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需要的不是硬刚,而是四两拨千斤

2024-06-23 08:01   瑞士  

点击蓝字 一起成长吧~


从三月初算起,我离开家已经三个多月了。

最开始,对于孩子的学习、弹琴这些活动,我基本都不过问。

一是我觉得需要信任,相信杨先生和孩子能自己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是我不在身边,仅靠看到的一些片段来给建议和意见,可能反而会添乱。

刚离开家的一个多月,一切都比较正常,孩子练琴也不费劲,做作业也很主动。

但最近一段时间,和杨先生聊天,就感觉孩子练琴给他带来的困扰很大。

杨先生吐槽说,孩子不想练琴,畏难,甚至俩人话赶话,还说以后不学了。

其实,我并没对孩子学琴抱很大的期望,但我觉得以这样的形式放弃,多少还是不太合适。

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接手孩子练琴的事儿。

本来觉得,远程视频陪伴,效果不一定很好,但至少能让杨先生轻松一点。

但没想到,半个多月下来,孩子配合度很高,每次到了约定弹琴的时间,都会主动给我打视频电话。

前几天,跟杨先生聊起来最近弹琴的情况,他说:

看来她愿意让你看,平时我在家,她都不让我看。

说完,他还补了一句:看来还是我的问题,是我不够懂她。

养育不是控制,是影响

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有很多,相信不少人也和我一样,被这一句打动: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第一次读到这一句,就有一种写进心里的感觉。

除了它词句优美,画面生动,还有它终于道出了心中理想教育的样子。

谈及养育孩子,我们最常用的一个词是“管”。

你都怎么“管”孩子啊?孩子怎么这么难“管”?

甚至,即使是夸奖孩子,我们也会说,这个孩子可好“管”了。

这其中,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孩子需要被管理,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的确,如果我们仔细体会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会发现,要想让孩子表现得如家长所愿,什么方法都不如直截了当地下命令来得简单直接效果好。

就像有的家长说,催促孩子做事情,孩子总会不耐烦,硬压着去做,也能进入状态。

在没有跟孩子远程练琴之前,我也觉得,养育孩子中,需要一些控制性手段,才能保证孩子好好做事。

按照杨先生说的,孩子练琴这么不配合,而我远在万里之外,隔着屏幕什么都干不了,孩子会听我的吗?

但当我真正实践,才发现,孩子愿意配合,远比我想象的“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

又或者说,我们所想象的强硬手段之所以能生效,也不过是因为孩子还有配合的一点点意愿。

说到底,我们以为是自己的控制起了作用,不过是孩子还留着一点缝隙给我们,愿意被左右。

用强硬的手段,确实可以立竿见影,但问题在于,长期的控制,只会让孩子关上自己的门,终有一天,任何手段都不能撼动他们。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的基础

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看到的一种情况是,一个人面对同样的话,A说的他完全听不下去,而B说的他就可能很乐意接受。
我们也会经常吐槽孩子,苦口婆心地讲道理,都是为了你好,为什么你就是不肯听?

我们在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应该能够体会出来,当彼此之间的关系轻松、自在,不存在控制和说服的时候,自己就更容易接受对方的说法,或者说,更愿意让对方影响自己。

但如果我们在一段关系中感受到被束缚,即使对方说的再对,内心也本能地想要拒绝。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是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天生对自主性的追求决定了,如果一个“正确的道理”对她来说是可以由自我决定的选择,那她可能更愿意接受;

但如果是迫不得已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必须,那么他更多地只会想要争取自主权,而不是在意对与错。

当孩子逐渐长大,在体力上与家长的差距越来越小,在心理上也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主见,家长的权威便会越来越弱。

此时,孩子是否还愿意听我们的,不是取决于我们说的道理是对还是错,而是孩子还是否愿意被我们影响。

有一句话说,先把孩子养亲了,再来谈教育。

好的亲子关系,才是影响和教育孩子的基本前提。

如果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亲密,给彼此留了进入的空间,那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就可以顺势而为,四两拨千斤。

可如果孩子的门早已对我们关上,即使再对的道理,也无计可施,甚至可能南辕北辙。

如何打造好的亲子关系

  • 真心的陪伴

如果谈到陪伴,相信很多人跟我曾经的感受一样,那就是无奈。

作为职场人,每天都有很多身不由己,回家陪孩子的时间极其有限,时间都拿不出来,又怎么谈好好陪伴?

对于大部分的家长来说,大家都懂得陪伴的重要性,于是,想要增加和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甚至有的人会说,自己每天下班什么都不干,专门就是陪着孩子,陪着做作业,陪着练琴。

但问题在于,每天花了这么时间,亲子关系似乎还是不够理想?问题究竟在哪里?

其实,真正的陪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在一起,同样也需要心理层面的一致性。

当我们选择去陪伴孩子,最重要的不是在身边,而是放下自己。

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评判,自己的喜好,真正的看到孩子想做什么,有什么想法,顺着孩子的思路陪他去玩耍和活动,而不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自己的计划。

当我们陪孩子玩游戏,我们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其他杂念,全身心地关注于当下和孩子的互动。

当我们陪孩子写作业,自己又能不能抛开心里的焦虑,看到孩子真实的状态和感受。

如果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时,依然是希望他按我们说的去做,按我们的标准去行动,为了安抚我们内心的焦虑去做事情,那无论我们和孩子在一起多长时间,其实都称不上是有效的陪伴。

陪伴的最好状态是“无我”,是真正地放下自己,跟孩子在一起。

如果我们能做到,哪怕每天只有15分钟,对关系的建立都是有益的。

如果做不到,即使每天1个小时,可能结果还是差强人意。

  • 真正的理解

女儿4岁多的那个冬天,我要去外地出差10天。

在那之前,我每次出差,孩子都是跟姥姥一起回老家。

那一次,因为她已经上了幼儿园,所以就留在了爸爸身边。

之前我每次出差,姥姥都说,孩子很乖,不哭不闹。

但那一次,她仿佛变了个人,不仅哭着找妈妈,还哭得越来越厉害。

到了第三四天的时候,发展成早晨醒来哭,晚上睡前哭,甚至半夜醒来也哭。

姥姥觉得很离谱,这种时候就应该打她屁股,教训她。

可是爸爸却选择理解她,无论她哭得多厉害,多么撒泼打滚,爸爸都选择陪在身边安慰她。

我问先生,如何做到情绪如此稳定?

他说,孩子只是想妈妈了。

从那次之后,女儿和爸爸的关系仿佛有了质的变化,对爸爸的依赖更强了。

我们常说,我懂你比我爱你更珍贵。它不只是适用于亲密关系,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

当孩子在我们身边感受到的不只是被说教,更多的是被理解,他自然会更多地敞开心扉,跟我们交流。

很多家长会担心,理解了孩子,是不是就是默许和纵容了孩子的行为。

实际上,效果可能恰恰相反。

理解是对情绪的接纳,当我们真的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慢慢回归理性,那些我们想象的“坏行为”仅仅只会是脑海中的念想。

但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有情绪,实时展开说教,想让孩子表现得体,其结果可能是,由于情绪没有发泄的地方,反而让他们更容易选择偏激的行为。

我离开家的那10天,在经历了三四天的哭闹之后,女儿并没有一直哭下去,而是慢慢平静下来。

甚至到后来我出差,她还会告诉别人,刚开始会很想妈妈,但是慢慢就好了。

爸爸的理解,不只是给了她空间,更给了她看见和接纳自己的力量。

  • 真实的沟通

当时杨先生跟我聊完孩子弹琴的事儿后,我决定跟孩子聊一聊。

那天我们打通视频通话,我说,今天爸爸跟我说了说关于弹琴的事儿。

我刚说完这句话,感觉孩子情绪明显就有些低落,不只是当时练琴不顺利的挫败,看起来也有些担心我会批评她。

我接着说,爸爸跟我说,最近练琴这件事有些困扰他。你也知道,爸爸加班比较多,回家也比较累了,可能情绪上也不太好,他就觉得陪你练琴这件事对他来说有些挑战。

听我这么说之后,孩子似乎放松了一些。

于是我接着跟她聊了聊,最近练琴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她告诉我,因为五一假期出去玩,就有一段时间没练琴了,有点不习惯,觉得有些难。

我跟她说,觉得难也是正常的,放下一件事情再拿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妈妈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困难。

她问我,你也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吗?我都没感觉到。

于是我和她分享了,自己有时候也会很怂,想要逃避,自己面对现在的新工作时,刚开始也会忐忑,跟她没什么两样。

聊了一会之后,我问她,需不需要我陪她练琴?她也表示同意。

于是我们约定,她每天晚上7点开始弹琴,当时我正好是中午1点,在我1点半上班前,正好可以练半个小时。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会选择如何沟通呢?

很多人可能会跟孩子说,听说你最近练琴不太好?

这样说似乎没太大问题,确实是孩子练琴不太顺利。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问话,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觉得是自己引发的问题。

P.E.T.中,问题归属的判断标准不是对错,而是情绪和需求。

谁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谁有情绪,那就是谁有问题。

在弹琴这件事上,孩子并没有跟我提起过,反而是爸爸感觉有些棘手,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爸爸的问题。

我出面介入,不是当裁判员和法官,判定谁错了。而是帮助他们表达彼此的感受,让他们之间能够更顺畅地沟通

P.E.T.的沟通方式不仅仅避免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产生对自己的否定,还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进而产生更强的价值感和自主性。

当孩子跟一个人在一起总是觉得自己很好,充满成就感,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自然就不言而喻。

刚开始约定好练琴时,孩子特别主动,每天到点就会跟我视频通话,很少需要我问她。

我能感觉出来,那段时间她非常想要看到我,哪怕只是这样隔着屏幕陪着她。

可大概三个礼拜之后,她就跟我说,七点的时候一般都是姥姥做饭的时候,她想跟姥姥一起做饭,所以决定自己选其他时间来练琴了。

这周我收到了爸爸发来的视频,参加比赛的曲子已经练得很熟练了,还自己在家模拟参加比赛。

她似乎又回到了曾经那个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小孩。

刚离开家的时候,我也会觉得,自己离家万里远,对孩子的问题再怎么上心,也只能是鞭长莫及。

但这一次经历让我看到,我们对孩子的影响,不因距离而减弱,关键还是看亲子关系是否紧密。

好的关系让我们纵使远隔万里,也依然能够彼此信任,一起破除难题。

我发文的这一天,正好是闺女去参加星海杯比赛的日子。
这首阿拉伯风格曲,是我离开家后她新学的。我没有跟着学,所以没办法评判到底弹得好不好。
但我相信,在我离开家的这段时间,她一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无论比赛结果如何,这段时间的收获,都是值得庆祝的经历。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欢迎点赞关注,感谢~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