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真的可以快乐吗?

2024-07-28 08:01   瑞士  

点击蓝字 和我一起成长吧~


这个暑假,我们给娃报了一个德语课。

前两天中午,我问杨先生,孩子最近德语课上的怎么样,是不是有些难度了?

他说,闺女不跟他说,他也只是听老师说,孩子学得挺快的。

当天下午我又收到杨先生的消息,他说,

闺女刚才跟他学了会德语,一起看了会德语动画片,还主动要求杨先生给她复习一下德语,因为老师说了,得复习,否则进度就慢了。

我当时就觉得,天呐,这是什么神仙孩子,我上辈子是拯救了银河系,所以给我一个这么省心的娃吗?

孩子可以喜欢学习吗?

从娃两岁开始,到我离开家之前,娃没有报过英语课,一直都是我给她读绘本,陪她玩游戏,跟她对话。

后来,我要走了,跟她商量,不然英语报个线上课吧。

试听一节之后,她欣然接受了,并且一直坚持上了下来。

最近有一次我跟同事聊天,说起了孩子学英语的事儿,我讲了这段经历。

同事第一反应是,什么?你走了还要把阴影留下来?

那种感觉,仿佛学英语是一件痛苦的事儿。

的确,如果想起学习,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对我自己来说,每次想起学习,都不觉得是一件愉快的事儿,所以这么多年,我致力于帮助孩子以更轻松的方式学习。

比如,英语的启蒙,我们是从玩游戏开始的;数学的学习是通过画画摆积木解决的;包括弹钢琴识谱都是通过做游戏来记住新的音符。

我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让孩子学得更轻松,所以她一直没有很排斥。

也因此,当真的决定让她开始学德语之后,我也在想这种方式是不是够好,但因为别无选择,也只能就这样。

然而,她的经历却刷新了我的认知——学习不一定是痛苦的,更不一定是被迫的,人是可以享受学习,并且喜欢学习的。

什么让孩子喜欢学习?

看着女儿的样子,我也在想,为什么她觉得学习这么轻松?而我回忆起学习感觉却总是不愉快?

对比来看,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起点——我喜欢、我需要

女儿现在上着不少兴趣班,钢琴、美术、舞蹈、英语、思维、网球,暑假还加上了德语。

一年级结束时,我跟她讨论,是不是可以减掉一两个,这样晚上玩的时候会多一点。

我甚至提议,要不钢琴停了吧?

我本以为,每天练琴很枯燥,她听了肯定会非常开心。可是没想到,她一听说要停钢琴,立刻低着头不说话了,没一会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也觉得很好奇,这么多的课,并不是每一门看起来都那么有趣,甚至有的需要花费时间去坚持,她为什么都能乐此不疲?

后来我发现,其实每一门课都能给她带来好的体验。

首先,从最开始选择是否要上课,就是她自己的决定。我们只负责推荐,以及帮她约试听。

试听结束后,是不是要上,她自己决定。

可能是因为没有强迫她必须怎样,每一次试听完她都表示很喜欢,想要继续学,我们也就随了她的意思。

其次,在学的过程中,其实每一个课程都有她感兴趣的点。

比如,钢琴虽然枯燥,但她喜欢登台表演的过程,机构里的演奏会,每年不同的钢琴比赛,无论结果好坏,她都喜欢去展示;舞蹈每年一度的登台表演,也是她非常期待的项目。

英语和德语,她没有跟我说过喜欢什么,但在我们之前聊天中,我跟她说过,学会一门语言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我自己喜欢出去玩,也耳濡目染影响了她。

其实,如果说起来,这些感兴趣的点,每个孩子都会有。

如果你回忆孩子在选择一门兴趣的时候刚开始的样子,他一定是充满好奇、欣喜,并且有很强的主动性去学的。

但为什么学着学着就再也没有了愉悦的体验,都只剩下为了学而学,没有乐趣,也没有享受其中的感觉呢?

  • 过程——我选择、我应该

前两天,我听到一句话,说儿童是no voiceno choice

意思是,孩子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没有自己的选择。

家长总是会觉得孩子还小,不懂自己要什么,也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需要父母来为他们做决定。

于是,从几个月开始,我们决定孩子该吃什么,该如何吃;然后决定他们该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最后甚至决定他们该选择什么专业,又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在哪里生活。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始终相信,无论多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也应该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因为只有小时候知道自己想吃什么,想怎么吃,长大了才能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往什么方向努力。

我们家娃学的这么多课程中,我也有过不少参与,但我的参与不是帮助她决定要不要学,也不是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她完成,而是在她觉得难的时候提供情绪价值。

如果从学习效果看,她一定不如每天按计划执行,坚持不懈的孩子进步快。她也经历过想偷懒,摆烂,耍小聪明的时候。但在混乱之后,她都坚持了下来。

这其中很重要的是,我们始终没有从第三方的角度给她设定目标,提出要求。

就像学习德语,她不愿意说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追问过,也没有强迫她每天回来汇报学了什么,必须要按部就班地复习。

但正是因为我们的“不作为”,让她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我们的事儿。

当一件事成为自己的事儿,人就会本能地产生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催生了自我负责的意愿和动力,才有了她后来主动要求复习的场面。

人在什么时候最有动力?

一个是对未来有期待,另一个更重要的是认为自己有选择。

有选择不做的权利,才会有想要做好的动力。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意思是,学习的过程其实是符合人性的,因为我们都喜欢从混沌到清明的状态。

当一件事情逐渐变得清晰,是会给人带来愉悦感的。而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但问题在于,当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把一件事情搞清楚,而是变成满足父母的期待,获得他人的认可,也就剥夺了学习本身的魅力。

在孩子求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努力不是托举孩子,让她进入好的小学、中学,名牌大学,而是,始终让学习保持它该有的生动和魅力。

终身学习,不惧改变,才是在不确定中胜出的王牌。

/////////////////////////

发文的这天,我收到杨先生发来的消息,他说,晚上回家后,娃主动要求看德语版的小猪佩奇。我再一次感叹,我们怎么养了这么好的一个娃!

杨先生说,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使劲养吧。

他的说法我非常赞同,只有不使劲的养育,才能让孩子体验一件事情最本真的感觉,也才能养出充满惊喜的娃。

往期推荐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聊聊一件小事带来的启发

一年级的孩子考试不及格,我不生气,是因为我有定心丸

中学普遍衡中化,普通家长如何让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幸存者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