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觉 | 那些消极的人生信念,你中招了几个?

2024-09-29 08:02   瑞士  

关注我,一起人生破局吧~

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心理学中的ABC理论,说的是事件并不引发情绪,是人的认知决定了情绪。
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认知,其实并不是在事情发生的那一刻建立的,而是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植入了我们的大脑。

这些看法根深蒂固,我们也觉得深信不疑,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如果我们要想改变,其实就是要看到自己内心构建的认知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信念,并将其打破。

但有时候这个信念在心里呆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我们很难察觉和分辨,甚至有时候它可能在我们心里闪过,但并没有被我们当回事。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字叫《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

它的作者是法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方热,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在这本书中,他结合自己心理咨询中遇到了案例,论述了“自我苛求”这个话题,并提出了对应的自助方法。

1/

抛弃最珍贵的东西,才能得到自由

在我们的人生中,很多信念其实就像一根绑住我们的绳子。

刚开始,绳子虽然对我们有约束,但力度不大,我们甚至会因为有了绳子的约束成为别人眼里的“好孩子”。

但之后,我们在这个价值观中越陷越深,绳子也就越绑越紧,最后成为了束缚我们的东西。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可能让我们得出了“凡事都要正确,不能出错”的结论。

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我们上学的时候会非常细心,能够考高分;工作之后做事也很认真,成为别人口中靠谱的人。

这些成绩和称赞会让自己感觉挺棒的,而这些品质也会成为自己非常珍视的品质。

但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时刻都应该坚持这个信念,任何事都要求百分百正确,慢慢就会演化成为完美主义。

而完美主义的苦,我想很多人都吃过。

所以,任何一个我们珍视的品质,如果不能灵活地调整,应对不同的场景,就会成为对我们的束缚。

就像作者所说,

那些我们最重视的、所认同的东西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和美德,有时候正是这些东西束缚了我们。

你必须挣脱自己“最珍视最宝贵”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想得到自由。

2/

常见的人生准则有哪些

在书中,作者以几个人物为例讲解了几类最常见的人生准则。

安娜的人生准则是“永远要让别人高兴”。

她觉得“别人比自己重要”,所以她不断地答应做一些其实她根本不愿意做得事情。

比如,接受别人的邀请,同意和别人的午餐,即使自己忙不过来,还要答应帮学生修改论文。

塞巴斯蒂安的信念是“要成功,要证明自己有能力”。

他很难和同事建立和谐的关系,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是否达到别人的期望和要求。

他害怕面对年度评估,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做得好,经常觉得工作不保,夫妻关系也难以维系。

阿德里亚纳总是觉得“自己不配”。

作为俄罗斯移民,她在没有任何文凭的情况下,做到一家法国公司的高管。

可她总是把自己看成冒牌货,内心的声音总是跟她说自己不符合要求,配不上现在的职位。

除了以上三种信念和想法,作者提到的常见的人生准则还有:

自己要被爱,要和别人一样,要能把控一切。

还有对他人的要求:

要理解我,要喜欢我、支持我,要帮助我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想法,很多时候,他们理所当然到无法让人察觉,但却实实在在地束缚着我们的生活。

3/

如何摆脱人生准则

我们通常以为,对于自己的一些信念和想法,要么是完全赞同,要么是完全摒弃。

但其实,这些信念本身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摒弃这些信念,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抛弃了我们自己。

全盘抛弃,从本质上来看,只是黑白颠倒,往往意味着没什么改变。

所以,真正的改变不是完全的反对,而是把我们曾经学到的保留的部分、抛弃的部分和自己发展出来的部分进行筛选,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我们不一定要完全跟过去的自己不一样,但无论是否相同,都应该是有意识的选择。

  • 认清现实,看到变化

我们的很多想法和信念,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形成的。

比如,我自己曾经不能接纳自己犯错,认为什么事情就应该都做得完美。

关于这个信念的来源,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小时候做数学作业,错了题就会被批评,在院子里罚站。

自己当时特别害怕,有一种做不好就会被抛弃的感觉。

后来当我发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我也发现了,曾经的担心早已跟今天的情形不匹配。

首先,我现在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父母并不会因为我做错了什么抛弃我,我们之间的联系是无法切断的;

其次,我也看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甚至成为妈妈,开始为另一个生命负责,即使我真的被抛弃,自己也依然有生活下去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认知跟当下的情形早已不匹配,却依然能够影响当下的很多行为?

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情绪之桥”。

他说,我们在小时候形成的某种认知模式,是跟某种情绪紧密相连的,而之后人生中的很多时刻,某些场景就会引发当时的感受,让小时候的感觉突然出现在当下。

我后来仔细体会,确实在很多恐惧和焦虑的瞬间,感受到了曾经那个无助的孩子回来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当下的某种感受,其实不过是当下的情景唤醒了曾经的体验,把我们带回了当时的场景。

  • 退后一步,把自己当朋友

如果我们仔细回忆过往的经历,会发现自己有时候挺双标的。

面对同样的情况,我们会选择责备、批评和苛责来对待自己。

但如果我们问,当好朋友发生同样的情形时,自己会如何反馈呢?

我们会发现,自己给出的答案,和自己对待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

当其他人做得不完美时,我们会选择理解、包容,认为“是人都会犯错”。

但面对自己时,我们可能会觉得,不能忍受,不可原谅,这是不该犯的错误。

实际上,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时,是带着很多过往的痕迹,很难给出客观的结论。

这时候,更好的方法时,从当下的自我中挣脱出来,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跟他对话,听他讲述。

如此,我们也才有可能看到更加真实的自己,给出更加客观的评价。

我们甚至可以和自己辩论。

当我们陷入某一种情绪,眼中只能看到自己的不好,都是消极的念头,而那个退后一步的自己,则可以拿出其他的证据,告诉“对方”,我们还有过很多不同的瞬间。

这样的battle不是毫无依据地为自己构建一个积极情绪,而是打破牛角尖,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自己。

///////////////////////
在书的最后,作者说,我们的苦恼和不安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心的声音有关,而跟现实无关。

我们努力的目标,不是为了消除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而是降低消极情绪的浓度,能够更主动地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改变不是脱胎换骨,从此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而是从无意识地被动行为,变成有意识的主动选择。

无论我和过去是否一样,今天都是我选择的生活。

这就是一个独立的我。

往期推荐

人生破局 | 测过人格,算过星盘,我更加相信哪吒那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

接纳 | 最糟糕的我,也是最好的我

察觉 | 莫名的坏脾气,脱口而出的话,你的大脑可能在控制你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关注我,和我一起成长吧~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