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个不卷的国家,我才发现了破解内卷的方法

2024-10-13 08:00   瑞士  


写在前面

每次提到卷学习,都有很多家长说,不是我想让孩子这么累,是大环境如此,我也没办法。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够给人终身学习的机会,无论什么工作也都能养活自己,我们会变得松弛吗?


以前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但当来了瑞士之后才发现,一生要强的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自带一股龙“卷”风。


瑞士:全球最反内卷的国家?


我来瑞士之前,朋友就给我发过一篇文章,说瑞士是全球最反内卷的国家。


其中有一句话说,让中国人躺平,就像让瑞士人内卷起来一样难


当时的我就非常好奇,他们为什么能不卷?


学校不用卷?


我来瑞士工作,计划把孩子也带过来。所以到了之后没多久,我就开始着手计划上学的事儿。


我问当地的同事,在哪个区域上学比较好?有没有所谓的学区房?


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在哪里上学都差不多。


我对同事的回答表示半信半疑,开始自己着手研究瑞士的教育情况。


从学制来看,瑞士和国内一样,小学6年,初中3年。


小学毕业后,学生会进行分流


大约25%上文理长时中学,也称为“长高中”,学制6年,毕业后可以上综合性大学。


剩余75%的学生上三年制普通初中,毕业后进入学徒制


第一次听到学徒制,我本能地把它和职高联系在一起,觉得孩子一旦进入学徒制,那不就是被优化了?以后还能有啥出息?


然而,同事姐姐跟我说,即使只有25%的孩子能够进入综合性大学,也不代表学徒制不好。


一方面,学徒制并不是对学业判了死刑,如果一个孩子开窍比较晚,改变了自己的目标和想法,也有再次选择进入综合性大学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即使最后只是学徒,在职场中,也有平等晋升的机会。瑞银集团的CEO以及两位联邦部长就是学徒制出身,他们同样在职场中做到了顶尖的位置。


除此之外,学徒制和国内的职业高中不同,是教育和培训相结合的双轨制教育体系


即使孩子选择学徒制,也需要每周完成2天的学校学习,这也为将来选择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基础。



工作不用卷?


我们当家长的,之所以拼了命的让孩子卷学习,无非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有个好工作,不用过苦日子。


当我看到学徒制的时候,我也会想,当学徒是不是很难过上体面的生活?


后来我发现,这个想法完全多虑了。


从我个人体验来看,瑞士人工费用非常高。


无论是买家具送货,买窗帘裁剪,还是看牙医,人工费用都让我觉得惊讶。


比如,我在宜家买一副窗帘,价格是29.9瑞郎,要求帮忙裁剪短一些,手工费也是29.9瑞郎。


从学徒制的安排来看,他们所学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技校的内容。


我查了瑞士当地的职业咨询网站,发现学徒制有很多行业和职业可选


其中包括广告设计师、骨科医生、戏剧画家等等,看起来专业要求非常高,甚至是在国内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能胜任的岗位。


这就是说,走向学徒制,并不是放弃了深造和深度学习,只是更早地锁定了职业方向,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这也决定了,学徒制出身的孩子,并不比综合性大学差,他们之间没有行业壁垒,一样拥有获得高薪岗位的机会。


所以,整体来看,瑞士真的是不需要卷的国家。


无论是否进入长时中学,未来都拥有进入大学的机会,即使不能进入综合大学,走上学徒制这条路,也一样有可能获得同样的晋升机会。


甚至,退一万步讲,哪怕只是做技术工种,也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可以说,在这里,每个人都有终身学习的机会,也有随时重新开始的可能,为人生创造了极大的张力


如果按照大家说的,被环境所迫不得不站起来,那在这个地方,按理说可以坐下了吧?



坐不下的中国家长


刚来瑞士的时候,我想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这边教育和学校的信息。


由于瑞士不是移民国家,这边的华人不多,能搜到的信息也有限。


但在有限的内容里,我看到最多的,就是关于孩子如何上长高中。


有成功者分享经验的,也有孩子尚小但家长已经开始焦虑的。


在其中一个帖子下边,有一条留言说:


家长都是正经大学出来的,孩子怎么样也得上高中吧。


我想,这句话应该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要问为啥要上高中,可能也说不出太多所以然,但无论如何,不上高中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你看,即使到了瑞士这种提供给大家终身学习,哪怕走学徒制也有机会再进入大学的地方,大家依然没办法放松神经,仍然执着于固定的路径。


原因到底几何?


思维定势


就像那条留言说的,家长都是正经大学,孩子怎么也得上高中吧。


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依赖以往行动和经验不断重复的产物。


因为自己是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路径成长的,所以觉得孩子也应该如此。


但这样的逻辑有道理吗?


首先,我们的大学学历,也并没有那么厉害。


从1999年开始扩招,到2009年,短短十年时间,高考录取人数由1998年的109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629万人;录取率也由34%增加至62%。


也就是说,80后一代人,能够顺利上大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国家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准入门槛,给了更多人机会。


某种程度上,我们只是踏上了时代的节奏,赶上了顺风车。


最近国内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毫不意外,大部分家长排斥孩子进入职高。


上高中,考大学,依然是很多家长的执念。


如果孩子有能力、有意愿,这条路自然是好的选择。


但着实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大学学历,就认为孩子进入职高更丢脸。


我们都不过是不同时代的经历者,谈不上谁比谁更高级。


其次,上好大学,找稳定工作的模式,已经不存在了。


80后一代,赶上了大学扩招,顺利地进了大学,又赶上了经济发展的顶峰,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甚至,当我们追溯自己的上一代,也依然能看出,好好上学,分配工作,安稳度日的影子。


但现在,这个模式早已不存在。


且不说,所谓的铁饭碗是否能满足大家温饱都不一定。


退一万步讲,铁饭碗是否为铁饭碗都不确定。


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说,山东省启动了省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全面改革,涉及约10万名事业编制人员。


一直以来,考公、进体制,都被笑称为“宇宙的尽头”。


大家都觉得,体制内旱涝保收,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至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现实告诉我们,在当前的时代下,没有所谓的旱涝保收,有的更多的是变化。



竞争和比较


前一段时间我跟朋友聊天,她说,看到我按时更新文章,就会觉得自己很普通,日子得过且过,虽说家庭还算温馨。


我说,家庭温馨就很好啊,说明心理健康有力量。


她说,总要找到跟别人差异的点,才能证明自己也算幸福。


这句话应该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我们的教育其实一直都是在塑造同一类人,小时候行为有标准,动作要一致,成长路径也有标准,跟别人不一样就是loser。


在这种基础上,我们的幸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


于是,有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但实际上,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不应该源于别人如何,而是源于自己的感知。


如果我们是否幸福取决于跟别人比,那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幸福的权利交给了其他人。


但真正能让人感知到幸福,并愿意为了幸福努力的,不是别人如何,而是自己内心真实的体验,以及对自己行为坚定的相信。



内卷之下,如何应对


当我们提到“卷”的时候,就会想到另一词“躺”。


似乎只要我们拒绝“卷”,就意味着全然放弃,摆烂躺平。


实际上,并非如此。


拒绝内卷,不是我们要放弃孩子的人生,而是看到更大的世界,不被有限的环境裹挟。


而要帮助孩子对抗内卷,最重要的不是孩子做什么,而是家长能够打开视野,缓解自己的焦虑。


传统之外有出路


想要打破内卷,需要先明白“内卷”的意思是什么。


内卷这个词,最早是由人类学家Geertz在1963年解释印尼农业结构变化时提出的,描述了印尼爪哇岛居民,为了应对人口增加,不断加大精细化的劳动投入,却只能有限增加土地生产效益,以致产业发展长期陷入原地重复状态。


内卷其实更多地是指向一种社会状态,即,如何应对资源禀赋的有限性。


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爪哇岛居民,他们面对的就是岛上有限的土地,没有资本注入,无法谋求改变,只能把大量的生产力投入到有限的土地中,最终导致了水稻种植极端精细化,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产出。


教育内卷其实也是一样的。


每当谈到卷不卷,就会有家长说,不卷将来孩子连份工作都找不到怎么办?


说到底,家长让孩子在学习上不断地卷,目的没多么复杂,就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好工作,好日子。


在大部分人眼中,好工作就是稳定、体面、收入高,就像在有些地区,体制内就是宇宙的尽头,什么工作都比不上一个编制。


如果我们眼里的工作就是自己说得出口的这些,医生、老师、电力、金融,那么工作机会的确是有限的。


但实际上,这个社会早已和原来不一样。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姑娘的视频,她每天要做好几种工作,除了咖啡店店员之外,其他几个都让我大开眼界。


一个是给别人化妆,但她的化妆不是咱们常见的在工作室做,而是为一些想要拍个精致下午茶的小姐姐提供服务。


她工作地点非常灵活,顾客要去哪,她就到哪化,化完如果对方是一个人,她还可以提供摄影服务,让小姐姐有一个美美的下午茶。


另一个工作是上门遛狗,并且给狗狗做营养餐。


说到收入,姑娘说,上门遛狗一个月五千多,化妆一单一百多,平时两三个,节假日一天能有七八个,都接不过来。


我心里大概算了算,加上她每天固定在咖啡店里的收入,一天也有大几百的入账,比很多稳定的白领也不差。


而当被问及是否要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时,姑娘说,她做的这些都是自己喜欢的事儿,就是她想要的工作


看完视频后,我上网搜了一些新型职业,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新工作。


比如,剧本杀作者、亲子活动策划、上门厨师等等。


对抗内卷,最有效的出路不是被迫卷生卷死,而是另辟蹊径,用创新打破不断重复的内循环。


而对于我们家长而言,我们不需要人为为孩子创造新工作,只需要打开自己的视野,看到在社会中立足的方式有很多,不只是我们知道的这些职业而已。


如此,也便会在孩子教育中多一份松弛感,少一份被裹挟的无奈。



底层能力是关键


今年3月,我到瑞士工作,计划把8岁的孩子带过来。


有很多人问我,将来的打算是什么?孩子要一直在国外上学吗?要是将来回国孩子学习怎么办?


对于我来说,这些确实是未来要面临的问题,但我从来没有担心过。


我始终觉得,比起当下的学习成绩,孩子底层的能力是更值得关注和下功夫的地方。


但底层的核心能力到底是哪些呢?


我们先来看看,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来自哪里


新闻报道说,大学生就业形势多么严峻;身边朋友家,孩子找工作不理想,换来换去,也没有合适的,最后只能在家啃老。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不是也会“重蹈覆辙”。


担心很正常,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应该担心什么?


很多人会觉得,毕业即失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学习不够好,毕业院校不够出色,于是使劲鸡孩子,想让孩子上好学校,找好工作。


但实际上,年轻人无法在职场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不能面对生活的问题选择消沉,从根本上来看,跟学历和学习没关系。


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无法面对不符合预期的结果,不能接受充满变化的生活,也不愿意在若干年的痛苦煎熬后再继续吃生活的苦。


未来的世界跟我们过去经历的几十年不一样,变化、不确定、不稳定是我们和孩子将来都必然面对的问题。


在这种环境下,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保证我们衣食无忧,而唯一能够帮助我们走过这段日子的,是不怕变化的勇气、敢于直面问题的笃定、以及随时准备重新再来的力量。


而这些,不仅仅能够帮助我们走过不确定的生活,也一样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很多障碍和困难,无形中成就了更高的学习能力,助力了更好地成绩。


当我认真思考自己的选择,我发现,带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陪伴她去融入、去成长,帮助她去解决期间遇到的问题,这些种种,带给孩子的收获,不正是面对变化的未来最重要的能力么?


当然,这些能力不是非要带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才能养成。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超出预期的事件。被天气打乱的旅行节奏,不理想的结果和成绩,并不如人意的工作变动等等。


在这样的经历中,我们如何思考和应对,以什么样的心态解决问题,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自我目标要明确


以前和朋友聊天中,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


你们家孩子都学什么呀?我看某某家在练字,我们是不是也该练起来啊?


很多家长看起来为孩子的学习做了很多安排,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在随大流,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或者学校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是,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以及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晰。


当自己的目标感不明确,就很容易被带节奏,别人站起来,自己也跟着站起来。


关于孩子的学习,我一直坚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让孩子了解学习的过程,以及从不会到会的体验,比孩子现在会多少本身更重要。


孩子幼小衔接阶段,老师每天会讲一点拼音或者数学,留一点作业。


我虽然知道有作业,但每天只是简单地提醒,从来不人盯人强按着做作业。


这么做,是因为当时我自己明确了,幼小衔接阶段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家长的


刚开始,孩子的确不怎么做作业,但也许是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说过,也可能是别人都在做,她自己觉得也应该跟上,从某一天开始,她自己主动拿出来作业本,开始要求写作业。


上小学后,我也开始陪作业的过程。每天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就坐在旁边看书或者做自己的事情。


我的任务不是盯着她把每一个字都写好,每一个题都算对,而是在她觉得不想写,有难度的时候陪着她,帮她化解情绪,复盘问题,找到方法。


因为始终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焦虑少了很多,也能更多地看到孩子面临的问题,帮助她更好地解决。


也因此,即使身在体制内的公立学校,我们也依然保持了自己的节奏,给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内卷说大了是社会问题,但从每一个个体来看,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去到哪里,能做的就只能是和别人一样,并以此来换取安全感。


只有当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所在,才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路线,坚定自己的想法,不被他人所裹挟。


不卷,不代表放弃、摆烂或躺平。


而是表示,我们愿意用清醒的头脑去面对问题,更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更勇敢地去适应现实和未来。


任何时代下,都有过上更好生活的办法。


只是这种方法,不应该向外求,更多地应该向内看,只有知道自己要什么,想做什么的人,才能在变化和不确定中,更好地坚持,最终等来那朵盛开的花

往期推荐

养育孩子需要的不是硬刚,而是四两拨千斤

当妈后才明白,这样的选择才更难能可贵

家长会上老师夸奖孩子的特质,也是我非常羡慕的点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最新文章