和恐惧,全心地去感受当下,这就够了。
高质量陪伴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孩子需要好的活动,而是因为孩子需要好的关系。
因为这段关系,会带给孩子力量,成为孩子的支持和靠山。
所以,活动完美不完美,不重要。你能感受到跟孩子的连接,才重要。
/////////////////////////
最后的最后:
我们一家团聚后,我也在不断地调整每天的生活,想要重新找到自己的时间。
目前磨合的状态是,每天晚上9点多和孩子一起睡下,早晨5点起床,大约有1个半小时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两周实践下来,感觉还不错。于是想给自己一个挑战,多记录,多分享。从每周日一更,变成周四和周日两更。
更新时间暂定北京时间周四中午12点和周日早晨8点。
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分享~
如对内容、发表时间有啥建议,也欢迎随时指出~感恩~~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