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 道理懂了很多,但如何才能真的做到?

2024-10-06 08:00   瑞士  

关注我,一起人生破局吧~

前边几篇,一直在聊察觉,因为我始终觉得,察觉是改变的基础。

有句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改变来说,如果能做到察觉,其实也就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因为察觉意味着,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自己,也接受真实的自己。

但真要做到改变,我们还需要再加把劲。

知行合一

有一句话说,听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在日常生活中,你肯定也遇到过,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朋友,当说到一个问题时,总是聊起来头头是道,但真到遇到问题时,做起来完全判若两人。

似乎书读了很多,理论学了很多,但生活并没什么变化。
其实,这就是“知”和“行”不统一。

读书过程中,那些让我们醍醐灌顶的瞬间,是“知道”;

但只有把悟出的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做到”。

关于读书,我相信每个人都立过flag。一年要读50本,甚至100本书。

我之前每年都会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也曾经做过详细的计划,想要执行下去。

但一段时间之后,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那就是,书读了不少,但却越来越觉得迷茫。

很多读过的书,好像也记不住什么;当下在读的书,似乎也说不清为什么要读。

后来,在读到《认知觉醒》时,其中有一句话点醒了我。

作者说,不真正发生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

回想自己读书的过程,有时总是在想要累积读的量,看着读完的书越来越多,似乎很有成就感,但真正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几本呢?

细数起来,那些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书,不是因为内容多精巧,而是自己从中真正地受益,也就是真的发生了改变。

就像我时常跟别人推荐《父母效能训练》,就是因为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变化,让我跟原来不一样了。

所以,知道挺好的,但如果做不到,那就只是一瞬间的火花,转瞬即逝。

只有真正的做到,才能让火花燎原,让人生变得灿烂。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在讨论如何做到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左右我们行为模式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是自己的决定,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

但正如我反复提到的,其实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比自己预想的低多了。

我们生活中95%以上的事件,都是由大脑按照既定的模式快速地作出的反应。

快到什么程度呢?

快到你可能都没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你做决定的问题,大脑就已经解决了。

为什么大脑能如此快地完成这个过程?

主要是因为它早已基于我们成长中的经历,将场景、事件、情绪等它能监测到的情况,与既定的反应联系起来。

更重要的是,这种联系都是在潜意识中,真的要挖出来,自己甚至都觉得莫名其妙。

举一个心理学中的例子,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

把一个婴儿和毛茸茸的玩具放在一起,当他玩玩具的时候,同时发出刺激的声音,让他感到害怕。

几次实验之后,即使不发出声音,但只要孩子看到玩具,就会产生恐惧。

从旁观者来看,我们知道,是声音引发了孩子的情绪,而非玩具。

但对于孩子来说,玩具和恐惧就是同时产生的,那么以后见到玩具,就会本能地恐惧。

也就是说,通过实验,婴儿把玩具与恐惧建立了联系。

在我们的成长中,这样的联系有很多。

比如,如果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求很高,很苛刻。那他就很可能不允许自己犯错,甚至变成完美主义,觉得做不好就完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是依赖父母生存的,父母是否满意,是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好好地活下去的。

当父母要求很高,并且会在孩子做不到时撤回爱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说,他感受到的不只是今天的表扬少一点,还有自己可能被抛弃,活不下去的感觉。

久而久之,大脑中的联系就变成了,做不到等于活不下去,然后就引发恐惧,否认自己没做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里面被加载了各种各样的程序,而且还是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植入的。

这些既定的软件程序中,建立了很多当A发生就B的路径,只要触发,就会当即作出反应。

但同样如电脑一样,应用程序是可以修改的,我们一样可以为自己改写路径,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作出反应。

重建连接

如果我们原来大脑中的AB相互连接,而在我们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更好的连接方式,该如何让这种方式真的变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像化
大脑是非常讨厌模糊的,当指令不够清晰,它很容易选择最简单的事情做。

而简单则意味着,回到旧有的模式,让本能反应出来掌管舞台。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就需要把什么样的情况下到底要做什么确定下来,让大脑接到清晰完整的指令,才有可能在面对本能的反应时扳回一局。

我记得我们家孩子大概两岁左右的时候,有时候出门,她就会大哭大闹。

如果我自己体力比较好,通常能够比较平和地处理她的问题。

但如果自己比较累了,或者状态不太好,就会出现情绪很难控制的状态。

后来我自己复盘之后发现,我在当时那种状态下,我自己体力确实不行,所以会觉得非常疲惫,内心也会觉得委屈和不被谅解,觉得孩子就是在打磨我。

于是,我给自己新的建议是,当觉得饿了累了的时候,就吃点糖或者零食。

而当我大脑中冒出孩子故意打磨人的想法时,我要在大脑中告诉自己,孩子不是故意的,她只是不舒服。

后来真的有一次,上完早教课后孩子在回家的车上大哭,而我就按照自己预想的,安抚自己情绪,也安抚了孩子的情绪。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压抑自己干什么,当妈已经很累了,难道还不能让自己发泄一下。

情绪需要流动不假,但关键在于,很多情绪的产生不是因为真的有问题,而仅仅只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模式不合理。

改变认知模式不是压抑情绪,而是解决了情绪产生的源头,让我们从根本上变得更平和。

当我们为大脑建立了新的指令,剩下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实践它。

我们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在强化新的连接。

刚开始,旧连接非常强大,新的连接似乎很难抗衡。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念头和行动,同时,也要接受有时候会失败。

但慢慢地,新连接会越来越强,旧连接会越来越弱,直到新的连接替代了旧的连接,成为了自己的本能反应。

这就像是鲁迅说过的一句话,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

你的大脑中本来没有这个连接组,连接的次数多了,就成了新的连接组。

说到底,我们最后的目标还是让程序控制我们的行为,只是这一次,程序是我们有意识的选择,而非是无意识的被动服从。

往期推荐

接纳 | 最糟糕的我,也是最好的我

察觉 | 莫名的坏脾气,脱口而出的话,你的大脑可能在控制你

察觉 | 那些消极的人生信念,你中招了几个?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