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孩子聪明挺好的,下次别夸了

2024-08-04 08:00   瑞士  

点击蓝字 和我一起成长吧~


前几天,我发了一个朋友圈,说的是我和杨先生不同的经历,让我们在养育孩子方面有很多平衡。

其中,我提到了自己上学是出场即巅峰,小学阶段不费劲就能考第一名,所以没有养成好习惯。

同事看到我说的话,说我是在凡尔赛。

其实,我真的没有半点凡尔赛的意思,而是真心觉得,最开始轻松,被人夸聪明,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从小被夸聪明的孩子

我从小到大被夸的最多的词就是聪明。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大杂院,一排房子有四五户人家。

我们家隔壁住着一对刚结婚的夫妇,没有孩子。那时候我大概四五岁,还没上小学,时常吃完晚饭去他们家里玩。

那对夫妇非常有耐心,他们不嫌我烦,还时常带我一起打扑克,玩游戏。

他们跟我爸妈说,我很聪明,玩扑克时候骗我的小把戏,我一眼就能看透,还能很快用同样的方法来骗他们。
我妈跟我讲过一个故事。

当时我三四岁,哥哥上小学没多久。

有一天,哥哥数学作业有一道题,讲的是,天平的左边有一颗花生,右边有三颗花生,问从右边往左边拿几颗,天平就能保持平衡。

哥哥说,拿两颗。我坐在旁边说,拿两颗左边就多了。
被夸聪明,不只是小时候的事儿,工作之后也有过。

我是在2011年参加工作,我们工作需要使用一个数据分析系统,也有一个对应的考试。

考试分为4个级别,D/C/B/A,其中,A为最高级别。

2013年,我参加工作刚2年,就接连考过了B级A级,成为了当时的黑马。

同事的哥哥姐姐们看到我都说,没别的,就是太聪明。
在没有孩子之前,我觉得聪明是和踏实、努力一样的好品质,没什么差别。

当别人夸我聪明时,我也觉得挺开心。

但当我真的成了妈妈,回看自己走过的三十多年,我才发现,聪明真的不是什么值得被夸赞的品质。

人的自我实现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过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即“自我实现预言”,也叫“自证预言”。

说的是,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会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提倡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使用正面引导,而非负面打击。

因为人的自我实现决定了,被肯定的孩子,总是努力去印证自己是这样的人,而被否定的孩子,最后也大概率落进消极预言的陷阱。

最近,我们家娃喜欢发点朋友圈。

前几天她发了一条,其中她说到了,每个人都要坚持做自己能做到的事儿,不要因为做不成就放弃,都要努力去试一试。

我的确也没想到,8岁的她能说出这样的话。

但如果仔细回想,一切可能又都有迹可循。

在以往的很多经历中,我们会反复跟她复盘经过,并跟她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困难,以及因为坚持实现了什么目标。

因为不断地被肯定坚持和努力,所以她也形成了需要尝试和坚持的想法。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人能自我实现,为什么孩子聪明不应该夸?

我记得郝景芳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聪明。

她是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研究生,经济学博士,曾在美国做过访问学者,后来创建了童行书院。

不用说,她的智商一定是在金字塔的尖尖上。

在她的文章中,她描述了自己的经历,因为被夸聪明,所以就想要证明自己聪明。

而为了证明自己聪明,就不愿意接受更高的挑战,更愿意去做那些自己很容易能做成的事儿。因为做成,就会被人继续夸聪明。

她还讲到了自己学大提琴的经历。

当时,恰逢学校组织活动,她想学点新东西去露一手。在有一次课堂上,正当她觉得自己进步很快,快能展示时,老师却说,你拉的琴里没有感情。

当一个人想要证明自己能够做成一件事,想要通过做成一件事来证明自己聪明,其实是很难沉浸和享受其中的,也很难对抗不断精进中的枯燥、无聊以及伴随的困难。

她用游泳举例子,说,如果喜欢的是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那么游泳时想的更多的是成功的步骤;
但如果喜欢的是游泳本身,那么游泳时感受的可能是身体和水的接触,人在水下奇妙的变化,头脑中是更纯粹的身体姿态的细节。

而在人生中的很多领域,前者的心态往往不如后者心态能够带来真正的成功。

她还说,聪明给人最大的障碍,就是太过容易地达成各种事情,习惯了站在山头的感觉,恨不得一脚就迈上山头。

但对于人生的高山而言,各个行业领域,都是一生攀登而到不了的顶端。

当时我读这篇文章,部分观点深深地戳中了我。

在以往的人生经历中,我喜欢各种挑战,参加各种考试,取得各种证书,是因为热爱吗?

当然不是。

是因为我沉浸在每一次做成事儿之后别人的喝彩中,而当时间流逝,掌声落下,我便会陷入迷茫,想要努力获得下一次掌声。

然而问题在于,在这种驱动下,我选择的大都是我能做成的,而不愿意去面对那些对我来说有挑战的。

于是,好做的我会做下去,觉得难的还没开始就想要放弃。

在“幸存者偏差”的错觉下,我成了能做成很多事儿,“聪明”的人。

然而只有自己知道,我从未懂得坚持和细水长流,也未明白别人的喝彩终究换不来自己笃定的相信。

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高成就孩子的养育法则》中提到了影响成功的三个因素,即使命感、自驱力和才智。

使命感(purpose指的是崇高的目标或目的。它可以是长期目标,也可以是短期目标,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只要它能构成某一个行动的理由。

自驱力(agency说的是做一件事情时雄心勃勃向目标进发的主动精神。

才智(smart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一项。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说“聪明才智”,因此当提及才智,似乎也和聪明沾边。

但实际上,在书中作者给出的定义是,执行具有认知挑战性任务的能力,如解决课业困难的能力;从所处环境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用它们制定人生战略决策的能力。

聪明也许是才智的一部分,但才智是比聪明更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愿意面对困难,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谈及成功的部分,作者也谈到了神童,并明确指出,神童不等于高成就孩子。

其中,关于高成就孩子和神童的差异,他提到了:

高成就孩子有目标地选择项目和技能,而神童则被他人对其天赋的追捧所裹挟。

这一点和郝景芳老师的文章不谋而合。

夸孩子到底该夸什么

  • 夸后天

几年前,单位搞团建,有一位姐姐带着她女儿一起参加。

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大家都夸她的长相,叫她小美女。

后来我跟姐姐聊天,她说,她最不喜欢别人夸她女儿漂亮,因为漂亮是基因决定的,她不希望孩子将来只想做一个漂亮的人。

其实聪明和漂亮是一样的,都是源于遗传和基因,是上帝掷骰子的结果。

无论我们是聪明还是不聪明,漂亮还是普通,都无法选择,无论我们是否接受,也都无法改变。

聪明和漂亮确实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好资源,它们可以为人生助力,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走得更快。

但聪明和漂亮永远都不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角,因为它们本身并不能创造持久的动力,甚至会削弱人的行动能力。

而对于孩子来说,先天遗传的因素是完全不可控的东西,被夸不可控的特质,会让本人陷入为了维持特质而拒绝变化的境地。

从长远来看,对未来并无裨益。

  • 夸过程

提起夸奖孩子,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你真棒”“你真厉害”。

这些没什么不好,只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表达过于笼统,甚至有些敷衍。

P.E.T.(父母效能训练)中,有一种表达被称为表白性“我”信息,用于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我”信息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事实,即发生了什么;二是感受,或是对自己的影响。

套用这个公式,如果我们想要夸孩子,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要夸孩子什么,也就是孩子到底做了什么。

关于这一部分,描述越详细越好。越详细的描述对孩子来说意味着得到的关注越多。

描述完事实之后,我们需要表达感受,也就是,对于这样的事实,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可能是骄傲,也可能是崇拜,甚至可能是羡慕,这些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

我们家娃从大概5岁开始画画,最开始我更多地觉得她是跟风,别人学她也想学而已。

再加上我和杨先生也没什么艺术细胞,对她画画也没报什么期望。

但是最近我发现,她画画越来越上道了。

老师说她画画非常有耐心,构图技巧也都能掌握,而且还有自己的想法。

而我看了她的画也会跟她说,你画的这个花瓶好细腻,花瓶的花纹很好看,花瓶里还有很多种花,背景还有这么多纹路,一定是画了很长时间吧,妈妈都觉得崇拜你了!

除了夸画画的细节,我也会详细地描述她的坚持,她如何克服困难,如何解决问题。

我希望她能够感受到那些很容易被忽略,但对做成一件事其实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夸奖能够强化人好的行为,那我希望这些好的行为是真的对她的成长有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我的需求而表现好。

  • 夸事实

我发现,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孩子做一件事情产生挫败感的时候,家长总是会跳出来“夸”孩子。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真的很棒啊”。

家长的本意是希望帮助孩子赶走挫败感,制造好的体验。可是对孩子来说,结果并非如此。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家娃练琴,因为一直练不好,情绪变得非常低落。

这时候,爸爸在旁边说,我觉得你弹得挺好的呀。

听完这句话,娃的情绪不但没有半点缓和,反而自己回到房间把门关了起来。

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体验不好时,夸奖对他来说,不仅不能扭转局势,反而会给他带来二次否定。

它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情绪没有被看到,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应该产生这样的感受。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夸孩子,就要做到贴近事实。

所谓事实,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贴近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以自己的感受来决定孩子的感受。

前一段时间,闺女参加了星海杯钢琴比赛。

我离开家这段时间,她钢琴练得断断续续,我能预料到晋级不容易。

果然,她在预赛阶段拿了三等奖,没进入下一轮。

后来我们有一次聊天,我跟她说,跟别的小朋友比,可能你弹琴没有那么棒,但我觉得这段时间,妈妈不在,爸爸工作很忙,你能自己安排时间练琴,这一点很厉害。

夸奖是需要事实支撑的,而这个事实应该是当我们说出来孩子也能够认同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到自己真正的被看见。

而被看见,就是行动力的一大来源。

//////////////////////////
女儿马上就要进入三年级了,小学的前两年,学习内容并不难,但在目前国内教育内卷的形势下,从来不提前学的她,从未体验过像我一样轻轻松松名列前茅的感觉。

但我从未对此感到沮丧,甚至多少有些感激。
因为在我看来,懂得做好不容易,并努力寻找做好的方法,同时,学会接纳自己很普通,对于人生来说,是比觉得自己聪明更重要的课题。

我不知道她未来是否会体会到“聪明”的加持,但懂得细水长流地努力,接受从山脚到山顶的过程,一定能够让她在未来更好地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

往期推荐

一年级的孩子考试不及格,我不生气,是因为我有定心丸

幼小衔接这一年,我的目标只有一个

开学第一周,我怀念通讯不发达的90年代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