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就是会说话?是,也不是

2024-11-14 12:00   瑞士  

点击蓝字 和我一起成长吧~





写在前面

从某种程度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但高情商到底是什么样?


可能很多人都存在误区,觉得高情商就是会说话,会办事儿。


从表象来看似乎是这样。但同样的说话和办事儿,似乎不同人也给人不同的感觉,有些人即使话说到了,也让人觉得差点事儿。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培养情商到底该从什么方面下手呢?





你也想要

“会说话,会办事”吗?




《跨越不可能》书中,有一个章节名为“训练情商的方法”。


作者也说到,想要达到巅峰表现,打破不可能,培养高情商是提高成功概率的重要因素。


书中还提到,心理学对数十个领域数十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情商是高成就最明显的指标之一。


记者南希·吉布斯也曾在《时代》杂志上说:“你因智商受聘,因情商升迁。”


作为成年人,我们多少都能感受到情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职场中,那些“会说话”“会讨好领导”的人总是有更多表现的晋升的机会;


生活中,也总有人更讨人喜欢,能够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让生活变得顺风顺水。


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人的描述会带来不同的体验,也会给事情的走向带来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人不是应该以统一的标准来处理问题吗?



当我们面对问题时,总是会对人有一个“理性人”的假设,认为无论在任何场景下,人都会用同样的逻辑和规则来决定。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认知觉醒》中介绍了三重大脑,分别是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理智脑负责理性思考,是三重大脑中最高级的部分,但也是最年轻的部分。


它形成时间最晚,力量也最弱。


这就决定了,在日常决策中,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不是用理智做决定,甚至理智脑还没出场,决策过程就已经完成了。


而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不是是非对错,而是当时的情绪状态。


我自己在工作中也有类似的感受。


当同事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对方能够就事论事,清晰地向我表达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的帮助,我也会表现出非常大的耐心来提供协助。


但如果对方的描述中夹带着情绪和抱怨,我也本能地会激起不耐烦,第一反应就是想要拒绝。


这也是为什么,职场中的情商确实能够为一个人带来良性循环的周遭环境,带来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进而为职场发展提供助力。





关于情商的误区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条视频:


早晨上班,单位的电梯超载了,总监、部门主管和一名普通员工都在里边。


部门主管见状,下了电梯,但仍然超载。于是,她想让员工一起下来。


但员工一直在看手机,就像没听见一样。


最后,总监选择了下电梯。


到了办公室之后,主管善意地提醒员工,还是要懂一些人情世故。


员工并不同意,表示自己是来做工作的,不是来搞关系的。


这段视频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那时候我对情商有着很多的误解。


首先,每当谈起高情商,自己内心总是闪过一些词。比如,虚伪、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我以前觉得,高情商就是说一些自己“违心”的话,不断吹捧别人,让别人高兴。


我也看不惯,那些整天工作不好好干,心思都花在耍嘴皮子、拍领导马屁的人。


后来,当我慢慢懂得,职场中的人情世故也是必须要学习的一环,我又认为,高情商就是“会说话”,是一种必须掌握的说话技巧。


于是,我开始读《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想要去学习,如何说出让人如沐春风的话,让自己变得讨人喜欢。


工作几年后,我还发现,身边那些没什么情绪的同事被人夸“情商高”,我就觉得,高情商就是情绪稳定,喜怒不形于色。


于是,我又开始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求自己情绪平和少波动。


但是,这样一波操作下来,自己的感受却越来越难受。


也不知道自己说出的那些“好听的话”别人听得是不是舒服,反正自己觉得别扭极了;


还有那些被强迫压下去的情绪,除了自己憋屈,好像也并没有给我带来跟别人更和谐的关系。



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后来我才慢慢懂得,高情商,不只是会说话,也不是情绪稳定。


或者说,会说话和情绪稳定是高情商的表现,但不是所有的会说话和情绪稳定都是高情商。


在《跨越不可能》中,作者对情商的定义是:


准确感知、表达、评价、理解以及调节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这就是说,真正的高情商,是强大的情绪识别和管理能力,以及由清晰的自我理解产生的对他人的理解,并由此构建出的自己周围和谐的氛围和关系。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是一味地耍嘴皮子,说好听的话,隐忍自己的情绪,其实并不会给人带来舒服的感觉,也不是真正的高情商。


所以,情商不是说话技巧,不是迎合与奉承,更不是几句话、几个公式就能学会的能力。


而是基于底层自我认知,以及理解和共情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得体举止,以及给他人带来的愉悦的感觉。


可以简单这么说:高情商不是走套路,真诚才是最重要的。


说回开头提到的场景,以前我会觉得主动下电梯有种拍领导马屁的感觉。


但现在的我明白,在职场中,我们能够为其他人提供的最重要的情绪价值,其实就是看见和尊重。


走下电梯,不只是意味着我们惧怕权威,而是我们选择满足其他人想要被看见、被尊重的需求。


这就是情商定义中所说的,感知、调节其他人情绪的能力。


它不仅仅体现为在与上级的相处过程中,也体现在我们和其他人相处中,包括我们是否能够看见、欣赏和赞美他人。






如何培养高情商




前几天,我跟认识不久的朋友一起外出,竟然被夸情商高。


我笑着回复,我哪有情商啊。


这话一方面是开玩笑,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我自己内心的写照。


这么多年,我对自己的认知一直都是嘴不甜,脾气倔,怎么可能是高情商?


我笑着跟我老公说,他竟然也说,我真的觉得你现在情商挺高的。


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情商是可以提高的吗?又该如何提高?


01

认识自己


最开始我特别想提高情商的时候,看的第一本书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那时候,我确实很想变得嘴甜,讨喜。


但结果不出意外,就是没有什么结果。


后来,我基本放弃了对自己情商的培养,也不再看这些关于说话技巧的书,可怎么就反而变得不一样了呢?


回想起来,这些年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虽然没有针对性地提高情商,但无形中,锻炼了情商的几个关键能力。


《跨越不可能》中,定义了情商的4个范畴,分别是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管理。


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自我管理。


《洛克菲勒写给孩子的38封信》中也说到,你与自己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开始。


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一定是建立在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之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对于我自己来说,自我意识的觉醒,其实源于我开始学习育儿知识。


在孩子三岁的时候,我参加了P.E.T.(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学到了沟通中的一个技巧——面质。


面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还记得,授课老师说,生气只是情绪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我们需要看到背后真实的情绪到底是什么。


这个表达听起来不难,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没有上过情绪管理的课,甚至还被要求不要有太多情绪,所以刚开始,除了生气,我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但随着练习,我开始慢慢地体会到了自己底层情绪的不同。


尽管表面都是想发火,但根源上,可能是失望、沮丧、担心、难过等等。


这种认知的精细化,让我看见了自己,同时,也让我在面对别人的时候,能够更敏锐地察觉对方的情绪,可谓一举两得。



02

自我管理


自我认知提高的下一步,是要做到自我管理。


回想自己有情绪的瞬间,你能说清楚自己是怎么作出决定,并且采取行动的吗?


大部分人应该都做不到。


做不到不是因为我们能力差,而是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约能量,固定的就是这样的反应模式。


《思考快与慢》中把大脑分为“快系统”和“慢系统”。《认知觉醒》中把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我们都知道,决策的过程肯定是经过思考,越理智越好。


但我们的大脑并不这么认为。



为了节约能量,大部分时候负责理性思考的区域并不会被激活,情绪脑或者是快系统会在我们还未意识到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作出决定,然后发出指令开始行动。


这也就是说,大部分时候我们并不能驾驭大脑,而是大脑在驾驭我们。


自我认知的提高,就是让我们在感知情绪的过程中,看到从事件到情绪,再由情绪到决策之间那短短的0.0几秒的过程,抓住间隙,改变自己。


我以前脾气很不好,但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当我又一次在单位遇到问题时,我决定仔细看一看,到底为什么自己总是在同样的坑里反复跳来跳去。


我给自己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放松地躺下,不带任何反抗地回想自己经历的场景。


然后我发现,当别人以某种方式问我问题、或者发出质疑时,我的大脑本能地就会想要反抗。


而反抗的背后是因为我觉得每一个问题和质疑都指向“我不够好”


这个认知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要反驳、纠正,甚至是生气、发火。


当我理顺了这个过程,我发现这就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卡点——怕被否定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每一次从具体的事件,到最后的行动之间,其实有改变的机会。



在那之后,我开始留意每一次情绪升起的时刻,让自己抓住行动前的0.0几秒时间,然后改变自己的想法,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同事带着情绪来沟通问题的情况。


当我们把情绪和问题揉在一起,就会让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困难。


因为带着情绪说问题,一方面,很难把问题说清楚,让别人没办法更好地帮助你;


而另一方面,情绪是会传染的,当你带着抱怨去沟通,对方也不会以更好的情绪来对待自己。


所以做好自我管理,就是看到哪些是自己升腾起的情绪,哪些是要解决的问题。


别人能够帮助你的,是解决问题;情绪属于自己,需要自己想办法去处理。


在任何关系中,能够不掺杂任何情绪地定义问题,都是获得帮助和支持的最好方式。


看到、分离、管理,就是让问题回归问题的最好方法。



03

自我管理衍生关系管理


自我认知和管理是情商的基础,最后外化的表现一定是周遭和谐的关系。


跟以前相比,我确实感觉自己更“受欢迎”了。


虽然我一直都能宅得住,但以前的宅得住,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没朋友,而现在是我可以选择宅。


而发生这些变化,更多的是我比原来更能看见别人,更懂得欣赏,也更加包容。


关于如何欣赏他人,女儿给了我非常重要的启发。


一年级下半学期,我去给孩子开家长会。


聊天中,班主任老师跟我说,女儿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总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


比如,她会说,某某同学虽然在班里爱捣蛋,但是她跑得可快了。


在日常生活中,她也会跟我说,某某字写得很好,某某画画得很棒。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当你夸别人的时候,你会羡慕吗?或者说,会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吗?


她说,不会呀,我就是觉得她做得很好。



成年人的赞美之所以很难说出口,是因为我们总觉得赞美不是单纯的赞美,对一个人的称赞,就意味着对另一个人的贬低。


我自己以前也很少称赞别人,因为每次看到别人做得好的方面,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称赞,而是自己不够好。


所以,承认别人好,就相当于否认自己,这对我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但后来,我明白了,自己不可能什么都好,我就是有些方面挺好,有些方面不够好的一个完整的人。


当我接纳这样的自己,对别人的赞美也就能够脱口而出。


因为我知道,欣赏就是欣赏,并没有太多其他的意味。



除了学会欣赏,我从接纳自己身上,还学会了包容。


以前,我知道自己挑剔,总是爱抱怨别人,但我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但后来我明白,其实对别人的情绪,折射的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对别人挑剔,其实底层是不允许自己不够好。


当我允许自己是多面的,有好有坏的,也就能接纳其他人也是一样的情况。


于是,在处理和其他人的关系中,对人的要求就没有那么苛刻,多了一分柔和,少了一分挑剔。


自己和自己的好关系,最后为自己带来了与他人的良好互动,为自己带来了更和谐的氛围,以及更多的支持。


所以,高情商归根到底不是紧盯别人需求,说出迎合奉承的话,让对方开心,而是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的能力,最后衍生出更高的共情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只是说话好听,而是他即使不说话,别人也愿意和他在一起。


而想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也不只是教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更要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认知,精准定义感受,教会孩子分离情绪和问题,并接纳完整的自己,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真正情商高、受人欢迎的人。

往期推荐

一个情绪管理渣子,竟然养出了一个情绪管理高手!我到底做对了什么?

一部电影告诉你,如何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急风骤雨

孩子脾气大,说不听?这些弦外之音你需要知道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