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方法当时都见效,可为什么孩子的问题还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2024-06-16 07:45   瑞士  

“点击蓝字 / 一起成长吧~”

前一段时间跟杨先生聊天,他跟我说,自己开始反思做事方式是不是有问题,连狗都开始叛逆了。

然后他接着跟我讲述了小狗的问题:

为了给小狗剃毛,就得逮住她,就各种利诱,然后利诱不成了,小狗变得吃饭都很警惕。

为了给小狗擦脚,防止她一进家门就钻床底下,就把小狗关在门外边,结果后来小狗连家都不回了。

为了让她回家,她不走的时候自己就过去推她,导致后来自己一过去,小狗就开始跑。

说完之后,他自己总结道:

我光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越来越多,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杨先生的这句话应该道出了很多人的苦恼,明明自己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啊,而且这些方法当时确实见效了啊,为什么却按下葫芦起了瓢,问题层出不穷,甚至越来越多?

PART 1

眼睛看到的问题,不一定是真正的问题

从杨先生的描述来看,他的确是在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可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目标本身错了么?

想要解决问题,本身并没有错。

关键在于,只有定义对问题,才能谈得上解决问题。

如果问题本身没找对,那无论上什么大招,也很难说是有效的方法。

前几天,女儿班级家长群中征集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大家普遍谈到的问题是,孩子做作业不主动,不积极,磨磨蹭蹭。

我也经常会听到其他家长类似的说法,大家也认为,孩子这样的行为就是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变得积极主动。

但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真的是孩子的表现吗?

积极主动写作业,是我们自己脑海中描述的理想画面,但这件事,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

想一想,我们作为一名成年人,能保证自己时时刻刻积极主动想要工作么?

这种科幻片,自己演不了,孩子大概率也演不了。

我自己也带孩子做作业,我知道孩子磨磨蹭蹭不主动的背后,其实是有很多原因的。

一是,大脑本身设置的模式就是节能减排,用最简单的方式行动。而写作业需要调动系统二主动思考,控制自己思绪不乱游走,启动程序本身就不容易。

二是,孩子也可能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写作业对他来说,有很多困难。

三是,家长长期紧盯作业,让孩子觉得写作业很压抑,也不像是自己的事儿,自然就少了主动性。

各种原因,无法穷举,想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哪一个原因,我们看到的磨磨蹭蹭,都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质的问题。

如果按照表面现象去找对策,多半就会和杨先生管小狗一样,一个问题衍生出另一个问题,接二连三,层出不穷。

PART 2

怎么样正确定义问题

  • 撕掉标签,看到事实

当被问到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时,我看到家长用的词语大多是“磨磨蹭蹭”“不主动”“不听话”等等。

这些词语,也是很多家长平时说孩子常常脱口而出的话。但它并不是真正的事实,而是从自己角度出发,包含了极大主观色彩的观点。

作为家长,我们一旦选择这样的词汇,就会在后续和孩子的互动中,陷入“自证”环节。尝试找到一切证据来证明自己说的没有错。

说磨蹭的找磨蹭的证据,说不主动的找懒的证据,说不听话的找顶嘴的证据。

总之,我们就是要证明,自己看的没有错,孩子就是这样的人。

当我们给孩子打上这样的标签,就很难看到跟标签不同的孩子,也就更难看到孩子如此行动的背后的原因。

因此,想要解决问题,首先就是要为孩子去标签。

如何做到去标签,其实就是少用形容词,多陈述事实。

比如,磨磨蹭蹭是形容词,真正的事实可能是,说好7点开始写作业,但是7点10分还没有坐到桌子旁;

不积极是形容词,背后的实际情况可能是,到了练琴的时间,孩子还在玩玩具,提醒了3次之后,才开始做。

这样一描述,我们就会发现,当自己对孩子使用标签的时候,感觉就像下了定论,便没有了再继续了解情况的想法。

但如果选择描述事实,我们就会产生好奇,7点10分还没开始,孩子是在做什么呢?一直都在玩玩具,这个玩具到底哪里有意思呢?

这种好奇和对事实的探究,会让我们更进一步看到表象背后真正的问题。

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我们给孩子打标签的行为背后,可能是孩子遇到的一个困难。

磨磨蹭蹭的背后可能是孩子学习遇到了困难,有些知识掌握不扎实,写作业对她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不积极的背后可能仅仅是,孩子在那一个时刻被有意思的事物吸引,一时无法跳脱出来。

  • 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通常说的问题,其实很多都是实际和预期不一致。所以,要想正确地定义问题,还要想明白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定义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厘清自己需求的过程。

当我们说孩子磨磨蹭蹭的时候,背后自己真正的期待是什么?

可能家长会说,就是希望他能够赶紧写完作业,之后轻松地玩啊。

能不能快速写完作业,然后轻松地玩,是孩子的事儿,他写完作业对自己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对孩子作业上头的时候,也问过自己相同的问题。

自己这么着急,嫌弃孩子,到底是为哪般?

后来我发现,背后其实隐藏着自己的两种需求。

一是求认可。孩子写不完作业,老师会不会觉得我不是个合格的家长?

二是求自由。孩子写不完作业,我就没办法享受自己的时间。

当我找到这两个需求之后,我就发现,想通过孩子做作业求老师认可自己,这个念头本身就有问题。

一方面,求所有人认可,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不想深陷其中。另一方面,孩子和我本就是不同个体,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她的表现,跟我的好坏,无关。

而对于另一个需求,想要寻求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其实,也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家庭分工,育儿不是自己的事儿,可以重新进行时间规划;寻求外援,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求助机构或其他专业的人。

很多时候,当我们真的搞清楚了自己遇到的这个问题背后,到底是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答案自然就会显现。

PART 3

立竿见影的方法,不一定是好的方法

我看到过网上很多育儿的视频,讲的都是面对一种场景,该用什么方法解决。

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个小姑娘,习惯生气的时候乱扔玩具。

妈妈求助于专业老师,老师给的建议是,当孩子哭闹、乱扔玩具的时候,就要惩罚,拒绝孩子想要抱抱的要求,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

于是在那个视频里,小姑娘就那么伸着双臂,哭了好久。期间也曾歇斯底里地叫,但最后可能筋疲力尽,还是安静了下来。

从当时的结果来看,效果似乎是很好的,达到了家长的要求。

但对于孩子来说,长时间大哭却不被回应,心里的不安全感只会有增无减。

而看回孩子生气扔玩具,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孩子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会的背后,很有可能她的情绪长期不被看见。

所以,即使当时看起来她最终停止了哭闹,从长期来看,内心积压的情绪越来越多,可能她将来不会扔玩具了,但也会演化出其他的问题,压抑情绪,甚至伤害自己。

写了好几年公号,我的订阅用户也并不多。

我心里非常清楚,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我写的东西并不迎合大部分人的想法。

我想要努力去做的,是让大家减少焦虑,看到更底层的养育逻辑,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完整的人。

但我也知道,大部分的家长想要立竿见影的方法,大部分人想看到“三招解决孩子写作业磨蹭”“一个方法让孩子主动学习”,想要有人给支个招,回头就按照这个方法做就行。

但是我也更明白,在养育孩子这条路上,立竿见影的方法大部分都不是好方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们看到孩子的问题,并不是真的意味着孩子需要被矫正,而是更多地意味着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调整。

我们也许学了很多好方法,但最终能让方法有用的,一定是我们跟孩子建立了好关系。

否则,问题只会越来越多,养育也只会越来越累。

往期推荐

孩子拖延怎么办?最近经历的这件事,给了我答案

一年级的孩子考试不及格,我不生气,是因为我有定心丸

不指责不训练,一招帮助孩子解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都看到这了,伸伸小手点赞关注转发一下呗~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